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爽
摘 要:当代艺术契合时代发展,其中架下艺术的表达形式更丰富了艺术语言。少年儿童好奇心旺盛,正处于接触世界形成价值判断标准的重要档口。当代艺术的架下形式契合学生心理,接轨社会生活的需求,基于此,文章探讨其与学校美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当代艺术;架下形式;小学美术;基础教育
当代艺术作为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门类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对当代艺术融于小学美术教育的呼声也不断高涨。部分学者在研究时并未区分当代艺术中架上绘画和架下形式与小学美术教育结合的不同方式。如何使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学会欣赏当代架下艺术、接受艺术思想并进行创造,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
一、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对6~12岁的少年儿童塑造健康人格,建立审美,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儿童的成长过程充斥大量信息,他们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少年儿童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物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时间跨度较长的一个教育阶段,在塑造学生综合素质上占有相当之大的比重。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求:“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良好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旨在基于《标准》,充分发挥当代架下艺术形式上的多元性、思想上的深刻性、表现形式上的趣味性、制作方法上的综合性特点,探讨当代架下艺术融于小学美术教育的可行性方案。
在当代艺术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形式早就突破了架上绘画的桎梏,转而寻求更多变的架下表现形式。杜尚“小便池”颠覆了现代艺术,博伊斯“社会雕塑”呼喊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当下,我们随处可见“架下艺术”的身影,然而,参观者总是反馈给艺术家“看不懂”的回复。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部分一线、超一线城市由美术馆、博物馆承担了公共教育的课程,而三线城市、县城、农村的学生却鲜少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发展的动态。小学美术教育在承担美育的功用之外还应发挥公共教育的基础作用。
翻看当前的小学美术课本,不难发现当代艺术的概念已被引入相关的教学中,但其出现的形式仍停留在绘画、雕塑等的范畴内,对影像、装置、行为、大地艺术的理念鲜少涉及。这也导致了公众对艺术发展方向的质疑。那么,到底是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美术教学出了问题,还是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了偏差?
笔者在自身的求学、教学经历中强烈地感受到当代艺术市场与学校基础美术教育间存在的巨大鸿沟。绘画之外的美术如何成为基础美育的一部分?学校的基础美术教育如何与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形式对接?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开发,美术工作者应该教导学生拥有艺术批判的勇气、宽容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要引导学生学会探索未知艺术世界的方法。学生在课上所需要的正是包容、客观的态度。
当下,小学美术教育亟需改革。
二、当代架下艺术的发展现状
我们倾向于将20世纪60年代以来,内涵上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称为当代艺术,当代指“当下正在发生的”。当代艺术是今天的艺术,颠覆了传统艺术的创作限制,在形制上突破了现代艺术对形式美的要求,其思考的问题和探讨问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处理问题的角度。当代艺术作为正在发生、发展的艺术形式,必然会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架下艺术泛指除架上绘画以外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影像、装置、行为、大地艺术等诸多表现形式,其特征为不限制表达形式,运用综合媒介传达艺术家对某事某物的感受与见解。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杰出的几名代表艺术家,徐冰早年的创作方向主要为架上版画,之后使其作品真正走向国际的是他的一系列装置及观念艺术,包括探讨沟通的《天书》《地书》《新英文书法》《凤凰》等。蔡国强的作品《大脚丫》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已有所展现,运用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为其创作灵感,不断通过爆炸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在国际舞台上广受瞩目的中国艺术家却并不被祖国的青少年了解,甚至也不能对其作品中的创作元素产生共鸣,这无疑是当代艺术发展与目前学校教育中间出现割裂的有力证明。
诚然,架下艺术的创作方式始于杜尚的《泉》,现成物的使用拓宽了二维绘画表达的限制,这一切至今不过百年。由于其自由度高、创作门槛低,当下的艺术可谓参差不齐。故在面向少年儿童时,最为重要的是如何篩选出适合他们心智发展并能助力其形成良好三观的优秀作品。这无疑是当代架下艺术融于小学美术教育这个议题的难点。
三、当代架下艺术融于小学美术教育的建议
将当代艺术引入学校教学是为了训练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相较于以往的艺术课程中只教学生如何创作,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美术教育告诉学生如何思考和如何批判。美术教育是教导学生独立表达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学校授课关注平面式的图示创造,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表达需要。当代艺术自由的表达方式能为低龄学童自由表达提供可能。
我们在探讨当代架下艺术融于小学美术教育时,首先要明确并不是将当代架下艺术全盘接收,更不是将架下艺术贯彻到小学美术教育的所有模块。基于目前的教学模块,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以往学者大多将当代艺术引入“欣赏·评述”一个领域,这正是当代架下艺术进入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考虑到上文提到的架下艺术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对待架下艺术与基础美术教育的结合提出以下设想:
(一)架下艺术在“欣赏·评述”教学模块的应用
《标准》指出,“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应让学生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二是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三是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依《标准》可见,当代架下艺术正是中外美术发展现状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欣赏”为依托,适宜从基础性的、已经过足够的时间沉淀的当代艺术案例中寻求例子。例如:奥登堡《放大的衣夹》将现成品无限扩大,消解了使用性,彰显其观赏性;约瑟夫·博伊斯的《7000棵橡树》以“社会雕塑”的观念将身边的人加入他的作品中。这样的作品兼具公共性与学术性,能让少年儿童在欣赏的过程中自由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在介绍这些作品时,更应将艺术家的创作环境、创作意图一同表现出来,实现学科综合与课程整合。
(二)架下艺术在“综合·探索”教学模块的应用
《标准》指出:“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三条线索为美术自身学习领域的内在融汇、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事实上,当代艺术自身就是与其他学科不断综合跨界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创作思想上重视对现实社会的人文观照。基于“综合”的角度,不难看出“跨界”在现今的艺术创作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考虑到架下艺术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探索”并不适用该艺术门类的学习要求,笔者更希望能形成教师设问、学生判断、师生练习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综合·探索”在该领域的实践上被划分为两个新的部分,“综合·判断”以及“总结·应用”。在面对当代艺术的架下方向参差不齐的现状时,教师素质的提高与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判断二者均不可少。“判断”“扬弃”是当代架下艺术走入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
综上,当代架下艺术的创作形式契合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当代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方案已迫在眉睫。当代艺术种类繁多,创作方式千差万别,仅从“时间”或“观念”上简单区分无法形成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论。绘画之外的当代艺术形式与小学美术教育的融合仍存在诸多可能,也必将成为推动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参考文献:
[1]王成江.当代美术教育新思考[J].科技与创新,2017(6).
[2]段鹏.当代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3]郑益好.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及教学模式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7(2).
作者单位:
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