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芳
(皖江工学院 基础部,安徽 马鞍山 243031)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针对我国英语教学中“学用分离”的问题,提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性学习”“师生合作评价”等教学假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循环互动构建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主张“学用结合”,将“输入性学习”与“产出性运用”紧密结合、相互联动[1]。POA理论是经过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实践检验而建构起来的,该理论逐渐完善后,已有多所高校教师在尝试用该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产出”除了包括“输出”所指的说和写以外,还包括口译和笔译[2]。鉴于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的重要性及学生在翻译能力上的欠缺,本文探索运用POA教学理论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POA历经10余年发展,从最初的“输出驱动假设”到“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再到发展为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假设合理、教学流程完善的POA理论体系[1]。该理论提出“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及“全人教育说”三个教学理念,“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促学”四个教学假设,并遵循“驱动-促成-评价”互动循环的教学流程。理论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研究者运用该理论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并形成研究成果,发现此类研究主要有聚焦于基于POA的教学有效性[3];或聚焦于“驱动-促成-评价”各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创新。邱琳提炼出语言促成的理论原则、展示了语言促成环节“过程化”设计的基本思路、客观地分析了语言促成教学的效果[4]。孙曙光探索出了“师生合作评价”的操作性原则、手段和效果[5]。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少教师运用POA理论在英语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分别做了相关实践检验。张文娟运用POA理论探究实验组和对比组学生在作文质量和目标语言项目测试成绩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6]。
图1 POA的理论体系
随着POA理论影响力的逐渐扩大,现已被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及非通用语教学中。许希阳、吴勇毅以POA理论为指导,从输入、输出和评价三个方面构建了对外汉语写作课教学的新模式[7]。目前,尚未有研究深入探究 POA理论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因此,笔者尝试运用POA理论体系探究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对笔者所在院校经管系的两个平行班67名学生大一下学期开展了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将67名研究对象分列为实验组(n=32)和参照组(n=35),实验组32名学生来自财务专业,参照组35名学生来自会计专业。实验组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成绩平均分为76.6(SD =7.67),对照组平均分为75.8(SD = 5.53),无明显组间差异(t = 0.212;p = 0.836 > 0.05),表明两组学生实验前英语水平相当。在实验组采用“产出导向法”授课,教学实验开始前在实验组专门介绍了“产出导向法”并重点讲解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的理由和具体做法。对照组采用以“课文中心法为主、其他教学法为辅”的方式授课。整个研究过程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相比,POA是否能助力学习者翻译能力的提高?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相比,POA是否能促进学习者对语法知识的掌握?
文秋芳曾基于“输出驱动”教学理念提出听力和阅读不单独设课,而将其融合在口、笔头表达课和口译、笔译课中[8],这对笔者的研究设计给予了一定的启发。笔者选取《新视野大学英语2》(第三版)课本中的四个单元,在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的“课文中心法”,即:导入、文章结构分析、词汇讲解、难句解释、写作方法赏析等。在实验组秉持POA理论要教学生用英语做事的原则,设定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时要求学生运用读、说、写三项技能完成具有交际潜质的活动,组织学生反复操练从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真题中提炼出来的且学生极易犯错误的语言结构有关的产出活动,这些产出活动为学生最后完整的翻译任务提供支架。参照POA的“驱动-促成-评价”教学流程,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 驱动
