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弱势群体问题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社会活动中,劳动能力低、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的就业能力低下的人群,其社会资源占有能力也不强,在社会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大多为失业、无业、进城务工人员以及城乡低收入人群。这些人群的家庭教育普遍处于弱势,给其子女的在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文章对弱势群体在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从学校层面提出了改善措施,希望给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新时期;弱势群体;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5-0014-02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早已经得到解决。如今,社会弱势群体主要泛指在社会活动中社会资源占有能力比较低,家庭生活处于基本满足温饱的状态,对于教育以及长远发展方面没有足够的能力支持的群体。在开展社会帮扶过程中,要引起对弱势群体家庭及其子女的重视,提高帮衬和扶持的力度,积极改善其弱势地位。而就学校层面来说,主要是要重视对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弱势群体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从经济上来讲,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援助方式,而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弱势群体的处境,需要从教育方面入手,提升整体教育水平,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弱势群体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水平低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根基。家庭教育对个人的影响,是通过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以及有影响力的活动中获得的自觉以及非自觉性的继承和延续行为。弱势群体的家庭成员,一般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家庭生活方式以及环境等都处于整体低下水平。加上家长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也使得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丧失了很多改变自己的机会。家长教育思想落后,对学校教育不重视,也使得很多学生在低学龄段开始辍学,外出打工,失去了继续提升自己、改变命运的机会。
2.弱势群体家庭的复制
一个家庭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决定了其对社会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等的占有程度,也决定了子女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1]。这种社会地位,会随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不断复制,一直延续下去。子女会从父母对待社会以及家庭成员的方式以及在社会中的交流习惯进行继承,会延续家长的感知、思考以及判断方式,也会承受来自家庭教育的阴影。从多年教育研究中发现,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绝大部分会成为父母的复制品,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会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而对一些通过家庭教育策略做出改变的家庭来看,通过主动或者被动的干预措施,可以打破这种固有的复制模式,为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提供良性竞争的机会。
3.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有偏差
弱势群体家庭处在社会最底层。尤其是在新时期形势下,社会飞速发展,弱势群体家庭不能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其教育方式明显滞后,也会对其家庭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开展教育过程中,家长没有对家庭教育进行系统的学习,也没有教育子女的耐心,总是通过打骂、溺爱或者放任自流的方式对待子女教育,使得他们的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另外,弱势群体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高,综合素质也处于低下水平。其本身心理素质有不健康倾向,自控能力比较差,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了消极的作用。并且弱势群体家庭由于经济等原因,导致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也会使子女产生叛逆、自卑等心理,甚至形成扭曲的反社会人格。
4.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
弱势群体家庭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娇宠教育型。家长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重蹈覆辙”。因此,对子女的要求尽量满足,甚至对无理的要求也一味妥协,导致其过于骄纵,形成不知节制的性格。另外一种是专制教育型。家长希望通过严格的教育来改善子女的性格,为其创造更好的未来。在教育过程中,子女若未达到其要求,动辄训斥、打骂,给子女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容易造成其自卑、扭曲的性格。还有一种是放任教育型。这类型的家长认为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对子女不管不问。久而久之,孩子容易走上歪路。最后一种是狼性教育型。这类型家长由于长期受到主流社会排挤,长期郁郁不得志,对社会竞争有着扭曲的看法。在实施家庭教育时,通过培养子女的“狼性”来提高其竞争力,使子女缺乏同情心,变得更加冷漠。
二、当前学校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中存在的几点误区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也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学校教育更加系统、科学,对家庭教育产生了推动作用。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存在很多的误区。
1.对家庭教育认识的误区
在现代学校教育当中,虽然大部分学校以及教职工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其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学校在开展教育过程中,没有充分意识到家校联合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校教育是学校以及政府教育部门采取的措施,是内部系统教育。而家庭教育是父母对子女言传身教的影响,是原生的教育方式。两者虽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系统,家庭与学校应该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学校还缺乏家校合作的意识。虽然有很多学校开启了家校合作模式,甚至开办了家长学校,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没有发挥真正的支持作用。
2.与弱势群體家庭交流的误区
弱势群体家庭以及学校之间的交流,是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支持的重要途径。在当今情势下,很多学校对家校之间的交流没有科学的认识,尤其是不能通过采取平等的交流态度进行沟通。很多学校只是单纯地采用通知、命令等方式,要求家长对自身家庭情况、学生情况进行反馈,没有真正倾听弱势家庭的需求。很多学校在家校沟通时,只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入到弱势群体家庭中去,没有对其家庭情况以及教育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与沟通,导致沟通不畅。
三、学校支持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途径
1.提高家长素质
提高家长素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开办家庭教育培训班来实现。家庭教育培训班要将弱势群体大多数家庭教育实际情况作为重点探讨内容,向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采取集中办班与分散开班两种模式, 对家长实施教育。集中办班的内容,主要是对家长的教育水平以及文化水平进行提升,最主要的是帮助他们提升自身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以及教育观[2]。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弱势群体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并从网络上搜集关于家庭教育相关资料,以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向家长展示;还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的形式,不定期将一些相关文章发布,引导家长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分散开班的方式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班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并就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寻找解决方法。比如,对于班级中单亲家庭学生比较多的情况,可以开展相关活动,增加亲子活动环节的设置,提高家长对子女的重视,也使子女体会到家庭的溫暖。
2.充分利用家校合作模式
家校合作模式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弱势群体家庭教育中,其作用远远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很多家校合作模式只是徒有虚名。为了提高弱势群体支持中家校合作模式的作用,学校需采取切实的措施,将家校合作落到实处。对于学校来说 ,不能只是通过家长填写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来了解弱势群体家庭情况,而是需要通过家访的形式,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家访作为一种非教学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在家访过程中,教师通过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并认真听取家长对学生在家的表现,两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学校对学生整体发展情况的认知,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支持措施[3]。
3.成立家庭教育咨询组织
与一般基层家庭相比,弱势群体家庭教育问题更加突出。加上家长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也给学校支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家长在教育方式上的偏差, 不仅影响学校教育轨迹,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因此,在进行教育支持过程中,学校可成立专门的家庭教育组织,选取具有多年教育经验的专家入组,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方式,接受家长的咨询,为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咨询组织也可以通过定期的活动,来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知。在接受家庭教育咨询过程中,专家组可以对家长进行全面辅导,也可以针对个别家长进行单独辅导,目的就是通过对弱势群体家长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其纠正教育偏差,为子女的发展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
4.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
在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进行支持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以及过硬的业务水平。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教师的教学素质以及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能力不强,也影响了对弱势群体家庭教育的支持力度。为此,在培训过程中,需要对教师开展家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指导,对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知识的指导,对亲子关系知识的指导以及对家校合作模式构建方式的指导,使得教师在支持弱势群体家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还要对教师实施综合素质的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全身心投入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支持工作当中,并做出突出的贡献。
综上所述,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学校要想在弱势群体家庭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就需要从提高教师素质、家长素质以及教育水平方面入手,不断促进家庭教育向着良性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阳.新时代创新家校共育工作的实践路径探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2).
[2]赵朋亮.新时代学校与家庭共鸣式教育探索[J].教育,2018(17):8.
[3]谷鹏磊.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J].现代职业教育,2019(7):226-227.
作者简介:韩志波(1977—),男,广西容县人,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