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瑛
【摘 要】课堂互动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学效果与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上,互动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互动形式单一,互动内容缺乏针对性等,导致数学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本文对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教学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0)34-0134-02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与学习者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构成部分,两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在知识、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实现有效的交流,实现共同发展。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存在不足之处,教师对互动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不够了解,在课堂上依然占据着主体位置,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明确互动教学的意义,积极反思当前课堂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协调好与学生的关系,推动数学教学水平提升。
1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综合能力。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理解数学知识时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语言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数学求知欲,并将他们引到正确的学习思路上来,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综合能力[1]。同时,互动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的侧重点,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避免出现知识盲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2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學生主体作用受限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大多数教师都是将自己作为教学主体,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讲解课本中的知识点。这种方式虽然保证了教学进度,但由于学生缺少自主思考和表达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限制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近年来,初中数学教学虽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有着较深的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2]。
2.2 师生互动形式单一
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的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如教师与全体学生、教师与学习小组、教师与学生个体、小组内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等,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恰当的互动形式。但在教学中,因为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大多数教师习惯采用单一的互动形式,即教师与全体学生或与学生个体间的互动。互动形式的单一化,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不利于激发其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2.3 互动内容缺乏针对性
自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对互动教学的重视度有所提高,但对其理解程度却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将师生互动片面地理解为让学生说话,所以设计的课堂问题有效性不强,虽然学生讨论得比较热烈,但互动内容缺乏针对性,与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不相符,也没有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无法充分发挥互动教学的作用。此外,在互动教学中,很多教师会偏向于和优秀的学生交流,对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不够重视,且没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互动内容,导致互动教学仅照顾到少部分优秀学生。
3 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的优化对策
3.1 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积极与他们进行交流互动,创新教学手段,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课堂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和发展的场所,因此,教师不应对知识点只进行主观的讲解,而是要将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发挥其数学思维,让他们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轴对称现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不揭示轴对称的定义与特点,而是展示一些符合轴对称要求的图形,如蝴蝶、枫叶、五角星以及数字0、8等,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这些图形和数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来摸索出“轴对称”这一概念。接着,教师再出示一些之前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角等,让学生依次判断这些图形是否属于轴对称图形,如果是,则要指出图形中的对称轴。最后,在学生掌握轴对称的基本知识后,教师还可以组织课堂小活动,如让学生绘制一些漂亮的轴对称图案,或者将纸对折,按照一定的线条进行裁剪,再打开看一看呈现出来的形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不仅能牢固地掌握关于轴对称的知识,还能锻炼动手能力,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
3.2 结合生活实际设计问题
在互动过程中,探讨的话题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决定着师生互动的效果。为了激励学生参与讨论,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中引入一些生活化元素,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和问题出发,设置生活化情境,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话题往往会有更高的兴趣,喜欢与同伴、教师谈论自己身边的事情。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将数学知识置入到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来理解问题,从具象化的生活事物中提炼归纳数学知识[3]。
函数是很多学生公认的学习难点,相关知识比较复杂,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都比较吃力。对此,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在生活中应用函数的例子,将其设计成数学问题。如提问:“小宇去超市里买菜,西红柿每斤的价格为1.5元,假如小宇分别买5斤、8斤、12斤西红柿,分别需要付多少元钱?”通过计算,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即1.5×5=7.5(元);1.5×8=12(元);1.5×12=18(元)。接着,教师可以再提出问题:“如果小宇买 x 斤西红柿,应该如何表示总价格 y 元?”让学生尝试运用函数式,把购买西红柿的数量与总价格的关系表示出来,即 y =1.5 x 。
又如在教学“概率初步”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①太阳从东方升起;②某人投篮三次,投中两次;③水达到100℃的时候沸腾。让学生判断这些属于什么类型的事件,从而对“概率”有所认识。“石头剪刀布”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做的一种小游戏,教师可以基于这一游戏来设计关于概率的问题“在一个不透明的箱子里,有“石头”“剪刀”“布”三种卡片,数量依次为3、4、5。如果甲同学先摸,摸到“石头”的概率是多少?如果甲学生摸的是“布”,那么乙同学获胜的概率是多少?如果甲同学先摸,摸出哪种卡片的概率最大?”,让学生通过讨论、计算、画图等方式,探索问题的答案,并通过与同伴、教师的交流,检验自己的学习结果,完善知识体系。教师引入生活化元素,可提高学生互动的积极性,也能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易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3 设置分层次的互动内容
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总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上课时,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是师生互动的“主力军”,无论是回答问题、交流探讨还是自主表达,通常都是这部分优秀的学生在积极参加,而学习成绩一般和较差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比较低,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长期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很少与教师互动,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容易使其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互动环节时,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采用分层化的互动内容,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互动的机会[4]。
如在教学“锐角三角函数”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三组难度不同的题目,第一组为求某一角度的三角函数值;第二组为根据平面图形,结合三角函数知识,求出三角形的边长;第三组则为通过分析图形、计算三角函数,求出特定角度的大小。问题的难度逐渐提升。接着,教师挑选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解答第一组问题,学习中等的学生解答第二组,第三组问题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解答。被选择的学生需要在黑板上做题,同时,其他学生自己也要在练习本上做题。做完题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做题的思路、过程以及运用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和表达的机会,能让他们在与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提升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識层面的内容,还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注重知识教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提高学生的互动热情,通过分层化互动内容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互动的机会。采取以上多种措施,能在数学课堂上形成积极活跃的互动氛围,让教师和学生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东.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初中数学课堂中的互动教学[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8(12).
[2]郑艳.导学互动,数学教学——试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J].速读(上旬),2018(12).
[3]刘耀昌.互动教学理论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构建[J].江西教育,2018(36).
[4]刘朝阳.互动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下半月),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