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构成中多元统合的教学实践探索

2020-06-23 09:37葛平伟
艺术评鉴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

葛平伟

摘要:综合构成课程通过多元统合教学实践,来激发学生对媒材创作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通过自然质感、感受空间、材料属性、地景创作、声音图像和语言转换六个单元进行分类实践和理论总结,将多种媒介方式聚合,增进学生对材料实验性与延展性的认识和实践。

关键词:综合构成   多元统合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143-03

综合构成作为雕塑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程,对学生的动手实践与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工作室的专业基础课,将肌理质感、形式空间、材料语言、图像声音和语言转换进行统合,综合性地进行实作训练。综合构成的整体课程框架是在前期抽象引导、数字造型课程的基础上关于抽象雕塑的基本理论和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的多区域模块的拓展训练,来扩延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视野广度,为接下来的空间立体装置和公共艺术创作做铺垫,以此构建起学生关于景观雕塑专业的整个知识框架结构,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造型表现和创新力,拓展对空间、材料的创作能力,理解作品在材质在场域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创意与表现等关系,具备创造性的运用材料媒介进行公共艺术创作。“综合材料构成课程教学只有注重从多维性审美空间角度来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改变传统教学大多以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真正实现创造性思维教育”[1]。

一、国内外现状

川美雕塑系的综合构成课程教学已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因其单元模块的宽度,要素涉及的广度和理论知识的厚度,使得课程产生了大量优秀作品,并成为优秀的教学范本,在全国各大美术院校中普及。同时,各个学科、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定位,相继拓开了诸如综合材料、材料置换和综合材料构成等相近或类似课程。

综合构成从自然质感、情感体验、大地环境、声音图像、材料属性与语言转换六个单元中,将质感、情感体验与材料部分作为基础单元,进行空间与形式的体验学习,再到后面具体落实到数字媒介、空间环境现场和材料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寓意等更深层次的创作表现,通过多元统合,将散状、碎片化的知识输出聚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如图1)夯实基础,践行广度,构建起综合构成中“综合”的维度,进行深度的创作质感思考方式表达,训练学生对空间、材质等表达方式,使学生轻松驾驭材质观念、语言表达和视觉呈现,以及对艺术创作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性。“‘综合构成课程的内容主要涉及雕塑的形体、空间与环境造型的基本原理和基础训练。是造型能力和思维拓展承上启下、一致而多元形态训练的课程。而且该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寻求问题的主义解答,而是由形体基本元素的原点展开,去追求每个问题的独特的解决方式”[2]。

二、自然质感

自然界的万物有着丰富的肌理与质感,在质感的体验中,讲求语言传达的清晰准确,对物象肌理质感的提取表达,并对其中偶然性因素的放大,并组织其中最有价值的成分,进行重组、夸张或是异化,创作出新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质感作品。

三、情感体验

通过将我們记忆中残留的图像,利用构成的语汇,重新唤起一种对客观对象的感觉印象,进行造型空间的创作再造,亦或是根据印象深刻的物象,汲取灵感,创造性的创作出陌生化的视觉空间。(如图2)

四、材料属性

雕塑的体积、空间总是默默地与雕塑环境发生密切的作用,唯有我们手中的材料,才会在沉寂之中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并响彻我们的心际。我们学习各种材料的属性,就是为了解并掌握材料所特有的自然属性。引导、发掘以现成品媒材为主的自由的属性、内容和力量,拓展艺术更深广的表现力。了解媒材的属性与可能性(展示多种媒材的形态,分析功能、属性与形态关系。深入解析媒材的语汇逻辑)。熟悉加工材料的技术,展示多种媒材的形态,分析功能属性与形态的关系,深入解析媒材的语汇逻辑。

对于雕塑来说,材料不仅是加工的对象,更是表现的物质媒体。材料最终承载人的意识,凝聚能量,并向空间释放,再由观者视觉和触觉收集,才产生了我们平常所说的那种艺术效应。从艺术家极其精心而又不厌其烦地处理作为物质媒体的材料可以看出我们与材料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以保证我们与材料默契的协作,共同创造雕塑作品。

