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本情境剧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探究

2020-06-06 00:27杨琴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教学研究初中语文

杨琴

【摘 要】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增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改革的大方向。课本情境剧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基于此,本文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教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情感渗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发散思维,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四个方面深入研究如何利用课本情境剧帮助学生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为教师利用课本情景境剧开展语文教学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境剧;文本解读;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112-02

情境剧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还能使表达更生动形象,营造一种更轻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不知不觉地理解和掌握更多知识。可以说,课本情境剧是语文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重要方法,应该得到充分的利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有着活泼好动的天性,而课堂沉闷死板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枯燥无聊的讲课形式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抵制的心理,所以教师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文内容,利用课本情境剧,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还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未改版教材的篇目)时,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在三顾茅庐这个事件中刘备尊重人才的态度、求贤若渴的心理,了解刘备的人物特征。学习这堂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情境剧。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刘备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和意义,并将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情绪融入到情境剧中。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章中不同人物的特点,诸葛亮、刘备、关羽和张飞等的性格特点。教师应先帮助学生大略地分析一下文章,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情境之中,完善剧本。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请学生展示情境剧。在学生展示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三顾茅庐的具体过程,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借助情境剧活动,学生能切身体会当时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人的感受,对课文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对文本有更清晰的解读[1]。

二、转变教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常用的方法是给学生逐一解释文本中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重点字词,然后让学生记忆、理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负担也过于沉重。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转变教法,利用课本情境剧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在学习课文《变色龙》时,教师可以指定小组进行情境剧的展示。首先,这篇小说是外国著名的文学作品,因此作者的行文思路与中国的作家有着一定的差别,这会让学生的理解产生一定困难。对此,教师在带领学生解读时,要转变教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结合情境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如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写好剧本,然后让学生主动报名,自愿做演员。在学生进行情境剧展示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表情和语言来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展示和观看情境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见风使舵的人物特点和市侩小人的形象。通过情境剧的展示,学生能有效地理解小说人物的特点,加强对人物的立体感受,充分理解在当时俄国反动统治之下,小市民的庸俗和丑陋,体会“变色龙”这个题目的来源,更深刻地领悟文章主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本情景剧培养学生正直、表里如一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情感渗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情境剧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让表演者通过动作语言和观众积极互动,让观众体会到完整内容。结合情境剧开展教学,能锻炼初中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肢体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树立自信,敢于展示自己。此外,将课本情境剧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还可以在展示情境剧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以和为贵》的教学中,教师课前要注重完成教学引导,让学生更加放松地学习,更加信赖教师,主动跟教师交流自己关于以和为贵的看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个主题创设情境剧,如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摩擦时应该怎么去做?学生通过情境剧,会明白应该秉持着以和为贵的原则相互交流,知道自己的错误所在,然后进行沟通,互相谅解,友好相处。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时,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中向学生展示类似的情境剧,让学生对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模拟,从而帮助学生分析矛盾双方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同时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心态,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塑造和谐班级[2]。教师在课本情境剧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教材上的知识,更有效地解读文本,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充分渗透语文素养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对语文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发散思维,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课本情境剧在初中语文课堂的运用,可以发展学生的肢体和语言的协调性,促进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使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有效配合。同时,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处在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帮助学生缓解上课的压力,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3]。

如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有了之前外国讽刺小说的学习,教师可通过对比来解读这篇课文,帮助学生感受外国讽刺小说与中国讽刺小说的异同,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剧让学生自主演绎范进中举的这一过程。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结合小说中的人物特点,揣摩人物形象,根据情境剧更好地学习教材,解读文本。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情境剧发散思维,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如在介绍范进时,要说明他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扮演范进了解古代的科举制度,充分感知这篇讽刺小说所表达的含义,感受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当时人们的毒害,理解作者通过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地表达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怨愤和社会环境下所遭受的屈辱[4]。同时,在学生学习文章时,为锻炼其发散思维,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知识储备量,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当学生脑袋中储存的基础知识较多的时候,学生又能增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实践证明,课本情境剧对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通过课本情境剧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并且,课本情景剧的整个展示过程都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准备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课本情境剧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角色扮演能力,增加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丰富學生的舞台经验,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中拥有更多的自信;课本情境剧的完成,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纠错心态,促使学生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在课本情境剧展示的全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增进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更好的解读,将自己的自身体验、感觉和想法注入到文本内容,更好地去分析文章。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利用课本情境剧,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下不断完善教学形式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滕瑞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3(2).

[2]杨玲.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之路[J].读写算:教师版,2013(29).

[3]吴效亮.谈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中学语文,2018(1).

[4]胡素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浅议[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1).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教学研究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