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鹏,徐嘉敏,刘培中,刘 擎,陈林榕,李创鹏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珠海 519015)
2019年12月武汉市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经病原学检查,考虑为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传染性强,截至2月14日,全国累计确诊病例6万余例,患者从发病到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的中位时间仅为8 d,死亡率约为15%[1]。从症状、病程上看,与《内经》所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相符,故当属中医“疫病”的范畴。为此,国家卫健局组织各地专家进行探讨,并陆续发布各地中医防治方案,体现了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诊疗的重要地位。这些方案汇集了各地专家的临证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及临床指导价值,截至2月14日,我们收集到35份中医防治方案并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和归纳。
1 资料来源 采用“新型冠状病毒”、“中医”为关键词,在各省市人民政府、卫健局、中医药管理局官网进行检索,截至2020年2月14日,收集到包括国家卫健委发布文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关于推荐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浙江、江苏、江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黑龙江、辽宁、吉林省及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太原、天津、重庆、昭阳、岳阳、普洱、十堰、温州市发布的,共35份中医药防治方案。
病例纳入标准: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发布的中医防治方案;②内容包括四诊资料、证候、治法及中药组成。排除标准:①预防疾病的方剂;②蒙医、藏医方药因数量较少,暂不录入。
2 数据提取与规范化 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方剂共143首,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依据《中医诊断学》(陈家旭主编,第九版)、《方剂学》(李冀主编,第九版))、《中药学》(钟赣生主编,第九版)对四诊、方剂及中药名词进行标准化,例如将高热转换为壮热。将未记录名称的方剂与数据库及《方剂学》中方剂进行对比,若相似度大于80%,则冠以相应方剂名,否则命名为自拟方。整个过程双人核对,保证数据准确。
3 数据分析 将数据导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古今医案云平台(V2.2.1)[2],统计数据库中药物使用的频数、性味、归经及功效;应用关联规则、聚类、复杂网络分析探究药物配伍、核心组合及不同病程、地域的用药特点。
1 频次分析 总共纳入143个处方,共涉及69个常规方剂,151味中药,1512次用药,排名前20位详见表1、2。四诊资料前10位分别为:发热、咳嗽、苔腻、胸闷、苔黄、脉数、舌红、气促、苔燥、痰少。证候前10位为疫毒闭肺、内闭外脱、寒湿郁肺、气阴两虚、热毒藴肺、湿邪郁肺、湿热蕴肺、湿毒郁肺、温邪犯肺、脾肺两虚。
2 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分析 通过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的频数分析可体现方剂的特点。药物四气排名为温、寒、平、微温、微寒、大寒、凉、大热。药物五味排名为甘、辛、苦、微苦、淡、酸、咸、涩。药物归经排名为肺、胃、脾、心、肝、大肠、肾经。药物功效分析排名前20位的情况,见表3。
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65%,支持度≥15% ,共有32条关联规则,同现频数前22位的规则及提升度,见表4。
表1 药物使用频数及占比
表2 方剂使用频数及占比
表3 药物功效分布情况
表4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4 药物聚类分析 对30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距离类型为Lance距离,聚类方式为类平均法,结果见图1,共5个药物组合。F1:藿香、厚朴、半夏、茯苓、陈皮、薏仁、桔梗、白豆蔻、白术;F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连翘、黄芩、苍术、草果仁;F3:大黄、葶苈子、瓜蒌、赤芍、桃仁;F4:芦根、麦冬、竹叶、金银花;F5:人参、附子、山萸肉、安宫牛黄丸。
