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机制创新研究

2020-06-23 08:06颜佳华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机制区域

颜佳华 汪 鹏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知识的重要地位与生产潜力不断凸显。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1],是知识生产、创新和传播的核心主体。高校的科研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科研产出绩效,是高校竞争力的体现。为提升科研能力、增加知识产出,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科研合作的方式,通过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创造更多、更具价值的科研成果。区域高校在科研合作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合作机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缺陷,亟需创新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机制,使之满足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需要,将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推上更高水平。

一、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机制的相关概念阐释

区域是一个地理学概念,即有一定界线的地域空间,例如行政区域、自然区域等。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的范围按照不同的划分方式也有所不同。区域高校则是指位于经济社会密切联系、文化交流频繁的特定空间内的高校。由于空间距离较近,区域高校有着相近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甚至承担着相同的国家和地方的战略任务,区域高校间的交往频度和深度常高于跨区域高校。

科研合作是指科研人员为完成同一科研任务而彼此按照计划协同合作的劳动形态,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合作、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合作、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合作。科研合作日益成为现代科学的主要研究方式,成为科学发展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2]区域高校科研合作通常指同一区域内的校际科研合作,合作主体是不同高校的科研人员,合作客体是一系列的科研课题,合作成果主要是以专著、论文、发明专利等为代表的科研产出。

区域高校科研合作作为一种正式而又复杂的科研活动形式,需要良好的制度安排和机制保障,尤其在合作机制方面,应坚持完善和创新以适应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在新形势下的要求。机制是以理性行动者的社会互动为存在前提和基础,是稳定常态化的社会互动模式或博弈形式[3]。机制作为一套规则体系,具有规范约束功能,能够规定人们行动选择的空间和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机制特指通过有目的的正式安排而形成的区域内高校在科研合作方面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模式。对此,首先,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机制具有目的导向性,即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更好的科研绩效;其次,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可以视为一个系统工程[4],机制的设计对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和系统优化的需要,合作的机制应保持弹性和持续创新;最后,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机制包括但不仅仅包括组织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等内容,正是这些具体的运行机制保障了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实现。

二、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机制的建构原因

合作机制伴随着合作活动的出现而出现,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活动必然需要一系列的合作机制加以保障和支撑,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原因也就是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机制建构的原因,二者是一致的。

1.必要性分析

第一,是适应科研活动规律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科学研究是个体的自由研究,处于分散和无组织状态,绝大多数科研成果的诞生依赖于个人的天赋和努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不断深入,学科越来越细化、学科间交叉融合愈加频繁,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本身日益复杂,需要聚集各个领域的力量,运用综合、系统、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解决科学问题。在此背景下,科研合作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成为攻克科学难关、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式。

第二,是提升科研成果产出的必然要求。由于人类知识的指数级增长,即使是专业的科研人员,个人掌握的信息和知识也极其有限,存在广泛的认知偏差和知识缺陷。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仅靠个人的力量越来越难以实现科研问题的突破,科研成果产出受到诸多限制。研究指出“科研合作是学术成果非常重要的实现形式,很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合作实现,科研团队的协作将有效促进显著的科学成果的产生”[5]。应该认识到,科研作为一种复杂而艰巨的社会劳动,需要多人的共同努力,在密切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不足,进而创造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第三,是培养综合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人才培养历来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对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每个高校都有其学科特色,通过科研合作可以使高校老师和有志于科研的学生接触到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学术知识和学术思想,通过学习和交流,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激发。人才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培养的人才也将持续推动该区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2.可行性分析

第一,政策支持为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机制的建构提供了基本前提。我国高度重视创新型国家建设,着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尤其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在国家层面,出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政策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组织体系,为高校科研合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同时,各高校为响应国家政策要求,制定了配套的科研政策,如科研奖励政策。研究表明,科研奖励政策能够对推进科研合作、提高科研质量起到激励作用[6]。

