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建设下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研究

2020-06-12 11:43杨理连
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服务能力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杨理连

摘 要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作为推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有自身的要素范畴和实施路径。目前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还存在不足,包括支撑专业群不够、协同融合不够、成果转化不够等。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应坚持促进教学资源转化、促进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师资能力提升三个原则,同时采取从创新服务平台群布局、平台协同融合建设、协同创新团队打造、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导向评价等路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双高计划;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

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作为推进高职院校“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高职教育实施协同创新、探索高职院校新一轮内涵质量提升有着迫切的现实价值。与“双高计划”项目其他建设内容不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建设有自身的要素范畴和实施路径,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在新要求下的实践模式与经验探索。

一、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的范畴

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性决定其创新服务工作是以面向区域经济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为特征的。从高职教育发展定位上看,高职院校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基础研究,在应用研究尤其横向科技服务上有自己的比较优势,也是高职院校提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的一个主要领域。服务产业发展、实现融合建设是“双高计划”建设下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服务的基本逻辑。笔者认为,所谓“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建设:一是指高职院校技术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开展协同创新的领域;二是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服务与技术技能咨询,开展技术服务咨询的领域。归纳来说,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是指高职院校基于支撑专业群建设,通过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协同创新团队建设,从应用技术研发领域、技术技能服务领域、高端智库建设领域等,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有效服务于高职院校实施协同育人。

应用技术研发领域主要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发展需求,突出与学校专业群的对接与资源的匹配,通过引进国内外企业技术权威人士作为带头人,升级、培育建设集技术研发与服务、人才培养、团队建设于一体的高水平技术研发中心群,实施技术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为引领带动高职全面推进技术协同创新提供应用技术支撑。

技术技能服务领域主要面向学校专业群布局与升级,通过升级、培育建设综合性、生产性技术技能服务平台,引领带动学校各专业群开发形成区域领先、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技术技能服务平台群,积极开展兼具实训教学、项目化教学资源开发、技术研发与服务、成果转移转化、技能取证与培训以及大师培育功能于一体的技术技能服务,使其成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支撑。

高端智库建设领域主要聚焦行业发展需求,依托学校人文社科特色优势研究方向,与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合作,升级、培育建设高水平人文社科研究平台,打造一批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群,积极发挥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服务社会等职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智力与人力服务。

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的现状与不足

(一)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的实践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强化研发平台建设,通过上级教育、科技等主管部门项目专项投资进行建设,例如各类技术工程中心、技术应用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通过筹措资金,结合专业群布局,在校内自建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并将中心建设作为学校聘期重点工作进行考核。二是结合上级管理部门政策要求以及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遵循“用足政策,加大激勵”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进政策激励与规范管理相结合,放管结合,促进了高职教师科研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通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或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初步形成了学校、学院、研发中心三级科研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研发中心在二级学院科研工作推进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带动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等。

(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存在的不足

结合当前“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关于“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1]要求,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支撑专业群不够。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平台的布局首先是基于校内专业群建设需要和已有建设基础考虑的,但实际建设中,更多的是依据项目资金投入以及项目验收的需要进行建设,而忽略了这些平台支撑专业群建设和开展协同创新的功能定位,以至于平台的创新服务与校内专业群建设的相关性和对接度都比较低,还没有做到基于学校专业群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创新服务平台资源的有效匹配。

二是协同融合不够。实现高职院校融合发展是“双高计划”项目建设创新的重要要求,融合发展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其中通过行业企业等高职利益攸关方参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促进“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2]的要求,提升学校创新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实践中,由于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瓶颈问题,也直接造成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中协同融合不够,学校依然是建设的主要推动者,行业企业参与程度不够深,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效果不佳。

三是成果转化不够。目前,高职院校在内部质量管理中,依然主要依托职称评聘和聘期考核进行工作的推动。教师更多地关注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结项,科研成果的数量多少,完成考核任务的多寡;而至于科研项目本身是否有技术市场需求、是否算作技术成果、是否能够实现成果转化甚至成果产业化,已成为高职院校创新服务能力的薄弱环节。虽然一些学校出台系列政策进行激励,但整体看还没有建立起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导向的考核与评价机制。

三、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的建设原则

(一)转化教学资源的原则

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助力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新一轮内涵质量建设的重要任务。与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岗、科研岗的有所侧重不同,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是作为“科研和教学活动共同实践者”[3] 来开展工作的,也使得高职院校教师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方面拥有着极大的便利。要鼓励从事技术研发与服务的教师,在为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将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创新点等内容转变为教学案例,带入课堂、写入教材,向社会推广。高职教育教学能力与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正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条件和能力。

(二)解决技术难题的原则

坚持发挥横向科研的优势,提升研发服务能力是高职院校推进创新服务的重点。学校要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成果转化、项目策划等立地式研发服务”[4],要聚焦教育、科技、经济主管部门的资源与项目,动态跟踪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现状、趋势和布局,将应用研究和技术的开发作为重要的抓手切实解决区域行业企业在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技术改造、技术加工、新产品小试或中试等技术难题,以及为行业企业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服务于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三)提升师资能力的原则

推进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成长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事科技研发与服务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更是教师竞争力的体现。具备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的高职教师,表现为外在可以直接带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内在则预示着其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稳固和递增,因此这种研究意识和研发能力不可或缺。通过包括教育教学、工艺改造、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应用、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创新服务,以研促教,积累培育学术带头,提升教师知名度和创新影响力等,真正让教师在创新服务中成长,让队伍在创新服务中发展提升。

