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铁人事迹英译策略

2020-07-01 07:40王欣欣
公关世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王欣欣

摘要:作为传播龙江精神大庆精神的重要一环,铁人事迹英译扮演了重要的外宣角色。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最能将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文化特性展示出来。本文从作者自身的翻译经验出发,结合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铁人事迹英译策略,以期为未来的文化翻译与传播抛砖引玉。

关键词:铁人事迹 生态翻译学 文化翻译与传播

铁人精神作为龙江精神大庆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世界的认可。在翻译铁人事迹的过程中,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会影响到翻译的质量。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中包含语言。文化负载词是传神翻译的基石,恰当的翻译能添砖加瓦,增光添彩;不恰当的翻译会让读者不知所云,失去兴趣。生态翻译强调译者为中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铁人事迹翻译要求译者准确恰当地理解铁人故事极其文化精髓与灵魂,结合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接受情况,忠实又生动地完成译文,促进文化的交流。

一、文化外译

在龙江文化,尤其是铁人精神与事迹译介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用外语来表达富有特色的语言。译者对文化本身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实际翻译的操作。但是对于文化本身的定义,目前学者仍然众说纷纭。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1995年5月9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所作的演讲《西方不亮,东方亮》中说:“根据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这说明,没法下定义。这个东西啊,我们认为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不一样……而我认为社会科学不是这样的,所以文化的定义我想最好还是不下……所以我个人理解的文化就是非常广义的,就是精神方面,物质方面,对人民有好处的,就叫做文化。”

不给文化下定义,在翻译中又无法回避文化,尤其在翻译具有地方特色的材料的时候,既要翻译出源文化的原汁原味,更要让读者喜闻乐见,符合外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目前,作为外语工作者的我们在读到国外的译著的时候难免会感觉一些语言表达很蹩脚。这是由于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没有足够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二十世纪末以来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很多翻译理论,尤其后来的文化翻译理论和目的论,都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体验。然而理论与实际操作仍然有很大距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尽管心存读者,但是难免受到源语的使用结构影响。这就需要译者不仅对源语文化做到心中有数,更要对目标语言掌握得炉火纯青。黑龙江省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具有极强的地方特色,在文化外译的过程中需要极大的重视。

二、生态翻译学理论在铁人事迹英译中应用

我国学者胡庚申提出了生态翻译学,即主要从生态学的视角入手来研究翻译。在这一理论系统中,胡庚申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即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三维”转换被认为是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具体指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三个方面。翻译适应选择论就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指导下,将集中在三个维度间的信息进行选择与转换。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升了译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铁人事迹英译是龙江文化外译的重要一环,这一过程是译者为中心的自我适应和选择的过程,其中适应指的是译者对铁人精神与文化外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而选择指的是适应了对外翻译生态环境之后译者所做出的选择。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语境的影响作用。通过对语境的了解,推理源语与译入语之间、译者和读者之间、译文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对原文的写作意图进行挖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还原作者的思想,使译文能够反映原文的精髓。可以说翻译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进行的交际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动态联系,通过对译文进行分析就能看出译者是如何整合语用信息进行文本译的。译者必须透彻理解原文词语在语境中的内涵和暗含意义,同时,将其在译文中如实再现出来。

在进行铁人精神英译的过程中,译文不仪要在命题内容上达到语用等效,还要在言外之力上达到语用等效。從语篇层面上考虑,如果译者不能再现原文的言语行为,那么译文很可能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由于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权势等的不同,其语言的使用方式、言外之力也会有所差异。这些因素都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等效翻译。译者处于动态交际过程的中心,是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间的协调者。因此,译者需要正确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需努力克服等效翻译中的障碍。同时,译者对原文的阅读是为了进行等效翻译,从面产生出正确的文本。对原文的正确解码是为译文的写作打下基础。

三、铁人事迹英译中采用的翻译策略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策略,一般的翻译活动都可以归为这两种策略。二者相辅相成,无法分割。译者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两种策略,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使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不同文化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外显形式。翻译绝非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甚至也不是语言、专业知识及翻译技巧的简单相加,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因此必然涉及两种不同的文化的交融。

铁人事迹具有独特的时代特点和文化内涵,它深深打上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烙印,具有那一代石油人的精神特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特殊词汇只存在于这一特定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是空白的,甚至可能解释起来更容易引起曲解和混淆。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省略——文化内涵完全缺失;单纯音译——文化内涵传递与否有赖于该词已有的传播程度和目的语读者的文化层次;音译加注释——传递了文化信息,但很有可能破坏故事可读性,或导致译文繁琐;替换意象乃至完全归化——原词文化内涵消失,但易为目的语读者理解。

可见,几种翻译方法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孰优孰劣。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种或多种方法。在当时的特定时期,铁人的事迹中涉及到很多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套译、意译、增补译法等。

有些词汇可以在符合译入语言规范并不会引发任何错误联想的情况下,保留原来的修辞用法,既有形式对等,又有意义对等。如:在翻译文革时期油田情况的时候,涉及到很多文革时期的特殊词汇,如红卫兵、工农兵、大字报、文艺界、煽风点火等,译者选择使用Red Guards,worker and peasant soldiers, Big-character posters, circle of literature and art, 以及fan the flames等词汇来直译。再比如血浓于水可以译成“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引火烧身可以译为“draw fire against oneself”,骄阳译为“blazing/scorching sun”,满天飞根据情况译为“(of people) rush everywhere,(of rumours) spread far and wide”等。

有时,源语与译入语差别大,文化背景差异大,比喻意象无法保留,只能转换成译入语读者熟悉的形象。尽管套译中有许多不同形象,但修辞含义需要对应。以期达到鲜明生动的译文效果。如:败走麦城可以译为“to meet ones Waterloo”, 牛鬼蛇神可以译为“monsters and demons”,软肋可以译为“Achilles heel”等。

还有不少词语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修辞中包含有人名、地名、典故等,这些典故都源自于石油时代特有的生活习惯与信仰等,直译不仅导致译文繁冗拖沓,还会阻碍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译语读者的理解。此时,需要舍掉修辞手法,使用意译方法 。如:软肋可以译为“weak point”,人中龙凤可以译为“virtuous and talented person”,鹊起译为“(of sbs fame) spread/rise quickly”,雨后送伞译为“give belated help”,放空炮译为“talk big”等。

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不同, 一些母语读者容易理解的习语对译语读者来说很难理解。使用增补译法,即对习语先直译后再加注的方法,可以保持译文与原文“意”相似。如走资派译为“person in power taking the capitalist road”,九鼎译为“nine big tripods which, according to legend, were cast by King Yu(夏禹)and handed down as state treasure”,老三篇译为“Three Old Essays written by Mao Zedong, namely, In Memory of Bethune, Serving the People, and Yu Gong Moving Mountain”等。

在铁人事迹英译过程中,译者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架构,在翻译过程中须细致耐心。虽然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它们不可避免地要“改头换面”,致使某些信息流失,译者仍应努力深入理解原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内涵,从而构筑起双方交流和理解的桥梁。

1. 2019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研究对象》 (项目编号:WY2019057-C)

2. 2018年度大慶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育人专项) 《铁人事迹英文译本的和谐话语分析》(项目编号:18dqz06)

参考文献:

[1]王宁. 翻译与文化的重新定位[J]. 中国翻译,2013(2):5-11.

[2] Blair,John.G.西中文明比照(3 rd ed.)[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Nakayama,T.K.&R.T.Halualani. The Handbook of Critic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 Jersey:Wiley-Blackwell,2011.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赣州红色旅游景介资料的英译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
合作翻译—生态翻译学伦理原则视域下的典籍外译理想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