自然水面 尺寸可变 2013年

五、地景创作

地景创作,将环境放置于山川、大地、江河湖海等更为广阔的场域空间中,让艺术家直接面对自然,感受自然的万物、空间和四季的交替变换,通过与自然的深入接触,利用自然所馈赠的媒介创作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艺术作品,地景创作除了考虑材料的构成训练之外,还需要考虑与环境的融入。(如图3)

六、声音图像

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音乐、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和声音图像处理软件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方式,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的艺术处理,给观众以视觉和感官的双重体验,让观众由被动观赏转换成视觉与听觉的主动感受。数字媒体的普及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将材料的边界扩延至视、听的数字媒介,通过图片、影像及音频等数字技术,以动态的,沉浸式的听觉体验和视觉观感,创作出非实体形态的数字构成作品。

七、语言转换

从材料的美学角度,利用材料的属性特质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当代雕塑创作材料语言的观念呈现。与此同时,关注材料本身与艺术家的关系,通过对材料所特有自然属性的分析进行当代雕塑创作的语言转化研究,探求当代雕塑创作中材料特质的语言转化之可能,进而构建新的雕塑语言形式。

比如说,我们传统的木雕创作它是将木材作为造型的一个需要,来雕凿出一些立体的艺术形象,或者是具象写实的,或者是抽象的,亦或是装置架构的方式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思想。我所理解的当代木雕创作,除了视觉化的造型层面之外,它还应该有关于材料自身的文化符码指涉和语汇逻辑的一个转换,它需要艺术家在充分尊重和认识木材的基础上,从木材关乎于生命能量,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一些体验,木材的组织构造、物质属性这些方面找寻出材料的特质,充分利用木材的这些特质来进行作品的创作,使它不仅仅是满足造型需要的“材料”,更是从材料自身的语言根基出发来创作作品。像木材中的树皮、年轮、木髓和木结等它在形态、颜色和纹路等方面给人的心理暗示,树木的年轮对于时间的记录、树皮的自我包裹保护,树木受力时的弯曲、形变以及受到温度、空气变化后的开裂等等,这些都是木材的特质,来进行当代木雕的创作。我想这是木材这些所特有自然属性的不可替代性和材料美学语言的一个逻辑性,更加的凸显了木材在当代雕塑创作中材料的价值和意义。

综合构成,这里的“综合”是广义上的材料和形式的聚合,通过对于素材的了解、梳理和凝练,进行构成的创造转化,这里的综合是点状的,彼此间即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通过点状知识点的联线绘面,来建构起学生对综合构成,整个课程的大框架的理解,形成自己对形式要素的把握能力,强调对材料语言与根本属性的理解,以及对材料关系逻辑的表现,着重材料的社会文化属性,继而引发的观念阐释与情感表达,研究如何将其与当代的现场经验发生关系,通过单元训练,借助于材料语言、造型语言和色彩语言等相互转换所形成的关系,来提高学生对材料本身的感受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能力,并强化学生在创造中的想象力和直觉判断力,以此来丰富创作经验,创作出优秀的综合构成作品。

八、结语

作为景观雕塑工作室的专业基础课程,承担课程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夯实基础课程,巩固和强化对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和实际动手制作的能力,并在综合构成中做好衔接和引入,提供多元视野和多角度思维方式,强调广博与专深的融合,注重思维启迪,有利于学生思辨力、创新力和批判精神的培养。最后,收集、调研和整理学生关于课程的感悟、评价和意见建议,以利于课程有效、针对性改革,为课程的框架设计提供反馈支撑。

参考文献:

[1]袁乐辉.综合材料构成课程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拓展分析[J].文教资料,2010,(05):186-188.

[2]曾岳.綜合的能力 原创的教学[J].雕塑,2012,(04):12-13.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
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三创”教育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方式初探
浅析舞蹈表演专业课程教学的探索和创新
基于工作任务的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堂中如何培养学困生沟通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