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得宁
偏头痛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且易反复发作的血管神经性疾病[1],高峰年龄为40岁[2]。临床上主要以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单侧发病较为多见,患者发作时会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偏头痛与痴呆、严重精神病等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最致残的慢性病之一[3]。对于偏头痛的治疗,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的西药有COX-2 抑制剂、非甾体类消炎药、曲坦类和麦角胺类[4,5]等,但只能有效控制症状,无法根治,且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药治疗偏头痛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中药治疗偏头痛的安全性被广泛认同,而有效性研究较少[6]。本文对蒲参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观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到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门诊就诊的60例偏头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用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8例,女22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2.3±15.4)岁。观察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2.6±16.7)岁。2组年龄、性别比、体重指数(BMI)、病程、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n=30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2004年国际头痛疾病分类(HCD-2)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且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综合评分标准[7],头痛综合评分≥12分,年龄18~70岁。
1.2.2 排除标准:①其他如高血压、脑外伤后综合征导致头痛者;② 1周内使用过活血化淤药物者;③ 1个月内使用过钙通道阻滞药及β-受体阻断药;④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⑤具有严重的心、肝、肾、血液系统等疾病,或影响其生存的其他严重疾病;⑥由于智力或行为障碍不能给予充分知情同意者;⑦疑有或确有乙醇、药物滥用病史;⑧已知对本药成分过敏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H10930003)作为基础治疗,10 mg/次,1次/d,治疗过程中不得服用其他镇痛药、镇静药及麦角胺制剂。对照组给予三七通舒胶囊(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Z20030109)1粒/次,3次/d口服;观察组采用蒲参胶囊(江苏苏中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Z20040074)4粒/次,3次/d口服;疗程均为1个月,结束后随访观察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偏头痛综合评分:对2组患者就诊首日、治疗1个月及停药1个月后分别采用头痛计分法记录患者的头痛积分,具体如下:①头痛发作次数,按月来计算,每个月发作≥5次记6分,发作3~4次记4分,发作≤2次记2分,不发作记0分;②每次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持续2 d以上记6分,持续12 h~2 d记4分,<12 h记2分,不发作记0分;③头痛发作程度,发作时须卧床记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记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记2分,不发作记0分;④头痛发作时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记3分,2项记2分,1项记1分,不发作记0分。各项之和得出综合计分。综合积分≥17分为严重头痛,12~16分为中度头痛,7~11分为轻度头痛[8]。
1.4.2 血管活性物质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时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内皮素(ET)、5-羟色胺(5-HT)、核转录因子-κB(NF-κB)、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测定脑血流动力学水平,如颈内动脉(ICA)、大脑前动脉(ACA)、两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
1.4.3 安全性评价:比较2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总不良反应发生率。
1.4.4 疗效评价: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的相关规定,在患者停药1个月后,根据上述所记录的头痛积分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做出评价,其中,治愈:疗程结束后无发作性偏头痛症状,停药1个月后不发病;显效:治疗后积分减少>50%;有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1%~50%;无效:治疗后积分减少<2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6]。
2.1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30,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 1 个月头痛综合积分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的头痛综合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个月及停药1个月后的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1个月及停药1个月后的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 1 个月的头痛积分比较 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治疗前后的血管活性物质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的ET、5-HT、NF-κB、CG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个月后,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2组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的ICA、ACA、VA、B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个月后,各项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其中,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组别ET(ng/L)治疗前治疗后5-HT(μg/L)治疗前治疗后NF-κB(μg/L)治疗前治疗后CGRP(ng/L)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82.55±18.5474.12±14.53*36.34±9.5425.51±6.32*14.49±4.1210.11±3.31*19.95±4.9714.24±4.01*观察组83.64±24.8862.57±11.20*#35.42±8.8414.24±5.61*#14.52±3.366.69±2.20*#18.97±4.8411.94±3.09*#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ICA治疗前治疗后ACA治疗前治疗后VA治疗前治疗后BA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126.63±26.5490.12±16.6585.53±17.4461.20±11.4252.21±13.5940.25±9.6657.59±10.1149.93±8.01观察组126.54±27.4175.54±13.2284.99±15.5049.93±11.2253.01±12.2933.22±9.4657.88±10.0142.11±6.61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2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比较 用药后,观察组1例出现月经过多,对照组1例出现腹痛腹胀;停药后均可自行恢复。2组不良反应均为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偏头痛是一种原发性头痛,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偏头痛年患病率约为9.3%[9]。在中医学的认知里,偏头痛属于“头风”“脑风”的范畴,为多风、多湿、多瘀、多虚导致,治疗以平肝熄风为主;外邪或抑郁气滞,邪气入络,长此以往则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终引发头痛[6,10]。因而临床上常通过疏通血管及增加脑供血,预防血栓形成等对偏头痛进行治疗和预防。
研究表明,蒲参胶囊能改善血管缺血及神经代谢等因素,修复并使神经节段性脱失的髓鞘以及变性的轴索得到再生[11]。三七通舒胶囊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疼的功效,能缓解脑血管痉挛,增加脑血供应,改善脑部微循环,降低血管阻力并使脑缺血得到改善,最终恢复正常脑代谢[6],有文献报道与西药相比,三七通舒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更佳,故选择三七通舒胶囊作为对照药[6,12]。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用药治疗后均得到较好的疗效,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显著高于三七通舒组(P<0.05)。王建伟[13]以与蒲参胶囊类似功能主治的自拟方,随证加减治疗偏头痛,总有效率为95.6%。毛燕等[14]在氟桂利嗪的基础上加用类似组方(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陈皮、半夏等)治疗血瘀型偏头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管活性物质和脑血流动力学水平的各项指标参数均优于对照组,也有研究报道可证实,通过抑制血管活性物质和扩张血管作用,以改善偏头痛的症状[15]。这可能因为蒲参胶囊中何首具有滋肾益肝的作用,蒲黄能活血通舒、祛瘀利滞,川芎、赤芍以及山楂能消食通滞,党参与泽泻能祛湿健脾、益气,丹参除了活血化瘀之外,还能发挥抗炎、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几种成分组合起效,祛湿降浊、益肝健脾、活血通络[16,17]等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产生更佳的治疗效果;而三七通舒胶囊仅三七具有治疗作用。另外,2组患者不良反应较少,且在停药后能自行恢复,说明2组药物使用安全。
综上所述,蒲参胶囊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切确,不良反应少,临床可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