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活资源 厚植家国情怀

2020-07-01 01:49罗燕翔高晓敏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生活资源社会实践

罗燕翔 高晓敏

摘要:在当前的疫情背景下,许多鲜活的生活资源都是极好的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生活教材。作为思政课程教师,要有课程开发意识,应该紧扣生活,巧用资源,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形式,设计让学生走心的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爱国情,树立强国志,化为报国行。

关键词:国家意识;生活资源;精神偶像;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5A-0072-03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启蒙道德情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激发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等。《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1]。找到抽象的价值观、德育理念与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件、人物等的联系,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与这些具体事物关联的活动来加深对国家意识的理解,比空洞的灌输和说教更具感染力、说服力。

2020年初,全国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全力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国政府采取了适当延长假期、调整学校开学时间、支持网上办公等措施,减少人员流动。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广大师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和学。如何在国家面对危机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逐步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如何在全国上下涌现出成千上万个普通人的感人事迹时,引领学生建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使命感?这是值得所有道德与法治教师思考的。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这样的“大课”,不会出现学校的课程表里,但这些鲜活的生活资源都是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国家意识的极好的生活教材。思政教师应该紧扣生活,巧用资源,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形式。

一、关注疫情国际形势,激发爱国情

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反映,其发生过程实际 上是人脑对于事物价值特性的刺激与感受的生理过程。从本质上而言,情感是生活现象与人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感受。情感的倾向性决定着它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和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有关。道德与法治课程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责,要遵循情感的心理特征规律,发挥生活现象对人心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认同和热爱自己的国家,认同自己国家的发展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的积极感受。

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指导下产生的情感才是稳固的情感。在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对于这样的形势,教师应适时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发现现象背后的本质,这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之一。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并记录每天更新的国内、海外等疫情实时追踪的相关数据,绘制成条形或者折线统计图,再让学生纵向和横向比照数据的前后变化。学生发现国内的累计治愈数据在逐日上升,而海外的累计确诊数据却在不断上升。在数据比较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为什么在短时间内,我们国家能够有效遏制病毒的传播,而海外有些国家的疫情却没有得到较好地控制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背后原因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再启发学生围绕在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相继采取了哪些应急和保障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防控,海外各国又是如何面对和处置疫情等问题进行探究研讨。教师相机出示有关疫情的图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学生直观感受到在危难面前,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切身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安全感、幸福感。这样,学生通过对疫情背景下国际形势的分析与研究,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讨论、探究、体验等方法,得出结论,提高认识。学生能更直观地体验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更真切地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认同国家的伟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也在数据对比和事实分析及研判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升华。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了自身的认知[2]。

二、树立精神偶像,树立强国志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的一种新的情感依托与情感表现的形式,有助于青少年在群体中得到相互认同,从而满足群体归属感,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偶像的力量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青少年的选择,引领着他们的行为。正因如此,偶像的选择至关重要。在影视等娱乐产品日益丰富的今天,小学生的偶像崇拜倾向逐渐凸显,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为此,教师要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充分发挥英雄模范的激励作用,激发小学生崇尚英雄的积极情感,使英雄模范成为学生的精神偶像,让英雄精神成为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能量,从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场防疫战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榜样人物。这些鲜活的人物群像在危难时刻绽放出最美的人性之光,虽平凡却有着责任与担当,都是值得尊敬的榜样,都是活生生的教学资源。教师要用心去发掘,巧妙地利用。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时,可先让学生了解和搜集战“疫”逆行、书写感人瞬间的“奉献者”的感人事迹,学生交流了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有学养厚实、亲临一线的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有驰援武汉、冲锋陷阵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还有那些守望相助的爱心人士、踏实工作的社区和乡村工作人员、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小哥、坚守平凡岗位的保安和清洁工、遵守规则的邻里乡亲……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讨论:如果没有这些英雄人物的付出,疫情防控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感受到:这些最美逆行者,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用行动诠释着中华儿女的责任担当,是当之无愧的英雄,是值得崇敬的最可爱的人。英雄人物这一素材把高尚的人格、坚定的信仰和勇于担当的爱国心深深印刻在学生心中。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再因势利导:此时此刻,你们心中最美的偶像是谁?你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的崇敬之情呢?学生有感而发,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给勇斗疫魔的护士阿姨写信,有的给勇敢的警察叔叔朗誦一首诗,有的创编歌曲和童谣赞美社区的工作者,还有的用绘画、制作手抄报等形式抒发对志愿者、清洁工等默默无闻的英雄们的崇敬之情。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偶像对话,“点亮”了心目中的新偶像,懂得了向偶像学习,就要像偶像一样有执着的信仰、远大的志向、渊博的学识、超人的智慧和勇往直前的大爱担当,就要循着偶像的足迹,树立报国之志,好好学习,做赤胆忠心、为国奉献的有为少年。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参与社会实践,引导报国行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学中要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将本课程的教学与相关学科以及班队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社区活动、社会重大事件等紧密结合,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生活,感受社会变化,在实践锻炼中升华爱国情感,并付诸爱国行动,让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2]。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家同意识,不但要唤起学生爱国之情,强同之志,更要引导学生有报国之行。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我参与我奉献》一课时,通过新闻媒体,学生了解到疫情防控中许许多多抗疫英雄坚守岗位、不论生死的感人事例,重塑了精神偶像。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英雄们在用行动守护人民生命安危,保卫祖国稳定。作为小学生,能为抗疫做些什么呢?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利用假期增长了厨艺,减轻了爸妈的负担;有的给家人、邻居写倡议书;有的教给大家一些健身和缓解心理焦虑的方法;有的通过社区、网络向疫区捐款捐物;等等。学生明白了做好这些力所能及的事,就是对抗疫的支持,对祖国的热爱。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作为社会一份子,如何尽到小公民的责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调查研究与疫情相关的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引导学生对疫情背后暴露出来的政策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对提出的公共问题进行汇总筛选后,确定了“关于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不足问题的研究”“关于传染病应急防控体系问题的研究”等作为研究的重点,再进行分工协作,收集资料,整理和分析,将研究总结用调查报告、建议书、手抄报等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将研究成果邮寄给相关部门,还收到了相关部门的回应。学生以小公民的角色立足社会,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体验生活,认识、关注社会,关注公共问题,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完成真实世界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品质,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

德育最好的资源应该来源生活,又回归到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更不能离开学生的现实生活。主体与外部环境的自觉互动,生命个体的向真、向善、向美之心,都是德育过程中重要的力量。对学生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最真实的世界,是他们作为完整生命个体存在的体现。教师要准确把握教育契机,把疫情期间学生可见、可感的生活资源,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内容,用身边的事实说话,形成真实的教育情境,在学生心里播下“家同情怀”和“国家意识”的种子,从而促成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12.

责任编辑:赵赟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National Affects by Using Living Resourc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LUO Yanxiang & GAOXiaomin

(Tinghu Center for Teacher Development. Yancheng 224001. China)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epidemic. many living resources are excellent teaching materials forcultivating students ' patriotism and national awareness. The teach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ould havethe awareness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closely center around life. skillfully utilize resources and innovate theeducational forms. so that appropriate and interesting activities can be designed to guide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irpatriotism. to establish the ambition of building a strong country. and to convert their ambition into action.

Key words: national awareness: living resources; spiritual icon; social practice

收稿日期:2020-04-02

作者簡介:罗燕翔,盐城市亭湖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盐城,224001)小学教学研究室副主任;高晓敏,盐城市建军路小学(江苏盐城,224001):

猜你喜欢
生活资源社会实践
生活点滴,许小学英语一个美好未来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利用生活资源,激活生物课堂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生活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