POA理论中“驱动”流程包括教师呈现交际场景、学生尝试产出、教师说明教学目标和产出任务三个环节[2]。在实验组,笔者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创设真实的交际场景并明确单元目标和任务。鉴于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考查的话题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求职就业、科技兴国、餐饮娱乐等,充分体现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语言交际应用能力及文化交际能力,这和POA理论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国家情怀、国际视野,用英语“能说会道”的高端人才的初衷不谋而合。
笔者在布置每单元产出任务的时候,着力于呈现真实的交际场景。同时,基于四级段落翻译的考查点提供一些音频、视频及阅读材料供实验组学生学习。在设计单元语言目标时,除了需要掌握的单词、短语,还着重强调语法知识的学习。因为从四级段落翻译的评价标准出发,可以看出考量的是学生的词汇、语法及语篇能力,鉴于四级段落翻译的是一段话,所以对语篇的考查不是重点,重点是词汇和语法能力。笔者搜集2013年12月份至2017年12月份的27篇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真题,再结合保存下来的历届学生的翻译作业及学生的期中、期末试卷上的翻译部分,总结出四级翻译中常考、易错的基本语法类型,主要是:冠词和名词的使用、被动语态、时态、主谓一致、定语从句以及非谓语动词,然后将这些基本语法类型设置为每个单元的重点学习目标。
2.促成
POA促成环节的有效性直接决定学生产出成果的质量。“促成”流程具体包括内容促成、语言促成和结构促成[4]。POA 理论体系中关于“语言促成”的教学要求是:学生从输入中选择产出任务所需的语言形式,通过练习产出,将目标语言形式运用到产出任务中去[2]。这里提到的“选择”指的是遵从POA的“选择性学习”假设,根据产出目标的需要,对输入进行选择处理,即:只选择学习与产出任务相关的语言、内容和话语结构,搁置与产出任务不相关或不太重要的输入材料,或者只要求理解,不要求产出[2]。根据促成环节的要求,笔者在每个单元开始让实验组学生明确具体的产出任务,对课文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重点学习总结出来的四级翻译中常考却易错的六个基本语法类型,再根据产出任务让学生从多种输入材料中集中学习和消化对输出活动有贡献的输入材料。在此次教学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所有翻译中涉及到的语法知识转化为表达能力,通过句子翻译、造句、口语表达等不断强化和记忆,最终促成语言目标的完成。在对比组则遵照传统精读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3.评价
在评价环节,笔者选择了历年保存下来的学生的翻译作业供学生进行讨论与评价。此外,研究开始为学生一学期将要完成的可见、可测、可量的所有产出任务建立档案袋,目的是为了等实验结束,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自己的进步。此环节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产出作品的评价,一方面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成果,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产出作品的质量。由此可见,评价环节可以达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目的。
本实验使用的研究工具为一学期的段落翻译测试和学生的反思日记。每单元结束后,都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四级真题段落翻译,学生一共完成4篇翻译作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4篇作业评分由笔者和另外一位项目组教师共同负责,严格参照四级段落翻译评分标准评分,总分是15分。由于四级段落翻译只是翻译一段话,结合笔者多年翻译教学实际,发现学生在翻译中词汇使用方面差异不大,所以在此次教学实验里主要考察语法方面是否使用正确。
教学实验结束,实验组收回128份,对照组收回140份。数据处理借助SPSS24.0统计软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四次段落翻译成绩的平均分、翻译第一次成绩和第四次成绩的平均分进行组间对比分析,再了解两组学生的后两次翻译作业中目标语法的掌握情况及错误率。
一学期教学实验研究下来,实验组的翻译水平有了实质性提高,四次段落翻译成绩的平均分明显高于参照组。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第四次翻译成绩与第一次翻译成绩差异显著,而对照组第四次翻译成绩与第一次翻译成绩无明显差距。此外,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语法”上表现差异显著。
1.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翻译成绩对比
我们首先对实验组和参照组四次段落翻译作业的平均分进行统计,再分别对比实验组和参照组第一次翻译作业和第四组翻译作业的平均分,旨在了解“产出导向法”对学生的翻译能力是否产生影响。
表1 实验组四次翻译作业平均分统计
表2 参照组四次翻译作业平均分统计
从表1和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平均分呈直线上升趋势,而参照组四次平均分成绩虽有进步但变化不大。经过SPSS数据分析,首先我们可以从表1中看出实验组第四次的平均分(12.44)与第一次成绩的平均分(9.06)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根据t检验,Levene’s检验的结果(见表3):F=1.990,P=0.163>0.05,显示两组成绩方差齐。因为方差齐,故t检验结果:t=-7.929,df=62,P=0.000<0.05,可见实验组第四次与第一次成绩差异显著。相比较而言,一学期下来,参照组学生的翻译成绩提升不明显。根据t检验,Levene’s检验的结果(见表4):F=0.361,P=0.550>0.05,显示两组成绩方差齐。因为方差齐,故t检验结果:t=-1.755,df=68,P=0.084>0.05,说明第四次成绩与第一次成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翻译成绩明显得到了提高,这说明POA理论的合理运用确实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精读”教学模式不加选择地将课文中出现的所有语言现象进行输入,期待学生掌握课文中的一切新知识;而POA提倡“选择性学习”,这样就可以保证师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和理解产出任务所需要的语言材料,对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2],这就必定能优化学习效果。
