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慧
【摘 要】分层教学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习基础不同或是学习能力存在明显差别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之上有所进步和提升,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本文对村小数学课堂中的分层教学展开研究,提出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课堂训练分层、课堂评价分层以及课堂考核分层五种有效的分层教学策略。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230-02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论学生基础如何,接受能力强弱,教师的教学总是千篇一律,这不仅限制了优秀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基础薄弱学生的进步,整体教学效果欠佳。而分层教学策略可以让教学具有层次性,学生可以选择性地吸收需要的知识,获得最大程度的进步。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环境参差不齐,家庭对学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基于此,教师要针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有效设置班内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促进班内学生的整体发展。
1 教学目标分层,做到有的放矢
班内分层教学的关键是教学目标的分层推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要求都是统一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而实际上村小中的学生情况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统一的标准忽视了学生间的差异性,容易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甚至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村小数学课堂教学中亟待推行班内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强调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创造相近的学习条件,让他们各自得到不同的发展,且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了准确的目标,使教学工作能有的放矢[1]。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依据教材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为:①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②学会用含有字母的算式将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所有学生都有进步,教师可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首先出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这首歌一直唱下去,永远没有尽头,大家想一想,有什么办法用一句话将这首歌表示出来?这样有利于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而让他们用含字母的算式将儿歌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时教师可尝试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总结其中的数量关系,并联系生活实际举出相应的例子。
案例中,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的要求是不相同的。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认识、理解知识;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学会与生活常识相联系。这既保障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活力,实现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2 教学内容分层,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内容分层是班内分层教学的难点,面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许多教师难以快速适应,但传统教学法已滞后于现代教育改革思想,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因此,教师要潜心研究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可通过题组分层的形式改变教学内容,通过对知识进行由浅入深的教学以及由单一到综合的有效运用,实现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如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教材以天平为实验材料,通过演示砝码的添加过程让学生明确方程的意义,但对于硬件设施较为薄弱的村小,此实验操作的实施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让学生每人操作一台天平是难以实现的,而且教师的演示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对此,教师可设计一组算式:①a+10;②3x=120;③25×4;④30+40=70;⑤100÷4=25;⑥45-9;⑦20x=40;⑧3x=5。教師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称为A组、B组和C组,让各小组学生根据难度不同的要求找出不同的算式,如让C组同学从中找出算式和等式;让B组同学找出含有字母的等式;让A组同学对上述算式进行观察、思考,找出方程与等式的联系和区别,总结方程的意义。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了数学课堂的参与度。
案例中,教师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层,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真实情况进行知识探究,在探究中获得成就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不同算式进行探究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 课堂训练分层,及时巩固知识
常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题海战术进行数学知识的强化训练,这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而且训练效果不佳。在我国教育部门减负增效的号召下,作业数量减少的同时,作业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精研题目内容,保障每一位学生的训练都具有独特的一面,并使学生能够按时按量高水准地完成作业。通过作业训练,让学生及时巩固教学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实现知识结构的重建,充分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教师可设计一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选做。如题:①学校要建一个小花园,长为10米,宽为8米,需要用铁丝网在四周围上围墙,请问铁丝围墙的周长是多少?②学校要建一个小花园,一面靠院墙,其余三面用铁丝网围起来,花园长为10米,宽要比长短2米,请问铁丝围墙的周长是多少?③学校要建一个花园,一面靠院墙,其余三面用铁丝网围起来,花园长为20米,长是宽的2倍,请问铁丝围墙的周长是多少?假设铁丝围墙每2米需要安放一根石桩,算一算需要多少根石桩?如此设计课堂练习,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习题,避免题目难度过高给学困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压力,能使所有学生都取得进步。
案例中,教師围绕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不同层次的作业题,题目难度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既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大多数题目,又给优秀学生留出了思维想象的空间,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4 课堂评价分层,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评价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意识,良好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而笼统的教学评价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给出不同的评价,如鼓励性评价、及时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不同学生的能力有所不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只要他们稍有进步,就要对其进行肯定和表扬,促使学生有更大的进步;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要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优秀的学生,则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提高竞争意识。如在教学《倍数与因数》时,教师出示习题:请找出36的全部因数。在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从中找出3份具有典型性的作业,让学生认真观察。学生A:1、3、6、9、12、18、36;学生B:1、2、3、4、6、9、12、18、36;学生C:1、36、2、18、3、12、4、9、6。教师提问:“对于学生A的作业情况,你们想说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有学生提出这个写得不全面,缺少2和4。教师问道:“那你能从正面评价一下吗?”学生瞬间沉默。“这位同学写的没有值得大家肯定的吗?”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答道,他写出来的都是对的。教师给予赞赏:“这位同学写出了这么多正确的因数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他漏掉两个因数的原因,是因为马虎吗?”教师接着带着学生分析错因,这位学生写了18却漏写了2,写了9却漏写了4,也就是说,按照除法规律,找因数时需要两个因数一起找,并按照一定顺序进行书写。这样一来就不会因为马虎而出现漏写的现象,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案例中,教师运用正面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及时的纠正,使学生既能更正错误,又能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和蔼,有助于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 课堂考核分层,实现层次化交流
教学之后的考核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学生能力不同,检测结果也就有所差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树立自信心,教师可采用分层考核的形式,如同一张试卷中将题目设置为基础性题目、提高性题目、综合性题目及附加题目等。基础性题目是所有学生的必答题目,提高性题目和综合性题目能让中等生和优等生查缺补漏,附加题目则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部分,可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考核结果了解自己前期的学习状态,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之后,教师可设计三种不同的题型对学生进行考核:①注重对位置与方向的理解,掌握辨别方向的方法策略,同时用自己的语言对物体的位置进行描述;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方位词的专项训练,采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将其牢记于心;③组织学生参与生活中的活动,即灵活运用所学的方位词,在活动中描述物体的大致方向和位置。这样的考核安排,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快速地调整学习状态,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案例中,教师将常见的生活现象设置为考核内容,展现了考核内容的层次性,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自主选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促使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师资相对落后的村小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研教材,以本班学生的真实情况为基础,通过分层教学为学生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帮助学生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实现学生的快速成长,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陈民会.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J].新课程,20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