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浩
摘 要:积极教育是心理學的概念,主要是通过积极的情绪引导,挖掘学生良好的潜能和优秀的品质,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班集体是学生学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随着新课改教育理念的深入,班主任管理工作也应该向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积极探索。
关键词:积极教育;班主任管理;应用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影响着品格和人格的建立健全。在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的质疑和审视思维就比较明显。传统班级管理强调制度管理,学生处于被动服从和被动接受的状态,进而容易导致不配合和叛逆的情况发生,加剧了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基于此,班主任可以尝试将积极教育引入,为管理工作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进行班级文化的创设,实现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成长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对积极品质和高效人格的构建有重要的意义,对高效的班级管理和学生的成长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积极班级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品质和积极能力的不断发展。
比如,班主任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等优秀思想对学生进行普及宣传,展开相关的诵读活动,进行理解体会的讨论分享,古为今用的实践策略和方向,从中汲取成长发展的积极能量。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幸福瞬间的感恩活动,互帮互助的友爱活动,个人荣誉的幸福事件,用简短的语言记录生活中的幸福瞬间,将那些美好的画面或者图片有序整理,提升幸福感的存在时间,潜移默化中实现乐观开朗性格的培养。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积极能量的传递活动,用小纸条给予同学肯定和鼓励,也可以进行自我祝福,开展优秀文章演讲活动。总之,班主任要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通过积极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为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促进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遵循民主管理的原则,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展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才能有效有序地开展。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学生更多地是被动接受和服从,导致了管理的日渐僵化和低效。积极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配合和有效参与,班级管理的存在必须赢得他们的理解和重视,班级管理的落实可以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这对学生未来独立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班主任要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进来。
比如在班级内容的制定方面,班主任可以召开民主会议,与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并就具体的实施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使之符合班级实际情况,赢得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在班级内容的具体落实上,也要保证全员的积极参与,做到分工合理、公平公正,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集中。另外,在班级干部方面,学生们也可以进行举荐活动,制定定期的轮换制度,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总之,班主任尊重学生的选择和想法,并给他们提供展现自我和表现自我的舞台,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
三、组织综合实践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
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小学高段的学生,和社会的接触程度日益增加。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他人,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和意义,同时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品质。
比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爱心捐助、义务宣讲等社会公益各种活动。学生们在进行奉献的过程中,可以产生喜悦、幸福、满足、自豪等积极情绪,进而提升个人的内在积极力量。另外,在这些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和锻炼,对于参与班级活动,提升个人自我也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重视沟通交流的需求,促进学生积极自我的成长
班级管理的目的并不是为制定规则、约束行为而存在,而是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品格和良好的习惯培养才是最终目的。小学高段的学生,开始自我意识的萌芽,而且思想行为极不稳定,渴望得到尊重和理解,同时也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所以,班主任要重视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促进学生积极自我的成长。
比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各种主题的交流分享活动,来消除学生的各种困惑或者问题。“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人际沟通的礼仪事项”、“广泛阅读带来的积极成长”等有益于成长的信息反馈,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班主任也要注意和学生的个体沟通,了解他们所思所想,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和方法指引,消除自卑心理,增强成就动机。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充分运用积极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获得并发展个人的积极情绪,充分挖掘个人潜力,促进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浅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方法[J].陈红玉.现代交际.2017(24)
[2]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困境和对策研究[J].曹天英.考试周刊.20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