第二,非正式组织为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机制的建构提供了关系基础。区域高校间广泛存在由于师缘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而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团体。在这种非正式组织中,往往存在一个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核心领导人物,将组织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再次发生取决于之前行为的结果如何[7]。由于群体监督的影响,非正式组织成员自觉性和积极性较高,能够遵守共同的规则,获得良好的合作体验。随着合作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组织成员将更加积极地融入合作团队以促进个人发展,进而形成良好而稳定的合作关系。时机成熟时,非正式的合作关系可以迅速转换为正式的合作关系,能极大提升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效率及效益。

第三,资源禀赋的互补性与空间距离的最小化为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机制的建构提供了积极条件。一方面,区域高校间存在广泛的相似性,而相似的个人和机构在科研合作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可能性,在科研合作方面个人与机构存在“物以类聚”现象[8]。同时,各高校的科研资源、科研人才、科研能力等是分布不均的,科研合作可以有效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互补,实现共赢。另一方面,地理距离是影响科研合作的重要因素之一[9],科研合作的高校间具有强地域特征,地理位置近的高校间合作程度更高[10]。区域高校间的地理距离较近,有助于科研人员较为便利地进行学术座谈、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遵循距离最小原则也体现了投入最少、受益最大的经济学规律[11],避免了跨区域带来的地理距离问题。

三、区域高校科研合作过程——机制模型

任何正式的合作活动都需要一套与之匹配的合作机制加以维持,这里的合作机制实际上是保证合作活动正常开展的运行机制。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群体活动,相应地需要更为复杂和完善的合作机制。从时间上看,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是一个过程,总体可以划分为合作前期、合作中期与合作后期,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机制发挥作用,以确保区域高校科研合作顺利进行。需要指出的是,每个阶段的机制都有所不同,并不是说某个阶段只有这些机制发生作用,也不是说某一种机制只在某一阶段发挥作用,只是不同阶段所需要的机制保障有所偏重。据此,可以建立一个区域高校科研合作过程——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高校科研合作过程——机制模型

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前期。这里的前期意指区域高校指科研合作开始之前,是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激发合作意愿,达成合作意向,为合作做好准备。合作前期,一要有政策导向机制,在不违背国家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制定适应本区域和本高校的科研政策,为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提供具体指导;二要有激励保障机制,展示区域高校合作的良好前景,减少科研人员的顾虑,激发科研人员参与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动力;三要有信息沟通机制,区域高校之间和校际科研人员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信息交换,降低合作成本,提升合作准备效率。

区域高校科研合作中期。这里的中期是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正式开始之后但未结束的整个时期。这一阶段要处理区域高校科研合作过程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保证合作正常进行。合作中期,一要有组织协调机制,保证科研人员有序参与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活动,处理好各类冲突,避免合作受到不必要的干扰和破坏;二要有监督约束机制,加大对科研合作人员的监督,严厉打击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等不良现象,为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三要有信息沟通机制,促进科研相关的信息流通,激发科研人员的灵感,创造更优质的科研成果。

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后期。这里的后期是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初步完成,需要进行利益分配与回顾总结的时期。这一阶段更多地涉及到具体利益问题,能否处理好这些问题对今后的科研合作有重要影响。合作后期,一要有利益分配机制。做好利益分配,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平衡,使科研人员有满足感和成就感;二要有风险分担机制。实现多元化的风险分担,减少科研合作中的个人和集体损失保持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三要有信息沟通机制。及时总结反馈区域高校科研合作中的问题和经验,实现科研能力的提升,并为下一次科研合作提供便利。

可以看出,信息沟通机制贯穿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全过程。对此不难理解,不论是合作前期、中期,还是后期,都需要进行沟通交流和各种信息交换,没有信息沟通就难以建立信任、不能协调矛盾、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正常流通与优势互补,任何有价值的合作行为都无法进行。信息沟通机制的建立在于更好地满足沟通交流和信息交换的需要,在不同合作阶段,信息沟通机制作用方式不同、参与主体存在差异、服务的目标并不一致,但贯穿于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整体活动过程。