5 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对药物进行网络分析,节点度前30位见表5。对50.3%按病程分类的处方进行网络分析,节点度排名前六位的用药,病程早期:藿香、厚朴、杏仁、桔梗、陈皮、黄芩;中期:麻黄、杏仁、石膏、黄芩、厚朴、藿香;重症期:大黄、杏仁、葶苈子、麻黄、石膏、黄芩;恢复期:竹叶、麦冬、五味子、太子参、人参、沙参。
图1 前30味高频用药聚类树状图
表5 药物节点度分布情况
从药物属性及功效可见各地专家组方针对疫病“湿、热、毒、瘀”而设。药性偏温,说明以寒湿为主,寒药居第二,说明湿郁化热。药味用甘能缓急,兼能扶正;辛能行散,透邪化浊;苦味能泻,清热燥湿,体现中医祛邪扶正的思想。重视清热、解毒、解表、通腑、燥湿、祛瘀、生津等治法的应用,体现中医随证施治的治疗理念。通过归纳,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 芳香化浊,宣肺祛湿 毛娅等报道本病早期多见寒湿郁肺证[3]。病程早期以芳香化浊、宣肺祛湿为主,聚类分析对应组合1,为藿朴夏苓汤、正气散的重要组成。关联规则、节点度分析排名靠前,说明此法适用范围广。临床以低热、身重、腹胀、苔腻为辨证要点,须根据症状联合用药。如麻杏剂41次应用有15次提及气促,而藿朴剂22次应用仅描述过1次,故气促多合用麻杏薏甘汤加苍术以宣肺祛湿。若兼风热袭肺,见发热重、咽痛、气促等,则合用银翘散、麻杏石甘汤;若风寒湿盛见头痛、身重、体痛,则合用荆防败毒散散寒除湿;若邪郁少阳见寒热往来、胸肋胀闷等,则合用柴胡剂以调和枢机。
2 宣肺透邪,清热化湿 《温热逢源》云:“盖邪扶于中,犹祸起萧墙之内……正气无亏,直攻其邪,邪退而正自复也”[4]。《医学衷中参西录》云:“麻杏甘石汤,诚为治温病初得之方矣”[5],从药物频数及节点度看,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排名靠前,体现了尽早祛邪的思想。聚类分析组合2显示其常与连翘、苍术、草果仁配伍,连翘解毒透邪,苍术、草果宣透伏邪,可减轻消化道症状。此法多用于中期、重症期,以发热、咳嗽、气促、腹胀为辨证要点。若见身重、腹泻、苔如积粉,为湿毒闭肺,则与芳香化浊法合用,常用麻杏薏甘汤合达原饮、正气散以祛湿透邪;若见咽痛、呕恶、苔黄腻等湿热蕴肺证,则依据湿、热之多寡合用甘露消毒丹、三仁汤、王氏连朴饮等方。
3 通腑泻热,破瘀逐邪 《温疫论》云:“逐邪勿拘结粪”[6],肺与大肠相表里,腑通则邪有出路。部分患者恢复期咽部病毒核苷酸转阴,而粪便检测为阳性,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医病邪顺传胃肠的观点。此法多用于重症期,以大黄配杏仁最常见,代表方为宣白承气汤。杏仁宣降肺气,大黄通腑泻肺,为脏腑同治之法。聚类分析组合3以大黄配伍葶苈子,《本草思辨录》云:“大黄泄血闭而下热,葶苈泄气闭而逐水”[7],两者相须为用;配瓜蒌以祛痰通便。病深则瘀热入里,《温疫论》云:“瘟疫初则昼夜发热……至夜独热者,瘀血未行也,宜桃仁承气汤”[6],以桃仁配赤芍凉血祛瘀。重症期见气促、壮热、便秘、烦躁,初以宣白承气汤合麻杏甘石汤表里双解;热毒炽盛则加黄连解毒汤或解毒活血汤清热解毒;后期热入营血,见神昏、谵语,则加清瘟败毒饮或犀角地黄汤凉血解毒。
4 清热生津,兼涤邪热 蒋先伟等人提出本病多寒湿兼燥热[8],网络分析见此法多用于恢复期。麦冬、芦根、竹叶的节点度排名较前,关联规则分析排名靠后,知其应用广泛,但配伍对象分散。对应聚类分析组合4,多见于竹叶石膏汤、银翘汤等方。《温病条辨》云:“下后无汗脉浮者,银翘汤主之……增液为作汗之具,仍以银花、连翘解毒而轻宣表气”[9],体现了养阴生津药的重要性。患者伴有咽干、舌红少津,若脉浮,为邪欲返表,加连翘等使余邪从表而出,或许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5 回阳救逆,开闭固脱 《温病条辨》云:“阴阳有脱离之象,复脉亦不胜任,则非救逆不可”[9],频数分析见参附汤、补脾益气药排名居前,说明本病易由实转虚,药物节点度排名靠后,说明配伍对象少。聚类分析组合5以参附配山萸肉回阳固脱,加服安宫牛黄丸、紫雪散或至室丹以醒神开窍。配伍方面,若舌燥、无苔可按云南方案加用生脉饮;若汗出不止,可按湖南方案加煅龙骨牡蛎潜阳敛汗。
6 因地制宜,辨证施治 各地方案结合气候特点来用药,具有较浓厚的地域特色。北方用药偏温,如羌活使用9次,有7次在北方,南方多用荆芥。东南用药偏凉,如广东喜用重楼、虎杖、茵陈等清热利湿;江西喜用大青叶、贯众等清热解毒;银翘散14次使用中,有10次在南方。西南地区多雾,寒湿里饮偏盛,喜用温药、渗湿药,如重庆用小青龙汤解外寒里饮,正气散中以茯苓皮、大腹皮渗湿。
张镜人先生曾说:“要熔伤寒、温病于一炉,灵活运用伤寒方和温病方”。方案给出麻杏甘石汤、银翘散、藿朴夏苓汤等方剂[10-11],足见综合应用了《伤寒论》及《温病学》的理论抗击疫病。用药切合疫病症候,足见各方案是专家们临证后整理的,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对于前辈们总结的宝贵经验,我们要融会贯通,辨证准确,用药无误,争取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