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桢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是密不可分的。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精神食粮,也是所有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调剂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展现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和传播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1.036
古诗词对我们了解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许多学生不明白学习古诗词的真正意义,也没有去深刻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总觉得学习古诗词太难了,于是总逃避对这一部分的学习。因此,本文探讨了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为的是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水平,帮助学生领会古诗词重的情感。
一、开展深入阅读,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如果想更好地学习古诗词,就要把需要学习的古诗词进行熟练背诵,理解最基本的含义,还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深刻情感。
例如,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诗人通过描绘江南的美丽风景来表达对故乡的怀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含义,还必须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深刻情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传统文化。
再如杜牧的《赤壁》教学中,老师应要求学生以大声朗读的方式反复阅读课文,注重朗读节奏,从而彻底地感受诗人的愤愤不平和豪情壮志。当然,教师还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古诗词中所传递的积极精神,让他们学会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充分发散学生的想象空间,有效进行古诗欣赏
尽管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学习经验,但是他们仍然很难学习感情丰富、语言凝练的古代诗歌。基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更深的阐释,真正理解其内在本质。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一起想象和感受各种作品所呈现的场景之美,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效果,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创造条件。
例如,老师在讲解《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时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同时,也可以通过集中展示多媒体视频、图像和其他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无尽想象力,与此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互动交流空间。
在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含义后,可以指导他们对诗词进行更深刻的体验。例如,老师在讲授《春望》一诗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一下这首诗描述了什么样的背景?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两句诗中联想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请同学们利用写作、绘画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他们对所学的古诗词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三、探索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许多古诗词的表达方式透露了作者对国家的深切热爱。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这种感觉,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内化为个人情感,加强其情感意识。
例如,《过零丁洋》这首诗,作者为南宋文天祥,他是一名著名的爱国人士。他笔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成了人们口口传诵的千古绝句。教师应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是作者在与元朝进行殊死战斗,战败被俘而坚贞不屈的背景下写就的千古名篇,展现了作者悲愤而又视死如归的豪情壮举。
另外,教师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一定的延伸,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还了解哪些历史优秀人物。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身上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积极开展以“古诗词”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活动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不再局限于对诗词的理解与背诵,而开始向着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方向转化,悄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生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理解主要来自教师的指导。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可以开展以“古诗词”为核心的各种主题活动。例如以古诗词为剧本原型创编课本剧,通过表演感受作者的内心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五、细细品味作品语言,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词语言精美简练,却往往蕴藏有深沉的家国情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关键词,找出文章的关键点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如在《水调歌头》中,作者以“明月几时有”起势。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极易启发人们展开浪漫浮想。皎洁的月亮让人联想到作者的光明磊落。苏轼又把青天作为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这首诗仿佛是作者在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生命的意义,既有理想又富有情趣,十分耐人寻味,百年经久不衰。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与初中古诗词教学息息相关。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所有中国儿童的精神支柱,而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古诗词学习中,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文魅力,从而更积极地去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只有纠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偏见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提高其人文素养,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积福《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模式探究》,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2期。
[2] 姚炜侠《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27期。
[3] 王伟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考试周刊》2017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