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强
摘 要:“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探讨、研究、总结出的科学教育思想。教学中的教即是学,学即是教,教与学都要以“做”为基础,坚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让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初中生物是一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及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将“教学做合一”,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学习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做”中提高自身能力,展现自身价值,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做”是前提,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教学在生物课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初中生物教材中,穿插很多实验,在讲授过程中,利用这些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使讲授的新知识以直观、形象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接受起来更加地容易,对所学知识掌握更加深刻,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专注力,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了提高。
例如:在教学“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鱼儿在水中的游动过程,然后一边讲解各个鳍的作用,一边让学生动手剪掉鱼的鳍,并观察剪掉鱼鳍后鱼的运动状态变化。学生发现,当剪掉鱼的背鳍时,鱼儿的身体会失去平衡;当剪掉鱼的胸鳍时,鱼儿就不会转弯了,而是不断地向前游动;当剪掉鱼的尾鳍时,鱼儿的游动速度明显降低,身体开始不断地摇摆。于是,学生了解了各个鱼鳍在游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实验中,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了鱼儿游动的过程,轻松地掌握了鱼鳍在游动过程中作用,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知识更加的直观,提高了生物课堂效率。
二、“做”是方法,实现手与脑相结合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多是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但由于学生严重缺乏生活经验,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对事物进行直观地研究,动手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剖析知识内涵,实现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让“做”成为学习生物知识的方法,推进课堂教学的发展,使生物知识通过“做”展示出来,彰显生物特色,促进学生各项技能水平的提高。
例如:在对食物中的成分是淀粉的鉴定过程中,教师可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馒头作为实验材料,这时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馒头中是不是含有糖類之外的其他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等)?为什么不选择其他食物(如花生、鸡蛋等)而要选择馒头呢?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进行问题探讨,让学生将馒头放入纱布中,再放入水中不断地揉挤,再对纱布中剩余成分按蛋白质的方法进行鉴定;鉴定脂肪时学生提出按照花生种子的鉴定方法来完成,有的学生提出疑问:脂肪含量少,现象不明显应该如何操作?就这样在探讨与操作中解决掌握了知识。
通过动手“做”实验,完成了手脑的结合,使生物知识富有魅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
三、“做”是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自然界中存在着很多种生物,有着很多生物之谜,好奇、乐于接受新事物是初中学生的天性。因此,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利用学生的天性,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因素,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生物知识的探索,通过亲自动手“做”知识 ,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使生物课堂教学朝着高效性发展。
例如:在教学《血液循环》一课时,教师首先展示本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知识的脉络。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可让学生动手感受心脏的跳动,再对照心脏的模型,进行心脏结构的讲述。在学生掌握了本部分内容后,动手进行胶片制作,进行展示、交流:(1)具有四个腔室和瓣膜的心脏结构图;(2)画出连接四个腔室的血管;(3)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4)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如动脉血用红色表示,静脉血用蓝色表示。再通过影视录像观察血液循环过程,加深知识的理解。
如此分步地“做”知识,将复杂的知识分解为多个小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学习思路愈发清晰,全面地认知了生物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动手“做”生物,增加了生物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使生物知识绽放出光彩,有效地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鹏中.初中生物教学高效课堂的实现路径[J].新课程导学,2019(30):63.
[2]李晓梅.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201.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