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不要‘告诉,而要‘主张”来区分文章。向教育案例要“主张”,强调找准切入口,用理论分析;向课例研究要“主张”,强调在观察的基础上,确定主题,阐述观点;向经验总结要“主张”,强调提出主题后用事实验证。获取教育主张的重要途径是:阅读理论→积累知识→形成思想。
关键词:告诉主张 教育案例课例研究经验总结
“不要‘告诉,而要‘主张”,是华东师范大学陆有铨教授对教育写作的概括。陆教授的原话是“不要告诉我你知道什么,而要告诉我你主张什么”。我听后如醍醐灌顶,尝试用有没有教育主张来区分文章,发现这果真是一条分界线。
教育写作一直以来都是热门话题。写作在教师成长中占据重要作用。我因工作关系读了好多教师的文章,也常常协助修改,非常理解教师因写作而生出的烦恼纠结。受陆教授的启发,我想到了一个窍门,如果学会立意,就像陆教授说的有教育主张,文章的质量还是能够提高的。
一、 向教育案例要“主张”
我曾经开过“怎样写教育案例”的培训课,组织教师撰写教育案例。我发现,教师写故事不难,难就难在对故事蕴含的教育道理做分析评论。我做了问卷调查,问学员觉得自己写教育案例的困难在哪儿。学员濮老师的回答是“难在找到切入口,用理论分析”。濮老师是幼儿园科研主任,组织教师写过案例故事,有切身体会,答案是可信的。
何谓“找到切入口,用理论分析”?举例说明。侯登强是写教育案例的行家里手,已经出了专著《做一个有故事的教师》。我做培训常常引用他的《戴高帽是危险的》和《伤疤》,借以说明怎样给故事提炼一个主题。
《戴高帽是危险的》讲了课堂里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民把一瓶矿泉水扔给同学时不小心扔到了同学源的身上。源是个性格暴躁的男孩。他猛地转头,一脸怒气,就要起身去教训民。老师灵机一动,笑着说:“源同学真勇敢,被瓶子砸到都没事
儿。”此话一出,源近乎起身的姿势回归了原位,故作轻松地笑笑,眼里闪着英雄的骄傲。课堂继续……
关键时刻,一句话让事情归于平淡,这无疑是老师的高明之处。可再仔细想一下,侯老师发现,这教育机智背后隐藏着危机。“源同学真勇敢,被瓶子砸到都没事儿”是一种典型的“戴高帽”的处理方式。这话里有恭维的意思,而这种恭维是带有功利性的,是教师为解决眼前的课堂危机而临时采取的措施,所以这样的恭维显然不真诚。而且,问题也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這个故事引出结论“戴高帽是危险的”。侯老师认为,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儿童内心感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不会轻易采取这样“技巧化”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够把学生的内心体验看得比课堂进度更重要,就会停下课来好好化解这次危机。于是他提出:只有触及心灵的教育才会叩开儿童成长的大门。
侯老师的独到在于,从一件小事看出“戴高帽是危险的”,进而提出“只有触及心灵的教育才会叩开儿童成长的大门”。这句话非常可贵,堪称教育原理。教育案例因为经过作者的评析而突出了主题、升华了思想,与陆有铨教授的“主张论”相一致。试想,如果这篇教育案例只是写了民和源的矛盾冲突,“一瓶矿泉水引起的矛盾”,即使也叙说了教师的“平息”,文章的价值并不大,甚至存在以误传误的可能。
直接在题目上显示教育主张,是一种简明的处理。另一种是题目中虽然没有揭示主张,但在文章里有阐述。
比如《伤疤》。故事讲的是侯老师上课发现学生小宇分心,开始以为是学生贪玩。走近以后才知道是小宇的腿受伤了,结了一个痂,因为有点痒所以走神。侯老师庆幸自己没有冒冒失失批评学生,他说——因为教师就算是不经意地武断地下定论,也定会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疤痕。身体的伤疤可以愈合,而心灵的,则会延绵到整个生命过程。
由此侯老师认识到,任何一件小事情在孩子看来可能就是大事情。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有多少人在以爱的名义做着反教育的事情,儿童的灵魂在无助地挣扎,那样的爱只会给心灵留下一道道疤痕。作为教师,需要从容地向学生传递善意,小心地呵护与我们相遇的每颗心。
一个小故事,引出大思考。这就叫以小见大。教育案例以其独特的魅力,起到总结、分享的作用,也促进教师实践智慧的增长。
从上述例子可见,教育故事只是文章的一部分,案例评析才是基础。用故事引出分析和评论,对故事进行深刻、理性的思考,提出教育主张,才是写作的目的。
《伤疤》这个故事有多个教育道理可以阐发。比如尊重,比如先调查后下结论,比如教师要关爱学生,等等。如果那样写,虽说容易,但会落入俗套。侯老师以“爱,不要给孩子留下心灵的伤疤”为题,以“从容地向学生传递善意,小心地呵护与我们相遇的每颗心”立意,是有独到见识的评析。
二、 向课例研究要“主张”
教师的工作在课堂,面对的是学生,与专家有区别,所以写贴近教育生活的故事和课例是扬长避短。上面谈了教育案例,下面谈谈课例研究。
教师参与课例研究要写的文章主要是两种,“课堂观察与分析”和“课例研究报告”。
(一) 课堂观察与分析
“课堂观察与分析”可以用“一文一主张”的方式撰写,作者的主张在文章题目上直截了当提出即可,这种方法易学,可用。王晓叶的课堂观察《追求完整的学习过程》就是例证。
