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
【摘 要】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重基础。在新时代,学前教育事业承载了更为重要的使命。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加强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分析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教育问题,旨在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策略,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社会需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就业教育;应对策略
2015年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我国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再一次人口政策调整。两次调整对教育领域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导致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需求在短期内迅速扩张,有些幼儿园与早教机构甚至因为招聘不到教师,不得不减少招生计划。《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主要力量,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所认可,是否符合当前学前教育的市场需求,显得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幼有所育”,办好学前教育成为2018年备受社会瞩目的教育重点、难点问题。20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专门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本专科为主体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其中,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占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总人数的70%以上,是当前幼儿教师的主要师资构成。
1.年终就业率较高
相较于本科毕业生,用人单位更倾向于选择专科层次毕业生,专科毕业生音体美等特长优势明显,实践经验相对丰富,招来即用。
2.就業地区选择不均衡
学前教育学生毕业择业多趋向于于一、二线城市及小中型城镇,多数毕业生都希望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就业,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成为毕业生的首选条件。很少有学生走向西部、走向农村,无法促进偏远、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导致当前我国贫困偏远地区适龄学前龄儿童不能入学,接受适应的教育、师幼比严重不足,贫苦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制约着应届毕业生走向农村岗位。
3.以民办幼教机构为主
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定位还是比较准确的,因此毕业生在很多民办教育机构很受欢迎,但是对公立幼儿园或相关管理机构来说,专科毕业生在理论素养方面略显弱势,因此在公立机构“逢进必考”的形势下存在竞争弱势。
4.就业稳定性差
民办机构工作稳定性较差,毕业生流动性较大。毕业生在入职的2~3年内就业的不稳定性凸显,出现频繁跳槽、换工作现象,一部分选择结婚生子,一部分寻找合适的机会跳槽,完成专业跨界。
5.存在“慢就业、缓就业”现象
部分学生家境殷实,不急于就业,在就业和继续求学两者之间徘徊不定。还有个别学生试图等待创业机会,利用自己在校积累的艺术特长及专业优势,自己创办舞蹈、早教、美术、音乐等教育培训机构。
6.初次就业选择上的盲目性
对未来的职业缺乏理性的规划和思考,在选择目标单位时,寄希望于学校与用人机构搭建的双向招聘会,存在“守株待兔”心理。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所要求的相关专业能力素质及资格证书,缺乏一个清晰的认识,往往出现不匹配现象。
7.签约率与实际工作情况有差距
根据笔者所在单位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在被调查的毕业生当中在毕业半年后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远低于毕业时的签约率,究其原因,在毕业时为了对学校有所交代毕业时签约的单位存在着盲目性或者有些仅仅是为了就业托关系实现了签约,签约单位对毕业生或者毕业生对单位都不十分满意,而另一些在最初签约时只是对所在单位有初步的了解,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工作量大、人际关系复杂等问题,或者对实际薪酬不满意,会出现工作的流动。
8.个人发展前景不明朗
一般情况下,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上需要3~5年时间才有可能往前迈进一步。而这段时间正是毕业生需要解决个人问题的关键期,谈恋爱、住房等现实问题会耗费其不少精力。此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学历多数为专科,面对本科及更高学历层次的毕业生,他们还需要想办法、花时间提升自己的学历,而幼儿园根据自身需要,往往不会给新进教师更多全面锻炼的机会。上述因素使得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崭露头角的机会较少,个人发展前景不明朗。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1.国家层面
(1)相关政策法规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各阶段教育法规已相继颁布,唯独学前教育的专门法缺失,与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不适应,导致学前教育性质、定位问题不准确,一些地方政府对发展学前教育责任落实不到位,甚至出现幼儿园教师编制被挤占等问题,学前教育仍然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2)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不足
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主要是指对学前教育人员经费、管理和运行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方面的教育投入。有研究显示,许多国家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GDP比例高于0.4%,而我国这一比例长期维持在0.03%~0.05%之间,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
(3)幼儿教师待遇得不到保障
基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还不具备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幼儿园教师在短时间内全部纳入编制管理也不符合实际。但在教师的待遇问题上,存在着编制内编制外差距大、同工同酬停留在口号上等问题。各地公办幼儿园也存在“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代课教师等现象。
2.社会层面
(1)社会舆论的压力
近年来,网络频频曝出“虐童”事件,个别恶性事件经过新闻媒体的过度宣传,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恐慌,社会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产生太多误解。一些刚入职的新教师,在处理各种关系方面经验不足,一旦出现一些棘手的问题,极易产生逃避心理。
(2)专业提升的压力
新课改带来新要求,幼儿教师需要学习的各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越来越多,幼教行业在时间上的延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性质上的琐碎性,势必会耗费幼儿教师大量的心力体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专业能力提升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教师感到力不从心。
(3)幼儿家长的压力
随着幼儿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早期教育,同时对幼儿园的功能定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不再把幼儿园当作照管孩子的地方,而是希望孩子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引导。
3.学校层面
(1)就业指导工作重视不够
就业工作指导流于形式,相关课程针对性不强,课程内容停留在国家政策的宣传、就业形势的介绍等,对于事关学生就业的专业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职业道德提升等方面重视不够。
