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坤
摘要:姜夔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向来以清空峭拔、幽寂冷峻的风格著称。《扬州慢》是他著作中自度曲十七首中的一首代表之作。在演唱方法的情感处理上与歌曲背景相结合,咬字吐字上声母韵母的归韵,气息上把握呼吸的快慢来对歌曲进行演唱方法上的处理。
关键词:艺术歌曲 姜夔 《扬州慢》 演唱方法 情感处理 咬字吐字 气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017-02
南宋中后期,物质文明和文化艺术却格外发达,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忆往昔,悲叹今日的凄惨荒凉,追忆往日的车水马龙,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歌曲《扬州慢》便从中诞生。结合背景,在演唱中表达此曲的意境是在演唱中极为重要的。本文以中国音乐学院杨曙光教授所著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作为参考对此曲进行演唱方法的探究。
一、情感表达:以情现景
歌曲的情感是一首歌曲的灵魂,在声乐的演唱中情感处理是演绎一首作品成功与否重要的因素,部分歌者天生具备好的嗓音条件,但是在演唱过程中,表情木讷,略显僵硬,无法融入歌曲的情感,无法带动听众的情绪。在演唱歌曲之前应先了解歌曲的背景故事,歌词的语义、语感、语境作为引导,用自己的见解去对它进行二度创作,成为自己的风格。同时力度的变化、旋律的起伏、音区的跨越等等,是作曲者在创造乐曲过程中所表达的音乐情感,也是希望歌者去表现这种情感,但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和技巧去进行情感上的处理。
歌曲《扬州慢》这首作品,语言音调与音调配合紧密,舒展自如,古朴典雅。全曲分为上下两阙,两阙对比鲜明,上阙所表达作者在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己心里的感受,在扬州城“胡马窥江去后”令人心痛不已的惨败景象,所以在情感表达上起伏较大。在乐曲开头五句,情绪适当留存,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语调形容扬州城一派繁荣的景象。特别在第六句“胡马窥江去后”,此句为一个情绪的转折点,在金兵进犯后扬州城惨目忍睹,演唱时应表现出痛恨的情感,同时引出后面的乐段,做好情感的铺垫。在演唱后一句“废池乔木”开始,情感爆发,腔体打开,把全曲推向高潮,与前几个乐段形成鲜明对比,特意在演唱时把尾音延长,高音加重,直到上阙的结尾,在情绪上应灵活转变,从气愤中转变到无奈叹息,在演唱主旋律上把二者相互贯穿。下阙作者运用典故,继续深化这种悲痛的情感。从下阙的开始,愤恨逐渐变成了无奈。作者打了个比方,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可是,当他面对眼前残破不堪的景象,想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深情款款来。结合作者的情感把演唱的声调更多转变成叹息,拉低发声,把握分寸,把扬州城今非昔比的现状用演唱描绘出来,与听众产生共鸣。
纵观全曲,无论是从“尽荠麦青青”还是到“青楼梦好”,作者写的诗句越美越是能表达“黍离之悲”,所以在演唱情感中,把握全曲的情感主题了解它的背景故事,才能抒发作品的思想情感。
二、咬字吐字:字词归韵
明代昆腔大師魏良辅在“曲牌”中曾经说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把字清一绝位于三绝之首,就是因为字正腔圆的重要性,吐字清晰、连贯、有共鸣且富有情感,才能把歌曲所表达的含义表达出来。中国的语言对声调和韵味特别讲究,因此在古诗词的演唱当中咬字吐字显得尤为重要。汉字是由声母韵母组成,在歌曲演唱中咬字吐字就是从字头字尾准确地将字的声母和韵母读出,使近听不刺耳,远听不含混。特别是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由于一些歌唱者地方方言的影响,“n”和“l”分不清,卷舌和平舌不分,在演唱中会失去古诗词歌曲的风味,同时注意字头字尾的吐字轻重,把握细节才能很好的演绎。