王老师观察记录了两位学生的学习故事,以此做对比,发现小陈和小戴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小陈在解答问题之前,有一定时间的分析过程,在理清思路后才会动笔写。小戴在看到问题后,马上就开始按自己的理解来解题,往往是写到一半就无法再写,或者是写完之后发现完全是错误的。小戴的学习是一种“模仿式”学习,对于那些教师讲过的并且进行过反复操练的题目,他能够通过搜索“记忆储存”做出来。小陈的学习是一种“思考式”学习,对于一个新问题,他首先会去理解和分析,找出解题方法之后再书写。“模仿式”学习强调模仿练习,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学生模仿解题,追求短期效益最大化。这种学习方式容易让部分学生只会模仿而不会灵活转化,致使他们面对一些需要独立思考的题目时束手无策。“思考式”学习则是让学生体验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在完整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
追求完整的学习过程是王老师做课堂观察后的发现,也是他文章的观点。“发现”和“主张”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是对事实的辨析,是经过大脑加工的结果。这篇“课堂观察与分析”的价值也就在这个发现上。
可见,做课堂观察不仅需要记录焦点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发现故事背后隐藏的含义,进而用“主张”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有主张的写作不是把所有的“看见”都写入文章,而是对课堂观察的内容做选择,并由此引出新发现。
课堂观察与分析是片段式的记录,犹如“切片分析”,不必做全景描写,也不需要面面俱到。一篇课堂观察提出一个主张就可以成文,这样做的好处是主题集中,思路清晰,写作方便。
(二) 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是有主题的研究,所以研究报告要围绕主题展开论述。主题需要在写作之前就确定。如果写作之前没有研究主题,后面阐述观点、提出主张是比较困难的。写作时不小心就会陷入头绪太多,什么都想要、都想写的混乱。
有例为证。一位教师上了一节课,受到了观课教师的一致称赞和专家的肯定。走南闯北的他开设的研究课无数,得到的赞誉也很多。我建议他把这节课写出来,以备分享交流。之后,我收到了他的文章《让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生》。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课前准备,涉及很多教育理论;二是课中实施,介绍了清晰有序的流程环节;三是课后研讨,再现了专家对教学的充分肯定。从成文的角度,这篇文章还停留于实录层面,三部分的内容,缺少主线串联,缺了统领全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作者的“主张”。
研究不是做实录,研究与实录是有明显区别的。作者到底想通过撰写文章告诉读者什么,最好能通过文章的题目凸显出来。接下来,要能以真实立意,深挖细理这节课的价值意义。不仅要对与“主张”相关的课前、课中、课后实践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还要深入研究,对这些资料进行甄别和解释,挖掘出人之所无、我之所有的见解。
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位教师上了一节“网课”,感觉不错,正好她在听网上写作讲座,于是尝试把这节课写成了一篇文章《“疫”地花开朵朵香——线上教学过程中,高中英语深度学习的达成》。从文章内容看,作者想写一篇课例研究报告,呈现研究目的、过程、结果、结论。以陆教授的“告诉”与“主张”作为评判标准,文章也少了统领全文的“中心思想”,需要再做分析、归纳和提炼,做“再研究”。
三、 向经验总结要“主张”
除了案例评析、课例研究以外,教师经常写的还有经验总结。经验总结不是告诉别人我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效果,而是要用“主张”来立论。
去年,我应邀到内蒙古赤峰市克旗主持骨干教师培训。之前,我读了一些该地区教师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经验总结,不少都以“某某地区学习共同体建设汇报”“学习共同体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努力方向”为主题,描述了一些做法、成绩和展望等。这样的经验总结,基本上还停留于“告诉”、表面化的陈述层面,欠缺深入思考,很难看出有胜出他人的独到之处。
克旗教研中心张晓丽老师撰写的《栽教育信仰,做扎根研究——记克旗课例研究研修班活动》,以“栽教育信仰,做扎根研究”立题,既言简意赅地凸显了克旗人的教育主张,又很好地传递了写经验总结的方法。“栽教育信仰,做扎根研究”这十个字难能可贵,既是文章的立意,又给其他区县旗的学校带去了启发:把培训和课例研究扎实地做到教师的心上,培训才有效度和信度。
