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立德树人是我国传统教育价值和新时代教育实践的文化成果,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究竟要“树何人”“立何德”等问题。实践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筑牢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发挥家庭在立德树人中的奠基作用,重视社会合力在立德树人中的实践作用,以期真正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关键词〕 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3-0126-03
立德树人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初心和根本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并要把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则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1 〕。实践中,教育者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厘清立德树人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路径,以期真正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一、立德树人的理论意蕴
(一)深刻回答了教育要 “树何人” 的问题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首要问题,也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前提性和基础性的核心问题。立德树人的本质在于“人”,这里所指的人,是人与人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多样化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者在育人实践过程中要把握教育个体的自然属性,尊重个体所独有的主体性、差异性、发展性、不平衡性等内在特点。同时,教育者要把握教育个体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不仅关注个体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提升,还应注重“人之为人”存在的原则意义及所体现的社会教育价值取向,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门在“培养什么人”方面必须把握根本,对教育活动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引领,所培养的学生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深刻回答了教育要 “立何德” 的问题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 〔1 〕,不仅对我国教育所培养之人的身心素质作出了规定,而且把道德教育提升到引领和带动其他教育的重要位置。我们所培养之人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立之德也必然是社会主义发展所需之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2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德”,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体层面的价值形态和本质的价值诉求,是国家大德、社会公德、个体私德的统一,是顺应人民内心需要的价值共识和道德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反映历史发展潮流、澄清与主导民众价值取向、凝聚全国人民价值追求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因此,立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着力点,通过滋养人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道德情操、重塑人的道德行为,使个体能够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觉构建起符合国家、民族和社会需要的主流价值观和价值规约,进而成为符合社会发展之需有大仁大爱大德的有用之才。
二、 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立德树人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育人工程,需要有效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资源,以期真正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一)筑牢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第一,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首先,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载体和实施场域。教师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在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内容选择、知识体系建构、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活动开展和评价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其次,课程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介”和师生交往的“纽带”,是立德树人过程中最重要的育人载体。思政课是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本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传播思想、传播知识、传授真理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要通过思想的逻辑撞击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价值性与知识性、政治性与学理性、批判性与建设性、教学性与生活性四方面的高度统一,以期使学生熟知、真知、真信、真用教师所传授的大学问、大智慧。同时,思政课教师不能把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学生成长和生活的环境割裂开来,而是要发挥思政课对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学生学习生活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实现课程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同时同向发力,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第二,融入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师作为实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根本任务的中坚力量,要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意识,坚持教书与育人、立德与树人相结合,在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他们始终遵循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并真正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首先,教师要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举止和优雅的精神风貌,不仅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我修养,把爱岗诚信、自尊自立、严谨笃学、锐意进取、知行统一、大胆创新的精神品质传递给学生,而且要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指路人。其次,教师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工作中,要传播道德信念、道德意识、道德规范,真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自己的师德和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在学生道德塑造中发挥出更持久、更深刻、更有意義的作用。再次,教师不仅要秉持协同、合作、共享的育人理念,激发起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要盘活所有课程、课外活动、文化建设的育人资源,以真正推动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
第三,融入校园文化育人实践中。首先,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等途径,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与价值引领,从而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的。其次,学校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要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出符合学校特色和引领学生思想的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体系。再次,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师和学生面临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冲击和影响,为了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环境建设、班级主题教育、网络自媒体等多种形式,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阐释工作,在文化润泽中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他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丰富意蕴,以补足他们的精神之“钙”。
(二)发挥家庭在立德树人中的奠基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所呈现出的启蒙性、情感性、终生性和及时性等特征,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和超越的。家庭是孩子永久的课堂,家长是孩子终身的老师,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方式,帮助孩子奠定了最深远、最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雏形。因此,要重视发挥家庭在立德树人中的奠基作用。首先,要厚植积极向上的家国情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单元,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社会的繁荣稳定发展。爱国爱家、家国同构是我国传统价值诉求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融体系和逻辑思路。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承担起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帮助孩子树立起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的高尚家国观。其次,要注重家风的精神内核建设。家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过程中超越时空,逐渐积淀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总和。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是在代际相传中所积淀并延续的道德品行与精神涵养,是维系家庭良性运行的精神纽带。家风正则民风佳,民风佳则社风清,社风清则国家荣,这就是良好家风所凸显出的“外溢效应”。以良好家风助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这就需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向,在批判借鉴、改造创新传统家风文化中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时,结合时代发展所需重塑家风家训家规。新时代,要让好家风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引领社会风尚、助推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社会合力在立德树人中的实践作用
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更需要全社会发挥合力,如建立多方互动融合机制、社会资源共享机制、调控激励机制以及监督保障机制等,以搭建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立德树人体系。
首先,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构建全社会共育机制。政府、学校、社会各部门、各类人员都是立德树人的多元主体,不仅要共同构建立德树人的大课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而且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全社会共同担负的职责,从而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教育合力。其次,要充分发挥德育阵地的作用。教育部门不仅要充分利用图书馆、青年宫、科技馆、红色文化基地、企业等各类育人资源,而且要通过家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多渠道、多层面挖掘育人资源,并统筹、整合这些育人资源,进而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化格局。再次,要营造健康、和谐、有序的网络育人空间。网络空间依托于信息技术全面映射了现实世界,深刻影响和变革着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行为选择等。相关部门要通过引导互联网企业、网民创作和传播格调高雅、积极向上的网络作品,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同时,相关部门要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如通过加大对网络阵地的监管力度,不断扩宽安全高效的網络渠道,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与网络建设整体水平,以真正构建起全方位的网络文化育人互动平台。
综上所述,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揭示出了教育的时代主题和本质要求。实践中,只有科学理解立德树人的理论意蕴,建构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实践路径,才能真正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8.
责任编辑 芳 晔
〔收稿日期〕 2020-04-16
〔作者简介〕 郭素萍(1982-),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高校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