李赵云
【摘 要】 “小先生”是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的“即知即传”教学思想在实践落地中的创新。他提倡讓学生做“小先生”,一旦学会东西,就主动去教授他人。从为师者的角度看,此举不但承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创造合适的情景、任务、形式,让学生去参与学习、建构知识。笔者即以此为基石,探索“小先生”在作文评改课中的实践之道。
【关键词】 习作教学;评改能力;核心素养
对于习作教学来说,学生的习作评改能力应当算作比较关键的语文素养。“文不改不达意。”很多文学大家不惜为一篇文章、一个章节,甚至为一个词、一个字绞尽脑汁。此举对文章的益处自然不言自明,学生的构思、主题升华、遣词造句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文章不厌百回改”,小学生虽不是大家,但是他们也可以当一当“小先生”,在习作评改中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但纵观当下的习作评改课,从字词到篇章,从主题到语言,从顺序到结构,对于学生习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基本都是教师一手抓。这样的评改课,低效且教师疲惫,学生的习作水平及评改能力也难以提升。正是由于“小先生”的长时间缺位,造成此类课程的效率低下,学生需要培养的关键能力总是被打折扣。有学者指出: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基于此,我们下面从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来谈一谈“小先生”习作评改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一、渗透“知识”,评改有指向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曾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个知识的问题,合意的能力要有合宜的知识来构建。”不言而喻,习作评改能力的培养与“合宜的知识”也是无法分割的。
1.习作知识。每一篇习作开始之前,课堂上范文引领,并由此衍生出相关的“习作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打底,学生评改习作就有了一定的指向与依据。比如,笔者在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时,以范文引领的方式,师生共同探讨出“外形融入心爱之情,来历融入心爱之意,故事融入心爱之感”等价值共识。简言之,就是“把心爱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学生习作完成后,师生评改时紧紧围绕上述三点展开。毫无疑问,指导、创作、评改要求一致,应是习作教学的应有之义,要想评改得当,就必须先得依据课堂指导的“习作知识”。这样,总体方向才不会错,有效的评改才能落地生根;也只有这样的指导,小先生才能知道如何“即知即传”,建立起有效的仿照模型。
2.操作知识。“小先生”在评改习作之前,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操作知识。其一,常用的修改符号。如增添号、删除号、替换号、调序号,还有错别字、病句、优美的词句等评改符号。这些静态的操作性的知识,相对于“习作知识”更易于掌握,但是要想达到灵活运用,就需要持续锻炼。其二,基本的评改切入点。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习作评改的要求,并结合小学高年级习作评分标准,教师可以让“小先生”形成这样基本的认知:一篇习作可以从内容、语言、结构、书写等角度切入。选取的材料内容是否典型具体;语言的叙述是否顺畅,逻辑自洽,体现主旨;习作结构是否照应,段落安排是否妥当;书写是否认真、美观、整洁等。从这些角度出发,尝试着给“小先生”提供一些更为详细的评改范本,让“小先生”明白习作评改应多写“修改指向性”的评语,捕捉优点,表扬鼓励,不足的地方争取提出有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二、实践锻炼,能力促提高
1.示范修改。进入实践层面,教师需要给“小先生”示范如何修改作文。首先,课堂评改范本的选择,一般可以来自于对典型问题的聚焦。教师应该针对其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阅读梳理,通过反复研读,根据存在的共性问题,确立评改的目标和重难点。不妨,我们还以《我的心爱之物》习作单元为例。
