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敏
【摘 要】文化是民族命脈之所在,能够带给我们诸多民族自信和持久的力量。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使命,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基于此,本文站在学前教育实践分析,结合主题活动、民间工艺和传统节日等方面探索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学前教育;渗透策略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在历史的洗礼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延续至今,成了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学前教育作为儿童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渗透传统文化是基础,也是重点。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为幼儿的成长指明方向,并支撑着幼儿的进一步发展,继而为幼儿民族自信的形成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好准备。因此,有必要探索在幼儿园教学中融入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渗透传统文化,为幼儿文化自信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借助主题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学前教育中,主题活动的设置相对单一,很难为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甚至有时候都没有一个宽阔的表现平台支撑。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以传统文化为元素的主题活动,是学前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载体。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可以让幼儿走进多元化的领域,以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探索提升综合能力。为了发挥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提高主题活动的实践价值,教师可以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在主题活动中渗透文化知识,拓宽主题活动的范围,采用多领域引导幼儿、鼓励幼儿,激发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主动性,引导幼儿自主探索主题中包含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例如,为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在教学中融入诵读经典活动。首先,设置“我爱读经典”的主题。通过搭建分享的舞台,鼓励每一名学生走上舞台,与其他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作品。然后,结合幼儿的表现,选择性地引导幼儿诵读经典。通过诵读经典,一方面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的引导中渗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解读更多经典内容,拓宽幼儿的文化视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经典作品供幼儿阅读。在诵读中,引导幼儿在感悟经典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
二、融入民间工艺,渗透传统文化
民间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反映了中华儿女的智慧,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幼儿文化素养的重要素材。为传承民间工艺,可以组织幼儿一同探究民间工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幼儿教学中需要结合传统工艺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将这些工艺融入幼儿的生活当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幼儿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并产生民族自豪感。例如,以剪纸为例,在讲解传统文化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融合剪纸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当幼儿主动了解剪纸艺术的时候,可以适当介绍剪纸的来源。在引导幼儿实践探索中,帮助幼儿领悟民间艺术中的传统文化。通过科学的引导,丰富幼儿的实践体验,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
三、借助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
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发展中,节日在传统文化发展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更是加强幼儿对传统文化认识的重要途径。我国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不同的节日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能够丰富幼儿的世界,让幼儿在发展和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奥妙。同时,多样化的民族传统节日的渗透,还可以激发幼儿的爱国热情,丰富学前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在实践和探索中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例如,在重阳节时,可以带领幼儿走进敬老院与老人们欢聚一堂,并传授给幼儿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观念。讲解重阳节的由来,引导幼儿领悟重阳节的深刻内涵。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通过组织幼儿走进传统文化习俗,点燃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传统文化的传递提供良好的支撑。
四、结合游戏活动,渗透传统文化
在学前教育中,游戏是极具影响力的一项活动,而且绝大部分的幼儿活动都是以游戏为基础完成的。通过游戏引导幼儿,符合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更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开展幼儿活动的时候,可以开展具有传统意义的游戏,如成语接龙、跳房子、丢沙包、丢手绢等,加深幼儿对民间游戏活动的认识的同时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游戏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围成一起,并为学生讲述教师儿时的故事,以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兴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前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值得幼儿教师重视的问题。传授基础知识固然重要,宣扬传统文化也很有必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纳入幼儿园教学活动之后,幼儿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引导中,会逐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逐渐成为一个懂文明、有个性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黄辉.基于新媒体的传统文化在幼教中的应用策略[J].出版广角,2016(5).
[2]卢梦婷,石安旦,王一婵等.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幼儿教育之中的新模式[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