这篇文章中,张老师先对“做扎根研究”的概念做了界定,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开展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实践和理性思辨;指出像课例研修这类的经验交流形式就是扎根研究的一种方法;提出以课堂观察为抓手,把观察学生的学习作为聚焦点,开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和课堂观察,创新属于自己的“学生观”。学生观的变化,是教师心智模式优化的表现。这一点,克旗教育人已经走出了第一步。
这一工作经验的可贵还在于其中的观点都可以用事实验证。其中提到的带领教师从阅读、领悟理论着手,走进课堂做实践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做法,很好地演绎了“草原”的教育生态变革,吸引了不少区县旗校的模仿。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教师问:教育主张来自哪里?我以为,“阅读理论→积累知识→形成思想”是重要途径。
现举一例。克旗研修班中,谈杨院长对克旗教师的三节研究课做了课后评析。他的评析深入浅出、高屋建瓴,让在座教师深为叹服,纷纷问:“怎么会有这种本领?”我说,因为他书读得多,参加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多,观课观得多,肚子里货多——既有理论垫底,又有课堂教学实例。无独有偶,“1+1教育网”上的名师侯登强讲过自己在一段时间集中阅读教育经典的经历和收获;孙明霞也是以阅读积累实现突破的。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获取教育主张,读书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书读多了,就能逐步读出文章的主旨和主题,能逐渐明确一篇文章应该论述的内容范围,能在选定材料范围内做更缜密的思考。随着思考的深入,教师关于写作的知识也会逐步得以积累,进而能提炼出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时间久了,就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够尽情书写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人文关怀。
需要说的是,修改题目,突出主张,是一种可学易会的修改方法。
例一,赵老师发我一篇随笔,说的是“网课”中的一件事。做学习单时,一位学生对赵老师的答案持异议。赵老师认真分析了学生的答案,想想有道理,便肯定了学生“有道理”。学生回了一个笑脸,带着满意的神情结束了师生间的讨论。这件事很有意思,值得记录。怎样给故事立意,提出一个教育主张,值得推敲。
赵老师初始的题目是《全身心傾听,打造心心相印的课堂》,继而是《来之不易的笑脸》,最后改成《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显然,《全身心倾听,打造心心相印的课堂》过于宽泛,用到很多教育类文章中都成立,属于“泛标题”,不建议采用。《来之不易的笑脸》是陈述语,是告诉他人有这么一个故事,属于缺乏研究、无主张类标题,也不足取。《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则与文章内容较为贴切,还富有新意,适用。
例二,我曾经发给一位青年教师三篇课堂观察与分析的文章,希望她就三篇文章的异同写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归入读后感,只是与我们往常写的读后感有点不同。几天后,她发给我一篇《学习共同体课堂中的真实》。读后,我与她讨论,建议她对“真实”这一立意再做提升。我想到了两个题目供她参考:一个是《小议课堂观察中的“比较”视角》,另一个是《课堂观察也是教师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这位教师选了第二个题目,她认为自己的文章就是想展现观察别人的同时也是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
不言而喻,“真实”和“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后者的立意显然优于前者。就我读到的文章而言,很多教师对前面两个“相遇”——与客观世界、同伴的相遇和对话的论述文章比较多,对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的论述比较少。写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立意新颖,又有课堂观察材料做支撑,文章的价值得以显现。有题目做引领,内容再做相应的修改,一篇好的文章就产生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类文章,教师平时常写的还有随笔、简讯、读后感等。不管撰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写作的“理”是相通的。教师要能在学习中领会,在写作中运用,在运用中检验,在检验中修改,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做到不要“告诉”,而要“主张”。
(黄建初,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