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关于党报的党性原则思想探析

2020-06-21 15:24栗志刚顾巧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党性原则列宁

栗志刚 顾巧

〔摘要〕 党报的党性原则思想是列宁新闻宣传思想的根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列宁关于党报的党性原则根植于社会主义运动实践,承继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从萌芽、初步形成、系统阐述到不断深化的过程,要求党报始终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方针、发挥为社会主义运动服务的职责功能。这一原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能够为我们党的党报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列宁;党报工作;党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A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3-0015-05

重视党报工作向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传统和优势。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报工作一定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列宁对党性这一概念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明确提出党报党性原则的第一人。从理论层面来看,列宁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形成了系统的以党报党性原则为核心的新闻宣传思想。从实践层面来看,列宁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了党报工作,亲自参与创办的报刊多达40余种。俄国革命时期,列宁曾多次担任党报主编这一职位。革命胜利之后,列宁依然高度重视党报工作,多次亲自发文对《真理报》《消息报》的工作予以指导,还曾以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参加过苏维埃代表大会。列宁将党报工作与社会主义运动紧密结合,不仅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而且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与发展。因此,对列宁关于党报的党性原则这一思想的历史背景、演进历程及基本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是极其必要的。

一、列宁提出党报党性原则的历史背景

(一)时代背景

列宁的党报党性原则这一思想发轫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根植于当时的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从国际来看,自恩格斯逝世后,共产主义运动失去了精神领袖,各种错误思潮沉渣泛起、甚嚣尘上,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被全面“修正”的危险。从国内来看,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矛盾一触即发,革命形势日益高涨,迫切需要一个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然而,在当时的俄国,成立党派是非法的,公开发行党派的报刊更是为沙皇政府所禁止。从党内来看,虽然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名义上已经成立,但整个党组织仍处于“小组时代”。一方面,由于俄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各地方党组织空间位置分布较为分散;另一方面,受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部分党内成员更倾向于个人活动,地方主义习气浓厚。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来看,险恶的出版环境使党报工作举步维艰。一方面,受时代条件限制,当时的新闻宣传工作主要依托报纸、传单及小册子等传统媒介,其中报纸最为便捷也最为有效;另一方面,受检查制度制约,党组织只能通过秘密发行“非法报刊”,或者与其他党派进行“畸形的联合”而一起利用合法的报刊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不得不使用“伊索式的语言”来通过严格的检查,这就使得民众极易将党和其他派别的观点相混淆,也使得党内极易混入立场不坚定的机会主义分子。

(二)理论溯源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党报党刊的作用,他们也曾多次参与指导各国党报工作实践。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在理论层面上明确提出党报的党性原则,但是他们曾就党报的立场问题进行过多次探讨,强调无产阶级党报作为党的耳目喉舌应当遵循党的基本精神、坚守党和人民的立场,这也为后来列宁提出党报的党性原则奠定了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石。早在为《德国年鉴》撰稿期间,马克思就已经开始探索报刊的属性问题。1842年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马克思披露了最新颁布的书报检查令的欺骗性和反动性,指出“党派的名称对政治性报刊来说则是一种必要的范畴” 〔1 〕,阐明了政治性报刊的阶级属性和党派属性问题。在指导各国特别是德国的党报工作实践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报思想逐渐成熟。1879年对于严重违背了党的精神的凯泽尔事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却采取了视若罔闻、姑息纵容的态度,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严厉批评,同时强调党报应“采取原则的社会主义的方针和不偏不倚” 〔2 〕,坚守党和人民的立场。这些都对列宁关于党报的党性原则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列宁关于党报党性原则的演进历程