事实上,“大学生不是英语初学者,他们在语言产出活动目标的驱动下,是能够更好、更快、更多地吸收和运用新语言知识”[9]。正如被试学生在反思日记中写道:“POA通过明确的产出活动目标,把我们学生平时易错的语言方面的问题通过选择性学习,一再强化,对语言学习最有效。写出的句子终于没有语法错误了。”还有学生表示:“受产出目标的驱使,通过小组互动活动完成老师设计的课堂学习任务,而不是老师从头到尾枯燥地告诉我们哪一处涉及到什么语法知识点,再也不是满堂灌的课堂。”“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锻炼了口语,掌握了翻译中的常考语法点。同学之间的凝聚力也增强了,大家很享受也非常珍惜英语课堂给的机会”。被试的反思日记中的话语说明有了活动目标的驱使,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这印证了POA理论的任务设计保证了学习者的群体活力,学习效果自然就好。2018年6月份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也进一步验证了POA教学理论指导下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实验组四级一次性通过率高达76%,在经管系所有专业中名列第一。
表3 实验组第一次和第四次翻译成绩对比
表4 参照组第一次和第四次翻译成绩对比
2.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语法使用对比
除了学生翻译总体成绩的提升,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组的学生在语法掌握方面有极大的改善。从学生的翻译作业中可以明显看出来,在他们后两次的翻译作业中几乎很少出现语法错误,而且翻译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事实上,四级段落翻译涉及的都是一些最基础的语法,然而学生却始终难以真正掌握。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真实的语境去大量输出,造成学用分离。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最需要的就是对目标语法进行系统化训练,增加目标语法出现的频率。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受输入驱动的影响,输入频率在语法机制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某个语法的输入频率越高,学习者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笔者在语言促成环节,有意强化实验组学生对提炼出来的六种目标语法的注意和使用,通过视频观看、报刊阅读、听力训练等手段输入大量目标语法,输出任务时引导学生反复运用目标语法结构,如:回答问题、改写、造句、翻译、填词等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并把语法规则和其使用场景紧密结合,通过有意识地模仿而逐渐消解语法错误,最终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自如。这一系列教学任务的设计保证了六种目标语法足够的输入及输出频率,“输入输出频次恰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习者巩固所学知识”[10]。
相比而言,在参照组用传统英语教学方式授课,教师认真分析整篇课文,会涵盖到翻译中涉及的基本语法,但由于参照组缺乏有目的性地去使用四级常考的几个基本语法的语境,学生对其注意度、使用频率不如实验组高,所以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虽然运用POA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段落翻译中受益,在语法方面错误率大大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汉英语言转化过程中,对一些语言形式存在牵强使用的情况。这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对语言的“接受性”掌握到“产出性”掌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引导学习者不断对所学语言加以巩固。另一方面,鉴于翻译的本质,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有时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形式转换,它还会涉及到中西文化差异。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渗透同样重要,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POA教学理论克服了传统教学“学用分离”的弊端,引导学生输入和输出并重,提高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检验了 POA 对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教学相比,基于POA理论指导实施的英语教学对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影响甚大,学生对目标语言项的掌握很好,在实验组中几乎没有学生再犯语法错误,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避免了一些常出现的语法错误。
概言之,POA强调产出活动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将输出与输入对接,为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出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