四、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机制创新路径

当前我国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高水平的科研合作成果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研创新,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强大支持。但是,由于合作机制的问题,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科研合作意识不强;科研合作频次整体较低;科研合作层次不高、深度不够;科研合作成果以合作论文为主,其他成果形式较少;同一区域不同高校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不均衡;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合作机制不完善或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亟需创新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机制。机制的创新意在构建一个健康持续的合作机制,将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推向更高水平。

1.完善政策导向机制

积极完善各项科研政策。当前国家层面的科研政策较多,也比较完善,为高校科研合作提供了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依据,有力地指导了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开展。但是,区域高校指定的关于科研合作的具体执行性的政策存在严重不足,对区域高校科研合作造成了阻碍。区域高校应根据本区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独自或联合制定详细的科研合作政策,确保政策的完整性、可行性以及一定的弹性,消除各种制约科研合作的壁垒障碍。

加大政策宣传落实力度。高校科研人员科研任务繁重,常常无法及时关注有关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信息及政策要求,或者由于对政策理解不深而对科研合作缺乏兴趣,由此导致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参与度不高。各高校不仅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科研政策,还应做好政策宣传,向科研人员及时传达和解释政策内容,并将政策内容不打折扣地执行到位,使科研人员在充分理解政策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区域高校科研合作。

2.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强化物质激励。科研激励保障机制是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合作积极性的必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激励是基础,不可或缺。物质激励需要政策引导,用政策措施来加以规定和规范[12]。首先,要持续落实好高校以奖金或津贴为主的科研奖励措施,满足科研人员的基本物质需求,使之不因为个人经济原因而拒绝参与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其次,科研人员如果参与了区域高校合作项目,承诺除了报销正常的工作中产生的车旅费、通讯费等,还给予餐饮补助,在科研项目合作结束之后,给予一次性的科研项目奖励;再次,可以设立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奖励基金,制定详细的奖励基金的分配办法,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公平分配;最后,在部分学科领域制定产权奖励办法,使科研人员能从区域高校科研合作中获得更多收益。

重视精神激励。高校科研人员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不仅关注物质利益,精神满足同样重要。部分科研人员参与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并不是完全只考虑经济因素,更多地是通过科研合作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学术声望,获得更多的认同和尊重。高校应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自由的科研环境,使科研人员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同时,对在区域高校科研合作中取得优秀成果的科研人员予以表彰,通过媒体宣传其突出表现。通过精神激励,使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得到满足,调动科研人员参与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积极性。

提供科研平台保障。科研平台是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活动必须具备的基础性保障[13]。区域高校间应加强联系,共同建设有助于科研合作的实验室、实验基地和人才培养平台,以多种载体打造高水平科研合作平台,实现科研平台的共建共享。构建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管理办法,用科学的制度规范科研合作平台的管理工作[14]。良好的科研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有效吸引科研人员参与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活动。

3.创新信息沟通机制

构建信息互联网平台。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区域高校科研合作当中,信息的不对称和沟通的不充分将破坏双方合作的信任基础,使有价值的信息不能得到有效传播,双方的优势不能有效互补,进而科研合作无法深入开展,严重影响了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效率和质量。构建信息互联网平台,使区域高校及科研人员能在平台中有效互动,及时分享科研项目信息、发布合作意愿信息等,破解信息孤岛,缩小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提供更多的合作契机。

建立定期正式沟通制度。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期间,在各个层面形成定期交流机制,通过举行正式会议或座谈会,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换和意见交流,尤其是有合作关系的团队成员应做好准备,就科研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促成问题的有效解决。正式沟通容易控制,所传递的信息准确,不易失真,并且对参与科研合作的人员产生较强的约束力,有利于有序推进科研合作。

鼓励不定期非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在区域高校科研合作中必不可少,是对信息沟通机制的重要补充。非正式沟通往往与个人间的非正式关系平行存在,区域高校科研合作中,合作对象除了正式的合作关系外,还经常是师生、朋友关系,非正式沟通更加频繁,且尤为重要。非正式沟通形式多样、灵活,沟通及时,遇到合作问题后,可以通过电话、邮件面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在区域高校科研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非正式沟通的优势,提高沟通频次和效率,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使科研合作更加顺利。