(一)萌芽阶段

1903年之前,这一思想还处于萌芽状态。这一时期,列宁提出了创办全俄政治报计划,为后续提出党报的党性原则奠定了实践基础。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从思想上到组织上均处于极大混乱之中。一方面,各地方党报处于分散状态,甚至还有报纸打着党的旗号来宣扬反党的观点,使得各种错误思潮在党内盛行;另一方面,与思想上的混乱相对应,小组习气在各地方党组织内盛行,使党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机。为了克服狭隘的地方性,把因分散而显得软弱无力的各地方党组织整合成一个集中的、统一的、团结的、坚强的、善于进行政治斗争的战斗组织,列宁强调,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创办一个能正常出版而且同各地方小组有密切联系的党的机关报” 〔3 〕168,即全俄政治报,来为整个党组织而不是个别成员、为全俄国社会主义运动而不是个别地区的运动服务,如此方能克服小组习气、凝聚革命力量,“使革命事业中‘做局部工作的人意识到他是在‘步伐整齐的行列里行进” 〔3 〕173,从而使社会民主党人团结起来,坚定信念、共克时艰。经过长期准备,《火星报》于1900年秘密创刊,为实际建党工作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二)初步形成阶段

1903年到1905年,这一思想开始初步形成。这一时期,在目睹了《火星报》编辑部的内部分裂之后,列宁首次明确提出了党报的党性這一概念。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在此次会议上,围绕建党工作尤其是中央机关报编辑部成员选举工作,火星派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并发生了激烈斗争。在召开此次会议之前,会议草案拟定为选出三人作为新一届《火星报》编辑部成员,这也获得了包括马尔托夫在内的与会者的一致同意。然而,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编辑部小组后,以马尔托夫为首的马尔托夫派却要求保留工作效能低下的旧的六人小组,这一要求遭到否决之后,其甚至还声称拒绝参与新编辑部,并拒绝为《火星报》撰稿。会议结束之后,出于各种原因,普列汉诺夫向其作出了妥协和让步,同意保留旧的六人小组。这一事件充分暴露出部分火星派分子心口不一、动摇不定、反复倒戈、奉行个人主义以及关键时刻毫无纪律性可言等问题。同年10月,列宁退出了新编辑部。新《火星报》在孟什维克的错误领导下,由“党的印刷所变成了小组的印刷所” 〔4 〕84,小组习气死灰复燃。为了同孟什维克的分裂行径作斗争、维护党的统一,为了阐明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路线、捍卫党的思想舆论阵地,列宁强调布尔什维克有必要创办自己的定期机关报,要“从小组习气过渡到党性” 〔5 〕,这是党要经历的最后一个困难的过渡,也是列宁首次将党性概念和党的报刊联系起来。

(三)系统阐述阶段

1905年到1917年,列宁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系统阐述。1905年10月,在全俄政治罢工的压力之下,沙皇政府被迫颁布了《十月十七日宣言》,“赐予”人们以有限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在新的出版环境中,创办一份公开出版的、合法的布尔什维克机关报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共同努力,《新生活报》于同年10月底正式出版。与此同时,孟什维克派却极力叫嚣和鼓吹“无党性”“非党性”,甚至在党的机关报上肆意宣扬反党的观点,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了克服这种不良影响、避免混淆视听,唯有对党报工作予以改造和规范,方能与孟什维克划清界限,方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党的报刊。基于此种情况,列宁于同年11月在《新生活报》上发表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分析了俄国当时的出版环境,阐明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地位、特点,明确要求党报党刊等党的出版物必须遵循党性原则,并且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四)深化阶段

十月革命之后,这一思想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深化。对于党报的党性原则这一思想及其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贯彻落实,列宁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更为具象化的阐释和说明。其一,增强和巩固党对党报工作的绝对领导。党的报刊及其出版机构必须服从党中央委员会,“不得滥用自主权,实行不完全符合党的要求的政策” 〔6 〕202。其二,注重党报工作队伍建设,其中尤为强调和重视著作家和编辑的党性。“党掌握的各种机关报刊,都必须由已经证明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共产党人来主持编辑工作。” 〔6 〕199除此之外,对于那些违背党性原则的思想和行为,列宁也给予了有力反击。1921年,以米雅斯尼柯夫为首的部分党员鼓吹出版绝对自由这一资产阶级错误口号,对党的出版事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列宁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猛烈批判,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口号是“不合乎党性的、反无产阶级的” 〔7 〕。

三、列宁关于党报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

列宁关于党报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可以从价值取向和立场、根本方针以及职责功能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价值取向和立场