(2)就业指导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就业指导课程大多由辅导员或是学工人员来承担,他们大多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也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效果不理想,学生反映作用不大。
(3)缺乏系统的职业认同感教育
职业认同感会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和看法,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心理基础和动力源泉。职业认同感高,相应的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忠诚度就高,表现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坚守。
4.家庭层面
多数幼师专业毕业生家长认为,幼儿教师社会地位和收入低微,未来无发展前途可言,甚至会影响子女择偶标准。此外,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会支持子女继续深造,走考研的道路,另外一些文化程度稍低的家长,则倾向于支持子女选择收入更高的行业。
5.个人层面
(1)就业观出现偏差
多数毕业生对于就业目标单位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考,对就业市场的基本情况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存在以待遇高低为标准选择就业单位的现象,对于未来的发展没有明确的规划。
(2)职业期望过高
根据在与毕业年级的学生交谈过程中得知,多数毕业生将目标单位定位在公办幼儿园,薪资期望是4000元左右,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难实现这一预期。一旦她们走进社会、进入职场,极容易产生消极、失落情绪,增加了就业的不稳定性。
(3)缺乏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正确判断
学生往往对于自己的能力素质缺乏正确的判断,容易出现高估和贬低的现象,这导致毕业生在初次就业选择上出现盲目性,不能准确定位就业目标单位,存在“试试再说,不行就换”的心态。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教育的措施与应对策略
1.政府统筹安排,促进就业。大学生就业是民生工程,政府责无旁贷,应加强学前教育的管理,统筹安排师资、机构、课程等,促进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在行政区内,教育行政部门除对“凡进必考”作統一安排外,也应该统筹安排管辖范围内所有公办或民办幼儿园非编人员的招聘,如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等,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短时间内顺利就业,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2.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就业。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待遇不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加上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非常不利。“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促进制度体系,保障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如,健全财政保障机制,提高工资水平,财政统一支付幼儿园教师工资中的基础部分,以合理的薪酬,吸引、稳定和激励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更好地从事幼教行业。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依据自身能力与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不应眼高手低,且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工作一方面是谋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工作环境、强度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追求高收入和安逸的工作环境,到西部或基层服务,也是历练自身的好机会。
4.高校重视就业指导,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高职院校应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意识、帮助学生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解读有利于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对学生进行就业信息和就业技巧的指导、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适时疏导。同时,在学生毕业之际,应从多方面完善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向学生多传达就业信息,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环境,并且开展大型的毕业生供需双选会活动,使学生可以从动态的角度理解招生单位的工作要求和用人標准。积极加强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就业关系网,将市场、学校与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丰富就业信息,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5.加强学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上学期间就让学生有大量的实习、见习机会,这样能大大提升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快地融入职业角色。
6.强化技能训练,提升竞争力。高职院校要积极研究市场,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要加强与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与合作幼儿园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基地,通过不断加强校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毕业前能够更多地体验幼儿园教育教学场景。这样,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竞争力会得到提升,就业后个人发展前景黯淡问题就会得到解决或缓解。
7.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学前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前教育领域具有极大的创业优势,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引导尤为重要。幼儿园创业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创业技巧及能力。学校应加强创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在校跟岗实习期间多听、多想、多说、多做,积累创业经验。有条件的学前专业毕业生回农村创业,解决农村学前教育面临的资源不足问题,同时也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随着社会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经济收入也越来越高,为了提高孩子的素质,对高水平学前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幼儿教师是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关键要素,与社会对幼师的高需求量相比,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凸显,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文件部署、工作实际存在矛盾。通过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教育问题的研究,找到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为相关决策提供借鉴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范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C校实际调查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2]赵莉娜.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初探[J].明日风尚,2018(3).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