4.创新组织协调机制

推动合作资源整合。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目的是通过科研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共同发展。为实现这一目的,合作双方应明晰各自的资源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展开合作对接。在科研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对方的资源优势,弥补自己的资源劣势,提升合作水平。必要情况下,高校间可以协商成立资源整合领导小组,统筹做好合作资源的分配工作,避免争抢合作资源,提高合作资源的利用效率。

重视人力资源培育。科研人才是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基础,人才培养也是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重要目标。区域高校科研合作最终需要落实到科研人员的身上,科研人员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是否有优质的科研成果产出,若在合作过程中不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对合作双方都是极大的机会浪费和资源浪费,不利于高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区域高校科研合作过程中,应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可行的人才共育机制。例如让青年教师更多的承担起科研合作的主导任务,在沟通协调中提升综合素质;推行研究生双导师制度,通过双导师的指导,使研究生知识面得到拓展,研究水平得到提升。通过人才共育机制,培养综合性科研人才,也是为高校科研储备最重要的后备力量。

创新冲突协调方式。区域高校科研合作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向度,合作双方可以立足于广泛的共识而保持合作,也会因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产生激烈冲突。在解决合作中的冲突问题上,要充分运用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协调方式,在制度性的协调方式上,要充分发挥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领导和管理机构的作用,通过权威裁定解决冲突问题;在非制度性方式上,要充分发挥区域高校科研合作中具有崇高声望的学者的作用以及非正式的组织关系的作用,通过小范围的说服、劝解和协商解决冲突问题。

5.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强化内部监督。区域高校科研合作中,若存在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的问题,或者科研人员承担的合作项目无法按时完成并符合质量要求,将极大地影响高校的声誉,必须建立监督约束机制[12]。一方面可以促使科研人员完成所承担的科研合作任务,要保证科研质量和进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控制科研浮躁现象[15]。在强化内部监督方面,要充分发挥合作团队成员的力量,发扬民主平等的精神,相互敦促,相互帮助,保证科研合作质量,防止不良行为的发生。

强化外部监督。内部监督具有柔性,依赖个人的道德品质,需要强势的外部监督的配合。首先,要发挥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领导和管理机构的监督作用,领导和管理机构有权力和责任对科研合作过程进行监督,对于科研合作中的不良现象应及时劝诫,出现重大问题应严肃追责,打击各种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问题,提振其他科研人员的士气,并起到警示作用;其次,要发挥区域高校科研合作项目成果评审专家的监督作用,评审专家应严格把关,绝不让不合格的科研成果蒙混过关;最后,要充分发挥合作团队之外的科研人员的监督作用,鼓励其他科研人员对科研合作项目团队进行监督,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或者对举报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问题的科研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监督制约,锻造优秀的学术品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

6.完善风险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构建多元的风险分担机制。科研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存在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实验失败的几率很大。在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结束时,部分科研合作项目可能存在研究失败的问题,在风险转化为具体损失时,完全由科研人员个人为其买单通常是不合适的。在证实科研合作项目是由于客观不可抗的因素而导致失败的情况下,区域高校应为科研人员进行风险损失分担,构建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减少科研人员的损失,减轻科研人员的压力,使其保持热情和信心。

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分配是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结束后的重要问题,尤其是科研合作团队内部的利益分配尤为重要和复杂。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合作的好坏取决于利益分配的机制是否合理,解决好高校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利益的分配问题是形成高校科研团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16]。进行内部利益分配时应遵循“多劳多得”的原则,应根据团队成员的贡献比例来确定分配比例,不能搞平均主义,反对各种“学术搭便车”现象。通过差异化的分配方式,鼓励能干肯干的科研人员生产更多的学术成果,打击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者,形成良好的激励效应。此外,在高校层面应提出合适的科研利益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改进职称评审与科研奖励制度,缓解当前科研利益分配制度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避免单纯的“为利益而做科研”[17],鼓励科研人员切实开展区域高校科研的“真合作”,充分体现区域高校科研合作的价值。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机制区域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分割区域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区域发展篇
皮革机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