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梦辰
【摘 要】 美术教育是有形有色的视觉艺术课程,教师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可利用视频、图片、音频等精美的教学课件,将学生的感官思维带入广阔丰富的色彩空间,帮助学生深刻体验和理解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情感美和意境美。小学阶段学生心智发展日渐成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审美鉴赏和艺术感知能力。因此,为了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审美想象能力,本文基于信息技术环境,重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欣赏和体验,力求通过独特新颖的环境创设,有效促进学生审美艺术修养和思维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美术;审美素养
审美鉴赏能力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内在的审美想象潜力,强化对艺术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创造。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为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教师可整合运用多媒体设备和网络通信技术,开发设计符合学生审美需要的美术素材,为学生艺术审美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促使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环境的启示下创新构思,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尤其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发展背景下,教师要通过新颖、直观、丰富的色彩和光影,触动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刻欣赏、观察、掌握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和魅力。
一、视频导入鉴赏,开阔审美视野
美术审美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和审美标准,同时也密切关系着学生的创新构思和审美体验发展。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能力,加工优化美术素材,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播放优秀、生动、形象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在具有鲜明色彩的资源启示下开阔审美视野,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目的性和有效性,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欣赏艺术美的情感特征,进一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审美情操的综合发展。
例如,教学《我们身边的线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波浪线、曲线、斜线等不同形态的线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线条不同的表现方法。同时教师用音乐为学生营造艺术氛围,播放《黄鹂鸟》《斗牛士》等节奏明快的音乐,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能结合音乐节奏感受体验线条跳动的魅力。然后提问:“同学们,现实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线条,你能说出各种线条呈现的美感吗?”利用视频画面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自然生活中各种形态线条的魅力。播放一段优美的舞蹈视频让学生欣赏,请学生说出感受。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发现舞蹈演员的绸带,可以使舞蹈更加优美。教师还可以继续用视频影像出示生活中海浪、梯田、柳条等优美的生活景色,促使学生在鲜明色彩生活气息感染下,进一步开阔思维视野,发现美、认识美,深刻感受各种线条独特的魅力,通过画面的鉴赏和分析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通过直观、生动、新颖情境创设,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小学生正处于审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审美发展需要,通过播放优秀的美术作品视频,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在鲜活有趣的课堂中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微课示范精讲,丰富审美感知
教师在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下,要为学生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微课程的艺术形式启发下,积极探索、讨论交流,收获丰富的审美感知和体验。微课程具有短、小、精、准的特点,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地传达美术作品内涵,帮助学生从多感官知觉上体验艺术元素的形式美。同时,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中要努力构建平等、互动、和谐的学习氛围,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主动、自觉、自由、民主的学习中,能够清晰地梳理色彩、纹理、线条搭配的内在联系。
例如,教学《绘画中的节日》时,教师通过整合互联网素材资源,在课前制作短、小、精、准的精美微课视频,向学生完整地展示《火狗舞》《腰鼓》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活动,促使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探究中,能够结合微视频感知理解人物造型和色彩搭配的艺术形式美。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艺术形式美的感知较为肤浅,教师在课堂中要合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中的艺术魅力。如播放视频后引导学生思考《火狗舞》与《腰鼓》的节日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气氛?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色彩来表现画面的艺术情感?启发学生从人物姿态、表情、色彩、节日氛围等不同的角度入手,捕捉画面中的造型与色彩的搭配特征,感知各民族节日活动的艺术情感和风情,引导学生从艺术作品的整体进行审美思考,理解人物造型和色彩的互相作用关系,让学生结合热烈优美的微视频素材,构图饱满的画面效果和不同民族节日的艺术形式美。
教师通过微课教学模式的渗透,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通过新颖多样的信息技术环境,激发学生探索美、感知美的学习热情。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在微课程中要合理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启发,让学生能够结合微视频的资源素材,迸发出活力四射的审美想象力。
三、网络展示评价,塑造审美个性
美术是极具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会结合自身的心理情感与生活经验,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个性体验。因此,为了达到陶冶审美情操的目的,帮助审美主体掌握美、理解美、创造美的理想状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无拘无束的网络学习空间中表达自身对于艺术美的观点和感受。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将美术课程延伸至课外,组织学生在互联网平台中,创作并展示个人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相互评价、分享交流的网络审美活动中,有效实现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发展提升。
例如,教学《春天的色彩》时,学生在课堂中认识了春天的景色,并且已经基本掌握描绘春天常用的色彩。为了进一步强化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想象力和色彩识别能力,教师将课堂的知识内容延伸至互联网学习平台,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情感描绘春天的自然风景。教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春天以哪些色彩为主?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请同学们根据你的想象画出春天的色彩。”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在线沟通交流,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画出春天的色彩,并组织学生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中展示作品,相互评价探讨,说出自己的创作思路,促使学生在欣赏评述和自我审视的学习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
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下,要强化对学生思维想象创造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全面培养,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大胆创新构思,勇于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同时,教师要通过精美艺术作品的引导,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审美情感体验去表现美、创造美。
总之,教师依托于信息技术环境,要突出美术课堂学习的综合性与探究性,灵活巧妙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调节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能在身临其境的形象感知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启发,充分利用精美的形象画面推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丰富的联想中感知作品造型的美感元素。教师还要尽量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把握美术作品的基本情感特征,从而使学生能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情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观察力和思维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琳.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05):122-123.
[2]刘荣振.融入艺术陶冶情操——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名师在线,2020(0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