在歌曲《扬州慢》在吐字、用腔、归韵都需准确的探究,在演唱时字与字之间的连接要顿挫有序,天衣无缝。从此曲开头第一句“淮左名都”的“淮”字是一曲的开口音,最为重要,第一字起唱便是宣泄在前奏之后的情绪进入歌曲的主题。这一字的在乐谱上标有弱起记号所以在演唱时气息下沉,降低音调且用说话的方式唱出来。之后衔接“左名都”几字应连贯通顺,字头字尾搭在气息上头腔共鸣把字送出,在此句尾音的“都”字气息缓收,腔体从高到底结束开头句。乐曲转折部分“自胡马窥江去后”这句体现的是愤恨的情感,在演唱时给足气息加重字的音量,且字头字尾快放快收,特别是此句当中的“去”字最为有特点,采用一个快速的向上滑音,把这种愤恨的情感推向高潮,后一句“废池乔木”继续保持这种情感,之后立即在后一句“犹厌言兵” 中的“犹”字出现了弱记号(p),愤恨之感缓缓收回,转而去用一种无奈的情感去演唱此句,在唱前三字时特别注意声母韵母发音,犹(yóu)厌(yàn)言(yán),声母全是“y”,韵母分别是“óu”“àn”“án”,在演唱中咬字容易混淆。在“渐黄昏”一句中同样注意弱起记号(pp)。唱“都在空城”中的“空”字是一个长音且旋律上下起伏快,如谱例:
保持气息,“k”与“ong”归韵,缓缓吐出,“城”字有一个自由延长音,自由发挥。在乐曲第52小节“二十四桥”这四字特点突出,如谱例:
一字一音,“二”字强度记号(f)开头,吐字时干脆利落,有一丝跳音的感觉但是又彼此连贯,每个字音调加重,宣泄惋惜愤恨之情。乐曲结尾“年年知为谁生”,作为乐曲的结尾句,弱起开头,演唱者加慢咬字吐字速度,字字清晰缓慢且突出,在演唱“为”延长音的途中吐字声调更加渐慢渐低,接着“谁生”二字以一种悲凉凄惨的情感缓缓吐出,最终结束全曲。
三、气息处理:收放自如
在声乐演唱中气息乃歌唱根本,是歌唱的原动力。段安节《乐府杂录》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古诗词歌曲中,运用气息要求顺畅、自然、连贯,古诗词歌曲非常讲究韵味和韵律的美感,在换气中要知道如何换气?何时换气?何处换气?大体上根据古诗词的诗句、感情渲染、曲调强弱来划分。
《扬州慢》是一首忧国忧民纪实性很强的古诗词歌曲,正因为如此,应抓住其说唱旋律的特点。在歌曲《扬州慢》伴奏乐谱中出现了大量的休止符,在演唱中把握气息的收放,声断气不断,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在气息控制上把握好呼吸的快慢,该曲在的起伏主要在后半段,前半段气息慢收慢放,高音区气息下沉,控制好腹部力量,使前半段的演唱圆润。后半段气息快收快放运用较多,旋律的起伏较大,如在即将唱“二十四桥人在”一句时腹部力量发力快速吸气随后给出大量气息平稳唱出,提高气息力度但是缓慢进行。之后在全曲结束的几句直到结束,气息一直保持平稳的慢收慢放,特别是两个延长音,全身放松,胸腔和头腔保持共鸣,气息下沉。
在演唱古诗词歌曲时首先要了解这首作品产生的背景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不像现在的白话文那样表达直接,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应去细细品味它真正的内涵。同时演唱中的技巧也并非一朝一夕可成,需下很多功夫,从把握歌曲的情感、咬字以及气息等等各个方面反复琢磨,这些都是成为一位真正歌者所必备的要素。在对歌曲《扬州慢》演唱方法探析的同时,也是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件非常具有价值的事情,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也广泛传播了中国的经典古诗词文化。
参考文献:
[1]方琼.对中国民族声乐唱法之“法”的多重感悟——写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族声乐专业成立60年之际[J].人民音乐,2019,(05).
[2]张宏生.战争书写与记忆叠加——清代的《扬州慢》创作[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1).
[3]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左娟.三首姜夔自度曲的演唱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3年.
[5]孫晓果.论情感表达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