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将有效的问题情境合理地创设出来,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的有效激发,进而实现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基于此,文章将会在对问题情境在创设过程中所需遵循的原则以及问题情境在创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对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进行研究。望以此在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时,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5-0056-02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而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也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就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数学教育,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等充分地吸引和激发出来[1]。如此方能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能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达到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的目的。
一、问题情境有效创设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
小学数学教师因为希望能够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在思考和研究问题情境时学习和了解到数学新知识,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寻找到该问题的正确答案,因而教师一般都会在新课程开始的时候对有效问题情境进行创设。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进行加深,还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锻炼,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但其实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更加应该重视的是问题情境当中的针对性。具体来说,学生在了解了新知识之后,一般都会将正确的解题思路和答案等在问题情境中寻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住自己的所学知识,也才能加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遵循针对性原则,以此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时,实现问题情境实效性的有效提高。
2.趣味性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自己的控制力又不够,在学习中很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对有效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应当将相应的趣味性融合进去,使得能够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的情况下,实现对小学生精神的高度集中。
3.层次性
在数学这门学科当中,包含着很多特性,而层次性和知识性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应当将问题的层次性充分地考虑进去,使得设置出来的问题能够实现一个知识点向另一个知识点引入,进而能够在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中,达到提升学生知识掌握能力的目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情境脱离实际生活
据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更新,而是仍然利用传统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情况使得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数学教师只知道一味地将书面知识和教材上所列举的问题教授给学生,也没有对所创设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进行检验,以致哪怕学生掌握了该知识,却也依然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很明显对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无法提供有效帮助。由此可以看出,一旦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实际生活不相符,那么学生就只能对书面知识进行学习,自然地就无法学习到相应的深层次知识,进而也就使得学生良好的学习观无法有效形成。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对有效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应当结合起实际生活,以此来实现小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2.问题情境创设方式不佳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只会对教学情境进行生搬硬套。像这样不佳的问题情境创设方式,就无法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当中。再加上原本数学就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对其的抵触和厌恶心理比较强,一旦教师问题情境所创设的方式不佳,那么就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消极心理。而像这样的情况,就会使得学生无法提高对数学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也就会降低學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而造成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局面。因而为了改变此种现状,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必须将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进行改变,以此在增强数学教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培养[2]。
3.无法多方面对有效问题情境进行创设
根据研究显示,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时,所运用的方式都比较单一。这种情况使得教师无法将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改变,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教师教学水平不高、问题情境创设方式不多的错误观念,进而也就难免会出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高,就必须从多方面着手,结合多种教学方式对有效问题情境进行创设。如此方能在增强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从而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1.利用故事
学生在小学阶段,好奇心都比较强烈,在这样强烈的好奇心当中,学生自然会产生相应的数学学习兴趣。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将良好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出来,并在故事当中相应地融合进教学内容。如此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吸引过来,进而能够在对学生进行问题分析的引导时,促进对学生学习兴趣和问题探索的激发,从而达到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提高。
就比如说,教师在对“数字”进行讲解时,就可以先将“某天,兔子奶奶准备去看望自己的小孙子,她在路上买了一些胡萝卜准备送给孙子,但是由于路途较为遥远,兔子奶奶忍不住自己将所有的胡萝卜都给吃了,其孙子一根萝卜都没有吃到”的故事讲解给学生。然后教师在创设完故事情境之后,就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想象出从“有”到“无”的过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0”的概念进行了解,从而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有效达成。
2.利用游戏
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那就是年龄较小、性格活泼的学生对游戏有着较高的兴趣。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对问题情境进行有效创设时,完全可以对游戏活动进行合理运用,使得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对问题进行发现、分析、探索和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进行提高,进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加强。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因为多数学生无法对分数概念进行理解,因而在此时教师可以将分玩具的游戏开展出来。首先,教师可以将两名学生选取出来,并让这两名学生在台上参与游戏。其次,教师可以说:“目前有两个小机器人玩具,两名同学一人一个,请两位同学利用手指将自己分到的玩具个数表示出来。”这个时候,两名学生都会将一根手指伸出来,以此来表示自己所分到的玩具个数。再次,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现在有一个整体玩具,每人分到半个,请两位同学利用手指进行表示。”此时大多数学生都会被难住,要怎么表示“半个”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能够利用数字表示出半个玩具吗?”学生在听到这个问题后,会马上进行思考,但是学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教师就可以将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式讲解出来。这样就可以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调动出来的同时,对学生数学知识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的提升提供帮助,从而进一步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
3.利用实际生活
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该以学生的学习情况、数学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实际要求等为依据,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合理地联系进来,并以此来实现对现实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如此方能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对生活的亲切感和愉悦感进行充分的感受,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高效掌握。
譬如,教师在对“加减乘除”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先对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像“同学们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时候学生们往往会说:“学校师傅送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如果每天每个班都要喝两桶水,每桶水净重为十八千克,我校有二十四个班,那么我校每天一共所喝的水净重是多少?”由于这个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十分贴近,所以学生在听到这样的问题之后会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也就能够对其进行分析和解答。像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激发,并能够在对学生的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时,实现学生对生活难题的有效攻克,进而达到学生数学知识理解、掌握和运用水平的提高。
4.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
小学数学教師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僵化思维进行打破,并通过对“认知冲突”的积极利用,将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出来,使得学生能够对周围事物提出质疑。对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对常理或者传统认知理念进行违背的方式,将特定的问题情境营造出来。一旦学生听到这种与自己认知理念互相矛盾的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进而也就能够在将学生目光吸引过来的同时,实现对学生探索欲和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激发。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有效的问题情境进行合理创设,可以对传统教学壁垒的打破提供有利帮助,从而能够在实现创新教学时,达到既定的教学要求和目的,进而能够在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力的加强时,实现学生运用能力的提高,以此进一步达到数学学习实效性的高度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莲芳.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探讨[J].学周刊,2019(35):89.
[2]赵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探析[J].戏剧之家,2017(23).
作者简介:李书华(1969—),女,湖北仙桃人,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