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要:《儒林外史》是一本可以从七八岁读到七八十岁的书,这本书足够写成一百个故事。如何来阅读这部丰富而经典的作品?黄晓丹老师对《儒林外史》的导读分为六个板块,她从“恶搞”说起,解读作品中的儿童趣味,告诉大家如何读懂作品中的戏仿、如何赏析作品中的雅趣,带领大家探究作品结构的不平衡性,分析阅读本书的困难,并提倡不同阶段的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开启一场可持续一生的阅读马拉松。
关键词:越读馆《儒林外史》名著导读
越读馆《名著导读十二讲》的授课形式是网络直播。黄晓丹老师执教的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她最喜欢的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古典文学是黄老师的专长,屏幕前的她温婉、从容,散发着浸润在古典文学中的独特魅力。《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及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与思想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黄老师把这一幅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明清时期江南市井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娓娓道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学生突破个人经验,一步步走近这部经典名著,走近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90分钟的课,一气呵成,自然衔接,环节流畅,目标完成也水到渠成。
从“恶搞”说起,解读作品中的儿童趣味
本次直播课分为六大板块,课程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黄老师从《儒林外史》中的“恶搞”说起。首先讨论的是作品中关于“屎尿屁”的话题。这显然戳中了学生的笑点。一本学生初读时有点怕的书,从“屎尿屁”说起,更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那个两手抓着船板拉了五天肚子,“大腿在船沿坐成两条沟”的牛浦郎的形象;那只捆在“偷雞贼”头上的鸡“痾出一抛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沾成一片,滴到枷上”的知县的恶作剧,不仅让孩子捧腹大笑,也会让大人会心一笑。
除了“屎尿屁”,书中还有不少荒谬至极的乌龙案,比如认牛为父的和尚,卖与他人后求施舍。这些描摹世情之无耻的乌龙也是学生津津乐道的部分。不少学生在少年时代都曾幻想过自己是福尔摩斯。作品中“动不动就死”的情节设定,让读者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贫穷孤儿鲍廷玺刚遇到发达的哥哥,本以为人生得以苦尽甘来,但哥哥死了;严监生的小妾刚靠儿子上位做了夫人,但儿子死了;伪君子匡超人重婚不知如何交代时,前妻死了。这些在紧要关头的人物死亡,看似荒谬的情境设定,揭示了人生的偶然性,极显了命运的荒诞。
学生随着黄老师的讲述重温一个个荒诞、有趣的故事,会发现本书中的儒生并不像其他文学作品中所描写得那么高雅,与他们认知中的读书人的形象大相径庭,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格。捧腹大笑间,吴敬梓这一顽童的形象如在眼前。不管多大年纪,他仍带有儿童般的天真,就像《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天性纯真的周伯通,是一般读者心中最可爱的人物,这也是这部作品虽然复杂,但学生依然看得津津有味的原因。
“恶搞”无疑是阅读《儒林外史》的一大乐趣,这种直接诉诸感官的阅读乐趣也是中学时代的黄老师所喜爱的。深谙儿童心理的她选择从这一部分说起,真是再精妙不过了。黄老师说,所谓“恶搞”并非贬义,绝不仅是“恶趣味”,而是指作品中有趣的部分。它既满足了儿童对乐趣的要求,又打破了经典就是高雅的刻板印象。这种恶搞的成分把经典变得更加丰富,让文学具有独特的价值。《儒林外史》中恶搞的情节比比皆是,我想,感兴趣的学生课后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翻翻书中到底有多少类似的故事吧。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也是名著导读课一个重要的教学目的。
如何读懂作品中的戏仿
