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雯娟
摘 要: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等职业汉语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肩负着重要的责任。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职语文 素质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7.060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等职业汉语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继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在把握汉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上,针对教材,作者分别从“欣赏鉴赏,传承欣赏”,“表达交流,交流创新”和“在传播中创新”入手。 “提高活动能力,提高发展能力”的三个主要部分已经制定了有效的策略,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并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具体策略对未来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瑰宝
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發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全国上下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积淀了中华文化,承载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蓬勃生机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观念都对现代生活有指导意义,比如政治核心的“仁爱”、价值追求的“民本”、做人准则的“诚信”、伦理原则的“正义”、社会理想的“大同”等,我们都可以借鉴学习,并且进一步地传承和创新,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融会贯通为自己的东西。“孝道”“学习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等,在多元化的今天依然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依然是许多人需要坚守的“初心”。
《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大国文化》等节目的热播,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节目凭借其精良的制作、精深的内涵,激发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激发大众的民族自豪感,形成传承经典的责任意识。《朗读者》《诗书中华》《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更是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在这些有关传统文化的节目里,我们不仅穿越千年看到了诗词本身,更多的是看到当代人身上“腹有诗书气自华”,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更是看到了文化的无穷魅力,给予人们成为更好的人的精神力量。
二、中职语文教育是传承中有优秀传统的有效手段之一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面向全社会的,是面向全体公民的,是全民的责任和义务。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虽然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但他们仍然是社会的一大群体,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校教育仍然是他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中职学校的语文课程依然是学生最容易接受也最喜欢的科目。语文学科最本质的特色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除了语文最基本的听书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语文能够给人人文关怀,能够让人有精神依托。语文教学观的提出,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融合。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立德树人,最关键的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够立足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一个人,这个是最实用的目的。中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经典篇目,都是历代智慧的结晶,我们要探寻的就是为什么它们会有经久不衰的魅力。比如传诵至今诗仙李白的《将进酒》有“钟鼓馔玉不足贵”,对权贵的蔑视,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迈与自信;又比如先秦教育家荀子的《劝学》,巧妙地运用了生活中大量的比喻,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等方面来告诉后人“学不可以已”这一真理,告诉我们坚持和专心才是成功学习的关键,这就和现代终身学习理念的本质是一样的;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将历史和现实将相合,用六国灭亡的历史事实,总结出的历史教训以此来讽谏北宋王朝不要屈辱地苟安求和,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也就告诉我们“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现使用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凤凰职教语文教材可以大体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几大板块,每一个板块都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在里面,最重要的是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有效融合。
1. 在阅读中鉴赏,在鉴赏中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给我们太多的经典篇目,光是语文教材就有《归园田居》《赤壁赋》《鸿门宴》等不少。学习这些经典篇目,并不是简单地背诵,也不是机械地记忆,更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应该深入到字里行间,走进那个时代,走进作者的内心。比如千古词帝李煜的《虞美人》,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追忆往昔年华,感叹物是人非。最后终结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去了解李煜生平,去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去了解为何是绝命词,作者为何如此之“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论世,才能学会鉴赏。又比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用典,这些都是作者辛弃疾的用心之处。写孙权和刘裕两个人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难以作为;“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担忧在长久不恢复中原这段时间,将会让百姓忘记自己是宋室臣民;“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者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在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知道典故原本的意思,还要知道作者用典的意图。再比如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门宴》,里面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各为其主的范增和张良所作所为,性格迥异的项羽和刘邦为人处世的方式都讲究着古代礼仪,学生在深入挖掘的过程中都会有所得。
2. 在表达中交流,在交流中创新
表达交流这一块,许多老师会忽视。其实这一块是非常实用的语文应用能力。中职语文教育相对于高中来说,课程容量小,教学压力小,学生课余时间多,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锻炼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要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来进行教学设计与引导。比如最简单的“经典诗词朗诵”,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首先要建立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然后要注意停顿,重音,要抑扬顿挫,要情绪饱满,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对作品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的过程。同一篇目,不同的人,演绎方式是不一样的。朗诵的过程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将作者的情感从字里行间当中流淌出来,传达出去。又比如“讲解”这个口语交际,我就让学生讲解一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都可以,只要学生用心去阅读,用心去钻研,肯定能够有不一样的收获。可以布置学生讲解一首诗歌、一部作品或者一位作家,看似简单的几分钟讲解,学生在课后要做许多功课。就像要讲解《静女》,绝不是简单把《静女》的内容复述一遍,而是要带领同学们一起去了解《诗经》,去搞清“风雅颂”的区别和划分标准,去理解“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这样才能达到讲解的目标,学生不禁感慨“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源。在中职语文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有效融合,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更好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这样才能将外部诱导因素内化为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真正达到传承与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更是达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立武《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文化》2020年6期。
[2] 李彦军《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科技资讯》2020年7期。
[3] 卓镇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究》,《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