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对策分析

2020-06-07 10:48茆园园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能力对策分析小学数学

茆园园

【摘 要】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作了新规划。在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和能力探究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进行了分析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198-02

小学数学在小学课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数学意识会得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加强,进而推动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但就目前的数学教学看,部分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没有取得较理想的新课程改革效果。为此,本文结合一些实际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来分析和探究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长远的发展。

1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和原因

1.1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现状

小学生因年龄较小,故空间思维想象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尽管已计算出答案,但因脑中没有整体的思维建构,答题时会出现很多错误。此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比较差,如学生在学习容积知识时,知道升和毫升是容积单位,却没有将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当成容积单位。还有的学生做数学题时,仅仅根据教师所讲的固有思维解题,不会转变思维分析题目,其实有时对于一些题学生只要动脑,运用自己的思维转变一下题目所讲的内容,就能得到解决办法,算出正确答案。

还有学生审题时容易遗漏一些重要信息。如题:将原来是边长为3米的正方体水池,改造为边长为5米的正方体水池,水池的体积增加了多少正方米?该题可根据水池改造前后的边长计算水池改造前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水池体积增加了多少。但学生审题时很容易漏掉关键信息,总不能正确解答,这也体现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缺失。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数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都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如果教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那么教材再怎样改都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有良性的推动作用。

1.2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原因

小学数学应用题相对较复杂,当学生理解能力不强时,容易读不懂数学题,不能正确理解题中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越读不懂就越不愿意读,看一眼就做,自然容易做错。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题目,读到熟练为止,再引导他们从问题出发,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然后让他们在题目中寻找条件是否已知,未知条件应怎样求。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能明显提高。

如题:“跳远比赛时,陈扬跳了3.12米,比马伟多跳了0.24米,马伟跳了多少米?”有一名学生在做这道题时用了加法。对此,笔者辅导时,首先让他反复读题,一边读一边思考,陈扬和马伟谁跳得远?读了十遍题后,他说:“陈扬跳得远。”笔者又问:“现在求马伟跳了多少米,马伟跳的距离比陈扬多还是少?”“比陈扬少。”“求少的量用什么方法?”“哦,减法。”他订正了自己原先的错误。可是下次遇到类似题目时他又做错了。像上面这类应用题学生在低年级就已接触到,学生为什么还会反复错?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读题。笔者曾经观察过这名学生做应用题,发现他总是迅速看一遍就开始做,估计做题时他连题目都没有读完整,更谈不上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笔者通过反思之前对学生的辅导发现,辅导中,教师变成了学生的主宰者,这会让学生学习不主动,思考能力受限,丧失发现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受到阻碍[1]。

2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2.1  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不单单是通过计算得出结果的简单过程,它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学习态度等各方面的内容。数学素养的核心之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指在数学学习中,要将学生只能进行运算的基本能力提升为能够观察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并且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2  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

学生在分析数学题时,会意识到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就能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知识的能力[2]。

2.3  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数学知识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教师会给一些标准的思考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如何解决数学问题,还能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养成一种数学意识,进一步运用数学意识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3.1  利用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积

极性

要想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将生活中的问题导入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二十四时计时法》时,由于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很容易搞错时间,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升解题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教学的工具,如钟表等物件,让学生通过认识钟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提升学习效率。这样灵动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热爱数学,久而久之,能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思维的灵活运转,而逆向思维对学好数学有一定优势。逆向思维可以帮助学生以最快速度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并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转换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并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标志性的问题来教导学生,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使学生在以后的解题中能自动过滤无用信息,加快解题速度,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3.3  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一个数学题可能有多种解题思维和方法,并且不同的学生在解题速度、思路上都存在一定差异。而正确选择合适的解题方式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解题效果和正确率。在解题方法上,教师应尽量将多种方法教给学生,引导鼓励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问题解决的多样性,学会灵活解决问题。

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简易方程》时,方程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挑战性,尤其对一些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更是一道难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解不同类型方程的重点解题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与理解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题的能力,还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学会运用方程,掌握不同的学习方法。

总之,对目前的小学教学来说,数学学科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这也是小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大潮流,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可在教学目标中编制一个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纲,从而能规范性地拓展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岳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0).

[2]陰洪杰.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20(43).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能力对策分析小学数学
借力“三度开放”探究设计,点燃课堂思维之花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对策探究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初中物理复习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