“穿帮”是阅读《儒林外史》的又一大乐趣。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体会到这种有意为之的穿帮所带来的阅读趣味,在这一板块,黄老师首先介绍了中国的小说史。唐宋时期短篇小说的基本人物构成为文士、才子、佳人、高僧、侠客,这些人物熟读唐诗宋词,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且举止高雅,对功名利禄毫不挂怀。而《儒林外史》中,何景明处的老先生与范学道却孤陋寡闻到不知苏轼为何人;被供养的侠客的革囊里竟装的是猪头;才女鲁小姐洞房之夜考新郎蘧公孙八股文;马二先生遇到的憨仙随时会死亡……这些形象完全不符合我们的认知与期待。
在黄老师的讲解中,大家对吴敬梓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他身为士人,体验世情,观察敏锐,洞察其中的奥秘,又熟读大量典籍,了解各种小说的范式,却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书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是熙熙而来、攘攘而去: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或为功名利禄所裹挟……该书呈现了一幅丑态毕露的士林群像。黄老师补充常立老师的解释:“这种写法应是戏仿,更准确点是降格戏仿,把神圣庄严降至滑稽低俗。”《儒林外史》中有大量的降格戏仿,黄老师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不仅戏仿了唐宋的文言小说、明代的白话小说“三言二拍”,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和《金瓶梅》。
那么,怎样能够更好地发现和读懂作品中的戏仿?在什么情况下,这部作品才能越读越有趣呢?黄老师为大家提供了阅读方法:对被戏仿的诸多作品越熟悉,对中国传统小说中的一般范式越了解,越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中的荒诞性、戏仿性,越能发现降格戏仿带来的荒诞幽默的效果,在阅读《儒林外史》时也一定会与吴敬梓悠然心会。
如何赏析作品中的雅趣
说了“恶搞”和“戏仿”,学生的兴致正酣,黄老师趁热打铁,赏析与之相对的作品中的雅趣与正形。《儒林外史》描绘了一幅由众多儒生组成的荒诞图景,除了具有讽刺色彩的人物,书中还塑造了一些正面的理想人物,寄寓了作者的道德理想。
黄老师以王冕画荷的故事为例。王冕可以说是作者的道德偶像,吴敬梓不惜笔墨,把最优美的场景描写用于与之相匹配的、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完美的儒生身上,使他的形象更优雅、清新。除了王冕,当时的儒生杜少卿,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吴敬梓把最好的地域描写笔墨都留给了杜少卿所在的南京。《儒林外史》共56回,以南京为背景的有25回,作品中忠义、信任、高雅、求真的故事也常以南京为背景,进行情境构建,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吴敬梓描写的夏夜秦淮河的繁盛景象,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影响了五四时期的创作(朱自清、俞平伯都创作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黄老师对比了吴敬梓笔下的秦淮河与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陶庵梦忆》中的秦淮河,发现吴敬梓对于秦淮河的想象几乎一字一句都来源于张岱《陶庵梦忆》中的秦淮河,差别在于张岱描写秦淮河是因为秦淮河已变成废墟,张岱认为人类再也无法回到明代的辉煌,而吴敬梓却把秦淮河写活了,表达对于美好的过去的追忆和儒家理想复活的愿望。
王冕、杜少卿等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此外,作品中还有一类市井奇人、菜佣酒保,这些社会底层的人虽然没有儒生的穿着,没有参加科举考试,内心却是真正的儒生,追求真正的知识文化和纯粹的审美享受,是真正的道德理想的代表。
为什么吴敬梓会写出这样一部著作?他写小说的能力是从哪里来?他如何来写那些身上既有故事可讲,又可深入挖掘内心的人物?又如何构造外在环境?我们如何鉴别和读懂《儒林外史》中的雅趣?对此,黄老师提出要阅读晚明小品文,比如,有关风物的:张岱的《秦淮河房》与《西湖七月半》;有关饮食的:张岱的《蟹会》;有关人情的:袁中道的《与丘长孺书》;有关风度的: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与袁中道的《李温陵传》。这些作品在《儒林外史》中都留有痕迹,熟读这些作品,可以更好地赏析《儒林外史》中的雅趣。
探究作品结构的不平衡性