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能力的建设路径

(一)对接高端产业与产业高端,优化创新服务平台的布局

基于专业群建设需要与资源的匹配,优化创新服务平台的布局,重点打造高水平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群、国内一流技术技能服务平台群、业内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群,支撑专业群建设和产教融合发展。在平台优化布局上,应基于专业群对接度与资源匹配度的强弱两个维度,把校内创新服务平台分为专业群对接度高且资源匹配度高、专业群对接度高而资源匹配度低、专业群对接度低而资源匹配度高、专业群对接度低且资源匹配度低等4类情况。其中,“第一类”应是重点发展对象,“第二类”和“第三类”是应该兼顾建设的对象,而“第四类”是应该淘汰的对象。学校平台的优化布局要注意跨专业群建设需要的开放性,以提高资源共享程度和集约效益。基于分类管理与评价的理念,出台创新服务平台绩效评估管理系列制度,根据高职院校平台群的整体布局,依据绩效评估结果择优进行研发中心/实训基地的升级建设,具备条件和达到标准的研发中心/实训基地升级为研究所/产学研基地,并作为未来学校建设研究院/跨专业群综合型基地的培育对象,通过组建、培育、建设、评估,有效形成学校、学院、创新服务平台三级科研管理机制,发挥创新服务平台在支撑专业群建设、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引入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实现平台协同融合建设

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融合发展的重要形式。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更有效地强化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促进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实践。高职院校在建设创新服务平台时,要强化多元协同融合的理念,遵循合作共赢与产教融合的原则,引入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促进“双高计划”建设下高职院校的高质量融合发展。一是发挥企业参与平台建设积极性。引入企业资源,包括研发服务资金、技术设備与人员、企业管理机制、产研项目等;学校平台依托双方资源的整合,积极发挥产品生产、专业实训、技术研发、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等多元职能的发挥,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二是整合多方资源融入平台建设。校企双方在研究混合所有制建设内容时,要牢牢把握支撑专业群建设这条主线,合作方应就平台建设如何服务教学改革、成果转化、师资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等事项加以明确,强化工作任务标准和项目成效评价,促进高质量的实施,充分体现出教育公益性的价值导向。三是基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机制的创新。引入企业股份制模式是避免机制运行不畅的有效手段,对于平台日常的管理与建设可以作为有效的借鉴与参考,例如根据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经验,可以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组建多方人员参与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并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合作团队重大项目的决定权和优先权。同时,建设利益攸关方的治理机制非常重要,创新服务平台的“双主体”负责制、收益分配与激励、信息资源共享、过程的控制与质量评价、监督检查等,都是治理机制创新的重要领域,需要高职院校进行不断研究与实践,以更有效促进平台建设高水平与高效益。

(三)打造三层次协同创新团队,支撑平台群的提质升级

形成高水平研发团队是推进协同创新的关键。基于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实际和自身的科研条件,以优势研究领域和重大研究项目为依托,依托各专业群建设为基础,通过校内跨专业跨学院组队,校外与兄弟院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作,参与境外项目研发等形式,打造三层次协同创新团队,实现跨专业群、跨领域、跨区域的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一是以优势专业群为依托,选拔培育具有企业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经验的教师为带头人,整合学校科技服务资源,组建较高水平的科技研发服务团队,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二是制定青年科研骨干科研启动资金管理办法,培育应用基础研究团队,挖掘相关教师应用基础研究的潜力,使高职院校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实现较大提升。三是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等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培养学校自己的技术经纪人,鼓励广大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立足区域发展重点技术领域,大力开展各项创新研究,以此提升学校整体专利的申请质量和数量,逐步培育形成一支高价值专利团队。另外,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参与国外科研项目或引进国外专家参与国内重点科研项目,促进有影响的高职院校国际化科研团队建设。

(四)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科教结合支撑人才培养

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管理机构与研究机构,科研处和教务处共同组建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转化小组,各专业群依托研发服务平台、教研组开展本专业群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结合成果导向的课程改革,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纳入到课程(整体)设计当中去,配合成果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将科研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包括编入教材﹑毕业论文﹑实验实训﹑学术报告﹑进课堂教学项目等。通过学生承担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加科技社团、组织创新创业比赛,将教师在技术研发活动中的科研思维、科研方法、实验设计和科学技术训练融入教学育人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创新成果形成和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把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情况作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中学生实时评价的一个因素,依据转化的不同形式给予不同的分值,逐步形成一套科研成果转化效果的评价标准;设立“科研成果转化教学资源奖项”,纳入职称评聘、聘期考核、年度考核任务中。

(五)突出应用转化导向评价,助力转化模式的创新

完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同系异标的评价管理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导向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完善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制度,出台《横向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等效认定办法》《科技成果作价投资转化实施细则》《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公司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制度,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收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保障机制,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横向科研项目开发、专利转让、科技成果投资入股等转化方式,纳入相应的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和聘期任务考核中。面向中小微企业需求扩大横向科研项目的数量,扩大研发类项目的比例,提高研发创新质量,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基础;创建“政府支持、研产融合、需求驱动、高价值专利为核心、科技成果共享”的科技研发与服务新模式,加速技术研发及服务增量提质,助力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建立高职院校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建立成果转化职业经理人队伍”[5],打造专兼结合企业特派员队伍以及法律、税务、投资等相关兼职队伍建设,通过研发平台、线上成果平台、委托第三方机构、校内科技成果转化布局、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合作等途径,对接区域成果交易服务平台,建立成果信息共享交互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真正将中心打造成集“科技资源、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特派员团队、科研众包”于一体的综合类技术转移转化平台。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2019-03-29.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05.

[3]杨聪,孙宾宾.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模式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8(9):14-15.

[4]王向红.区域性高职院校立地式研发服务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44-47.

[5]教育部,科技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技[2016]3号,2016-08-03.

猜你喜欢
服务能力双高计划高职院校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探讨
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图书馆员综合服务能力探究
关于加强党校图书馆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