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倩 王 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心脏外科手术是一种风险程度较高的治疗方法,对于手术操作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安全、顺利的完成手术治疗后,需要做好术后的监护工作,密切关注心脏术后缺血创伤的恢复情况,警惕内环境紊乱、循环障碍以及液体潴留等问题的发生[1]。在心脏外科患者的术后恢复期间,会受到疼痛症状的困扰,与手术创伤、精神紧张有关,应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术后康复进程中的危险因素,给予患者细致、周到的护理服务[2]。本研究探讨了的98例心脏外科患者的术后护理情况,观察综合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评估术后疼痛程度,进而判断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2018年4月至2019年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8例心脏外科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男女比例为27/22,年龄范围为50~65岁,平均年龄(60.11±3.62)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 29/20,年龄范围为 51~66 岁,平均年龄(60.23±3.4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术前准备充分,术后加强心电监护,保持呼吸通畅。针对术后疼痛症状,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予以缓解。
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心理护理:在围术期的心理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调查了解其心理状态。在术前指导工作中,详细说明病情,讲解疾病知识和手术治疗方法,突出强调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以成功治疗病案作为参考,令患者感到安心,能够更加信任手术治疗。同时说明手术的预期效果,告知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让患者对术后疼痛做好心理准备。护理人员在健康宣教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询问患者感受,了解其内心感受。针对患者的焦虑、紧张和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进行开导。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需要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同时提高休息环境的舒适度,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放松,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身疾病和手术治疗。在术后恢复期间,仍需要持续进行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应该详细告知患者手术治疗情况,询问其实际感受。解释说明术后疼痛者症状的形成原因,并鼓励和安慰患者。患者家属能够陪伴在患者身边,给予其信心和勇气,提高其对于疼痛症状的耐受程度。(2)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恰当使用镇痛药物。在此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加强对手术部位的防护,避免受到压迫和刺激。根据患者的实际感受,调节体位姿势,减轻患者的不适感。此外,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患者能够正确掌握深呼吸与咳嗽的技巧和方法。而针对气胸、出血、皮下水肿以及肺部感染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避免引发疼痛症状。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x±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x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缓解以及情绪状态改善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疼痛症状缓解以及情绪状态改善情况观察[分,(x±s)]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观察[(x±s),d]
表3 两组患者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程度评价[n(%)]
心脏外科患者术后产生疼痛症状,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受到情绪波动、环境刺激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导致疼痛症状的加剧,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并对其术后康复形成妨碍[3]。在心脏外科患者的术后监护工作中,需要对患者的疼痛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同时了解术后恢复期间的情绪状态、休息环境[4]。为了减轻心脏外科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在使用镇痛药物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和认知干预,消除患者对于疼痛症状的焦虑和恐惧,能够平静的面对疼痛症状及各类并发症[5]。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开展护理工作,加强对手术部位的安全防护,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病情之外,使其忘记和忽略疼痛症状,在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时,减轻其痛苦[6]。
综上所述,对心脏外科患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后,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情绪状态明显改善,减少了术后康复期间的危险因素,使其各更加快速、良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