研究作品的结构是本次直播课的难点。黄老师认为,《儒林外史》不是一本轻易能够看完的书,因为它结构古怪,没有任何一本小说的结构与之相似。《儒林外史》既不是短篇小说,又不是普通的长篇小说,更像是二者的中间产物;书中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串联而成;作品好像有大致的主旨,但又有大量的人物、情节与故事的主旨无关。黄老师说,作者用足够写100个故事的题材写了这一本书,她把這本书大致分为六个大的故事。
故事一(第1回):王冕,很久以前的儒生榜样。王冕的故事雅正且具有教育意义,中小学语文教材最爱选录。
故事二(第2—第32回):南京城外,现代儒生们的各种丑态。这一部分诙谐幽默,孩子们最喜欢阅读,民间也最爱口耳相传。
故事三(第33—第37回):重建泰伯庙,一次恢复儒学的尝试。这一部分虽然阅读乐趣较低,但关系到《儒林外史》的思想性、深刻性以及吴敬梓对于那个时代儒学的思考,现代研究认为这是《儒林外史》故事的核心,也是学者最爱研究的部分。
故事四(第38—第54回):苦行派儒生在礼崩乐坏的县城。这一部分内容多数读者会没有耐心阅读,所以大部分研究《儒林外史》的文章中的举例都在前三十几回。
故事五(第55回):市井奇人,一个新的儒学理想。这一部分内容精练、有趣,最具流风余韵,又很好地说明故事的主旨,是不错的小古文阅读材料。
故事六(第56回):皇帝的龙榜,对儒学求索者的告慰。很多人觉得这一部分烦冗,与前文水平相差甚远,常常被删掉,所以很多版本并没有这一回。
黄老师指出,《儒林外史》结构独特,很少有一本书像它这样,各个部分不平衡,而且六个部分的风格、内涵、乐趣、难度等完全不同。但从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说,每一部分都有独特性,这就是我们读不同的部分会觉得差别很大的原因。
阅读本书的困难
为什么说《儒林外史》几乎难以完全读完?黄老师深入剖析了阅读这本书的困难,总体来说有四个层面:制度、文化、历史、结构。《儒林外史》触及18世纪中国社会的核心问题与困境,其主旨是对于科举制度的反思和批判,因此书中有大量的涉及制度史的科举制度中专有的名词、惯例、细节等内容。比如,制度方面的“捐监”、文化方面的“扶乩”、历史方面的“考试史”等内容在书中频繁出现,对于现代读者,尤其是中学生而言颇有难度,但只有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才会深刻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
《儒林外史》的马拉松式阅读
《儒林外史》内容丰富,如黄老师所言:“这是一部可以从七八岁读到七八十岁的书,随着自身知识储备的增长,可以不断地读出新的乐趣。”黄老师认为,阅读本书,应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设置不同的阅读目标,大致如下:
小学生:比这更适合他们读的书多得是,就不要来凑热闹了。
初中生:能阅读本书中的单个故事,欣赏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行动描写,获得阅读的乐趣。——趣味性的阅读。
高中生:能完整阅读一系列故事,对社会文化、风俗、城市等方面有知识性了解。——知识性的阅读。
大学生:能理解本书的结构,明白作者社会批判的指向和儒学观念上的矛盾性。——思辨性的阅读。
更高的年龄段:能借用本书中的素材,对明清的制度、社会、学术思潮等进行研究。——研究性的阅读。
这种分阶段的、有梯度的阅读策略各有侧重,使整本书的阅读导向变得更清晰明朗。不同阶段的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各取所需,开启一场可持续一生的阅读马拉松,并从中获得长久的滋养。
尾声
课程的最后,黄老师还给参与直播的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儒林外史》是帮助孩子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性和丰富性的很好的入口,而这些丰富的样式有更加典型的文本,比如“三言二拍”、唐宋传奇、晚明小品文。黄老师推荐了与《儒林外史》互文性的文本:《喻世明言》《唐宋传奇集全译》《晚明小品名著译注》。她认为这几本书更适合孩子阅读,当孩子能够饶有兴致地阅读完这三本书,阅读《儒林外史》的难度会大大降低,而阅读的乐趣会大大增加。
其实,不管把这本书讲得多么丰富、深奥、复杂,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有一些很好玩的东西,不需要很高的门槛就能带来乐趣的东西。比如,书里有大量好吃的东西:樱桃、笋干、梨子、菱藕、月饼、油饼、青饼、炒米、汤饭、欢团、蓑衣饼、白切肘子、鹅油白糖蒸饺……这些词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就是《儒林外史》这部经典的名著留给孩子们的可爱的印象。
(李慧,浙江省杭州市越读馆语文教师。参与创作绘本丛书《节日里的中国》,为文字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