资产阶级报刊的目的是追名逐利以满足自己的私利贪欲,这使得其极易被买卖关系所俘虏,落入“名位主义和个人主义、‘老爷式的无政府主义和唯利是图” 〔8 〕93的窠臼之中,沦为“卖身的文丐”,也决定了其势必只为那一小撮“上层人士”服务。与资产阶级报刊信奉个人名利至上的价值观截然不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报刊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在于“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8 〕97。

价值取向不同,所持有的立场势必也大相径庭。与资产阶级报刊所持有的调和主义立场截然相反,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党的报刊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为党和人民发声。其一,党报工作应扎根于基层土壤中,关心群众之关心,反映群众之反映。除此之外,还要动员和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通讯报道、撰稿编辑等党报工作中来, 实现话语客体向主体的转向,而不只是“读者管读、作者管写”。其二,党报工作要为党的事业服务、为全俄国社会主义运动服务,要紧跟党的步伐,与党的步调保持一致,拥护党的纲领,宣传党的主张,接受党的领导,如此方能摆脱小组习气、涣散状态,方能成为“俄国运动的机关报,而绝不是国外小组的机关报” 〔4 〕86。

需要注意的是,列宁要求党报坚持党和人民的立场,并不是要扼杀其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不是要强求一律、奉行公式主义,而是在坚持党和人民的立场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创作自由。同时,列宁还批判了某些作者所极力吹捧的创作绝对自由,揭示了这种论调本质上是掩饰极端个人主义和“无党性”的假面。

(二)根本方针

早在《火星报》正式创刊之前,列宁就强调,不同于资产阶级报刊只是简单地汇编和堆砌各种观点,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报刊有着独立的、坚定不移的办报方针,“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 〔3 〕316。《前进报》创刊后,列宁再度重申,“《前进报》的方针就是旧《火星报》的方针” 〔4 〕217,即马克思主义。可见,与资产阶级报刊奉行游移不定的方针不同,无论社会民主工党的报刊名称如何变化、形式如何更换,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针始终都贯穿其中。

列宁指出,党的报刊不仅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且还要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给予其迎頭痛击,谨防敌人打着“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幌子、用错误观点来腐蚀党的思想和肌体,避免使党面临“首先在思想上瓦解,然后在物质上瓦解” 〔8 〕95的困境。

同时,列宁还尤为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本土化。列宁强调,要从俄国语境出发,以俄国本土话语和叙事方式来诠释和解读马克思主义,将其转换成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大众话语,坚决抵制党报将马克思主义经院化、概念化的错误倾向。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和畸形简化,不等于追求时髦词句,也不等于故作玄深、装腔作势,而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路和精神实质的前提下做到生动简明、深入浅出。

另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意味着要掩盖不同的声音,反而要使其在党的机关刊物上有所反映。为了避免使党陷入困境,对于涉及重大事务的意见分歧,不能遮遮掩掩、含糊其辞,而应开诚布公地在党报的“争论专刊”上进行同志式的公开论战和商讨,如此方能认清分歧、澄清谬误、明辨是非,方能统一思想和组织战线,做到“讨论自由、行动一致”。

(三)职责功能

总的来说,党的报刊的职责功能在于为社会主义运动服务。受历史与现实多重因素制约,党的报刊在不同时期所承担的职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俄国特殊的革命形势下,党报的职责功能主要体现在宣传、鼓动和组织三方面。

对于宣传和鼓动职能,列宁曾对二者进行过区分,即前者侧重于理论层面,倾向于探讨“为什么”,后者则侧重于实践层面,倾向于告诉群众“怎么做”。党报的宣传职能主要在于通过理论宣传来对公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从而为革命运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石。因此,其内容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思想方针与革命路线等方面而展开的,篇幅往往较长,理论性也较强,其受众通常是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政治觉悟的工人。党报的鼓动职能则在于披露社会丑恶现象,揭露剥削者的残酷与旧制度的黑暗,鼓励群众积极投身于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进而争取更多同盟军,壮大革命队伍。因此,其更侧重于报道那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鲜活事例,篇幅相对较短,但时效性更强,且文风更加通俗易懂、更能触动人心,受众一般是全体无产阶级。值得注意的是,宣传和鼓动之间虽各有侧重,但并非泾渭分明,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后者亦为前者提供了实践导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社会主义运动服务。