笔者梳理出此次习作的不足,确立了“指导学生把心爱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及“写清楚‘它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这两个评改重点,并从学生习作中选出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习作,聚焦典型片段,集体讨论,共同评改。事实上,很多学生习作时都会遇到这两个瓶颈问题。怎么突破?比如针对外形的描写,可以运用一些饱含情感的词语,如描写挂坠,运用修长、亮晶晶、晶莹剔透等词语,使普通的挂坠显得与众不同;还可以运用拟人、比喻、联想等手法把“挂坠”写活,如“好像不时地对我眨巴眨巴眼睛”“挂坠似悄然绽放的鲜花”……这样,心爱之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如何写清楚其为什么会成为你的心爱之物呢?很多同学对原因的叙述不清不楚,或以偏概全。我们可建议学生根据所描述的故事,提炼出相对应的中心句,比如“挂坠成了我形影不离的朋友”“这个挂坠还是我的护身符呢”。也可以在习作的结尾处提炼揭示出其成为心爱之物的理由,比如“这个挂坠对于别人而言可能一无是处,但是对于我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我形影不离的朋友,更是寄托了妈妈对我的一份呵护与爱心。”这样,第二个评改重点就得到了解决。这其实就是后面所要提到的“添细”环节。“小先生”在这样的指导下,应该能够顺利完成习作的自我修改,并指导其他孩子。
2.自主评改。有了先前的示范修改及相关精准知识、操作知识的渗透,“小先生”的自主评改将成为可能。自主评改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读。叶圣陶先生认为:“读,对于修改作文是最为方便而且有效的。”实践证明,“读”是修改习作的第一法宝,其看似没什么技术含量,却如扫描仪,轻轻一扫,哪儿顺畅,哪儿阻塞,哪儿缺漏,哪儿重复,都暴露无遗。其二,对照习作指导的“习作知识”,再进行“改正”“添细”工作。比如运用“增、删、换、调”等符号,修订习作中字、词、句和标点的错误;针对习作“精准知识”,对习作内容进行“添细”。在自评《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中,可以针对事物外形的描写,添加拟人、比喻、联想等句子把“静物”写活;可以在讲述故事的重点段落添加更为详尽的“细节描写”,如动作、神态、心理等,让心爱之情在字里行间流露得更为明显;也可以在重点段落开头或习作末尾添加揭示成为心爱之物的原因。
3.小组评改。自主评改优势明显,但是有可能陷入“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中,因此充分利用“旁观者清”的心理效应和“陌生化”的审美路径,可以让“小先生”在同伴的习作中有所发现,实现组内有效沟通、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并锤炼习作评改能力。对于后进生,应考虑其习作水平的差异,注意“强弱搭配”,让“小先生”生带动后进生互评。当分组互评结束后,可由组长宣布本组的优作,并阐述本组对问题习作的评改意见及得分情况。最后,本组同学根据评改意见再自主修改习作。
叶圣陶先生说:“习作评改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真正明白教师之用意,且能用之于此后之实践。”笔者认为,学生自评与互评后,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评改内容进行点评。对评改到位的给予赞赏,对评改不足的予以清楚点明,让每位习作评改者均能获得鼓励、受到教益。
三、交流分享,态度更积极
到了这一步,教师可以鼓励“小先生”将自己的优作展示给别人看,同时从心理学来说,这也是每个孩子的美好心愿。尤其是通过自评和互评修改后“出产”的优作更要“大张旗鼓”地展示。教师可以定期策划相关优秀习作的手抄报、黑板报或班级周刊等,让更多孩子的作品有更多的欣赏者。比如,可以刊出一系列的关于《我的心爱之物》的班级周刊。动物、植物、玩具、衣物、学习用品等心爱之物均可。也可以班级选举“习作评改小状元”,一定周期内举行评改习作交流会,由“习作评改小状元”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习作与评改经验。然后可以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读读自己的创作,品一品别人优秀的词句,互相切磋学习与欣赏。甚至每学期班级可以编辑《学生作品集》,将学生的习作结集成册,平行班级之间、家长之间互相赏阅,优秀的习作还可以向报刊推荐。这样,学生评改习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评改习作的态度会更加积极。
当这群“小先生”们有了精准的“习作知识”的支撑,有了不断的习作评改的实践锻炼,有了积极的评改态度护航,那么,评改能力这种习作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