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丽丽
摘 要:小学语文文章彰显着不同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热情没有显著提升,以至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學质量逐步下降,无法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教师在讲解语文内容的同时,要结合教学情况引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断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进而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7.049
传统文化是中国历经几千年留下的文化宝藏,对当代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肩负启蒙学生语文思维的责任,还要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实现两者融合教学模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打造高效的学习环境,以此弘扬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行为、思想品质的重点阶段,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对事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为此,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融入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指引学生正确分析传统文化,全面搭建学生健康心理,以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灵活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
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教学素养,拓展教学范围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结合不仅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帮助作用,还可增强教师的教学素养,拓展教学范围。因此,教师在教学前需要针对教学内容探索不同的传统文化,了解文化的内涵与发展,明确文化的不同形式,继而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并且,教师可借助传统文化实现多方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策略
1.挖掘教材内存在的传统文化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为保证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各个题材中引入不同的传统文化,可间接提高学生对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传承。为此,教师需深入挖掘教材,引领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并且,教师还要根据文章语句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词汇含义,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感知传统文化核心,以此增强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
例如在学习《曹冲称象》时,教师就要利用本节课的教学时间带领学生学习曹冲的聪明伶俐。首先,教师要让学生阅读全文,明确文章主要讲述的内容,并结合曹冲说的话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教师就要以曹冲在文章当中的表现引领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素质,将学生带进具有实际困难的场景,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通过彼此的合作,领悟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传递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强化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实现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的应用。
2.吟诵传统文化典籍,创造高效的学习环境
传统文化在文学著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内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文章。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引入传统文化典籍,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诵读文章内容,带领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景色,感知传统文化的不同色彩。同时,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借助传统文化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情况引领学生走进不同的传统文化世界,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夸父追日》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理解夸父的执着、奉献精神,并以具有相同含义的语句内容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继而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首先,教师可将“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众多传统神话内容进行介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要以“夸父拼命地向前跑,一眨眼跑了两千里,是因为——”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信念的重要性,进而加强学生对坚持的理解。其次,教师就可带领学生朗读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或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内容,帮助学生在一遍遍朗读中感受文人志士的奉献精神,体验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要素,进而不断打造学生正确的性格品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趋势下树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信念,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3.拓展教学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利用文本的形式引导学生记录传统文化内容,像是古诗词、名言警句等,并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引入相同含义诗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教师需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根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搜索传统文化,以此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教学。
例如在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全面认识重阳节的内容,继而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首先,教师要以“九月九日”为主题内容,拓展课外知识点: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在这一天,人们要喝菊花酒、赏菊、插茱萸,并逐渐成为老人节,意味着健康长寿的含义。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出示登高、插茱萸等图片内容,让学生认识到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而后,教师可逐一翻译诗句内容,加深学生对“茱萸”词语的印象,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教师需要借助杜甫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亲人远离在外的感受,并布置春节的传统节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4.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弘扬民族精神
由于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仅是按照课本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语文兴趣并不高涨,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此,教师需在课堂内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而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寻找传统文化内容,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此外,教师还要借助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著名的作品等内容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赵州桥》时,教师首先要在课堂内引领学生了解“赵州桥”的结构内容,让学生对古代桥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使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教师要以“坚固、美观、雄伟”三种词语带领学生理解赵州桥文章,进而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信息撰写演讲稿,实现传统文化建筑的演讲活动。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演讲稿内将建筑物的历史、发展时间、起源、对当今的影响等内容进行介绍,以此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建筑物的认识,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
5.利用传统文化小故事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现阶段存在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使学生的语文思维逐渐固定化,无法刺激学生大脑,发散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教师可在课堂上借助传统文化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故事内导入不同的教学内容,继而使学生在趣味课堂中加深学习印象,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需利用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逐步引导学生成为诚信、友善的中国少年。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的快速发展下,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积极挖掘文章存在传统文化内容,带领学生诵读传统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教材拓展教学内容,以多样性的传统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而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1期。
[2] 郭涵妮《以孝为根 文化为引——传统孝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融合的对策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