除此之外,列宁还阐述了党报的组织职能。列宁曾将党报比喻成建筑物的脚手架和基線,形象地凸显了党报所发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方面,借助共同的党报这一媒介,各个党小组之间联系更为密切,信息的交流与传递也更为便捷,有助于克服地方性和分散性。另一方面,严密而精细的党报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可以培养和造就出最有才干的组织者,最有才能的党的政治领袖” 〔9 〕。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面临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列宁仍然没有降低对党报工作的关注度,不仅为其提供了经济上的扶持,更给予了其政策上的支持。据统计,与革命时期相比,苏维埃俄国报刊出版数量激增,最多至数千种。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相比,新生的苏维埃俄国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为了巩固政权,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与这一转变相适应,当时党报的职责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教育、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

首先,党报担负着为经济建设服务、指导经济发展的职能。列宁强调,由于生产建设的需要,党报应“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 〔10 〕91。需要注意的是,少谈些政治不等于不谈政治,不等于放弃了党在思想战线和舆论阵地的领导权,而是少些政治空谈,避免连篇累牍、老调重弹;多谈些经济则指党的报刊要聚焦经济发展,宣传经济建设方针,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生产力服务,但是切忌“‘泛泛的议论、学究式的评述、书生的计划以及诸如此类的空话” 〔10 〕91-92,而是应深入基层,善于运用生产生活中的典型实例来对群众进行经济教育,指导经济建设。

其次,党报具有推动文化建设、改善思想文化落后境况的作用。列宁指出,《真理报》等优质刊物可以为人民“提供重要的和有价值的文献材料、优秀的和古典的文学作品、普通教育的教材、农业教材和工业教材” 〔11 〕。由于刚成立的苏维埃俄国文化水平尤为滞后,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普及文化知识、提升国民文化素养,其中就包括报纸分配制度的数次更改,要求报纸的分配必须合理,必须落实到每一处图书馆和阅览室,供群众阅读,启发群众思考。

最后,党报是进行社会教育的主要工具之一,具有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的功用。一方面,党报上设立“黑榜”,用于揭露和批判现实生活中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失责行为和错误现象,并且鞭策和督促其改正。另一方面,通过报道生产生活中的先进事迹,树立正面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来发挥报刊的舆论引导作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四、列宁强调党报党性原则的重要意义

列宁首次明确提出了党报的党性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其具有俄国特色的党报思想,这一原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从历史维度来看,这一原则切实为各个时期的党报工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革命时期,列宁立足于这一原则,以党报工作为突破口,对当时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加以理论廓清与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维护了思想上的统一。除此之外,党报还暂时充当了集体的组织者这一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地方性和狭隘性等弊端,化解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的分裂危机,维护了组织的统一,使得党顺利实现了由“小组时代”向“党性时代”的过渡。建设时期,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对于这一原则的坚守,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壮大了主流意识形态,维护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从理论维度来看,这一原则不仅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并且为其注入了新的、持久强劲的生机活力,赋予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增强了其理论张力。一方面,这一原则为布尔什维克的党报工作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基石,巩固了宣传阵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这一原则是列宁立足于社会主义运动实践对马克思恩格斯党报学说进行的创造性阐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开辟了其新境界,昭显了其广阔前景。

从现实维度来看,这一原则能够为我们党的党报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一方面,在复杂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要求党报工作不断丰富自身的话语体系、转变话语形态;另一方面,新闻舆论领域内的斗争从未结束,将党性污名化的错误论调不时出现。在此背景下,党报工作如何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如何把握住总方向、守好主阵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以古鉴今,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对列宁关于党报的党性原则这一思想进行解读和剖析,可以为我们回答这一时代课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5.

〔3〕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4〕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9.

〔6〕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9.

〔8〕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10.

〔10〕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7.

责任编辑 梁华林

〔收稿日期〕 2020-04-23

〔作者简介〕 栗志刚(1963-),男,湖南长沙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顾 巧(1997-),女,湖北黄冈人,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党性原则列宁
浅析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责任与担当
斗鹅
列宁的后代
拉美有多少“列宁”?
列宁报刊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探微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如何做好舆论监督正面报道工作
思政课教师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意义
牢记职责使命创新传播体系发出主流强音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