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欣
“先学后教”是学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先学”是指教师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作出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完成相应测试性练习;“后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反馈出的疑惑,暴露出的问题,作出评价、补充、更正,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帮助,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独立成长的权利。本文通过“学案导学”的模式,先让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独立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再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互动,同伴互帮互学,教师质疑点拨,探究新知,发展自学能力。
一、明确目标:(课前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默读并记住要点)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培养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之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确具体的表述。是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将多元的教学目标综合转化为站在学生角度理解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恰如其分,能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自查。新课前,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就更容易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知识回忆
1、什么叫垂线?
2、过点A作线段BC的垂线,垂足为E。
任何新知识的习得都是对原有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结果,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转化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复习旧知识能对学生已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它能控制、调节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教师要善于从众多旧知识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提出启发性、思考性强的问题,把新知转化为旧知,降低学习新知的坡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画三角形的高的本质是过三角形的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新课前复习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段这一知识点,能让学生轻松掌握在三角形内画高的方法。
三、自学思考
自学课本,独立解决以下问题,做不来的地方先打“?”号。
探究一:认识三角形
探究二:三角形的高
思考讨论:(1)每一个三角形都能画出几条高?(2)画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3)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有什么特征?(4)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吗?
探究三:三角形的特性
四、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合作互帮互学,交流个人解决自学思考中所提问题的研究成果,组长记录本组内的同学都解决不了的问题。
2、各小组分工展示学习成果。(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可采用口头汇报、投影仪上展示、板书展示的形式)
五、质疑点拨
1、引导思考:“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中,什么是“围成”?能不能改为“组成”?
2、全班交流:(1)画三角形的高应注意什么?(强调应画出对应边上的高)(2)一个三角形能出画几条高?讨论钝角三角形外部的高应该怎样画。
学生回答后,教师课件演示用三角板画三角形的高的过程,强调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经过顶点,另一条直角边和顶点所对的边重合,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即是三角形的高。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能画出三条高。课件演示钝角三角形外部的高的画法。
3、思考:怎样让四边形也不易变形?
“学案导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能力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催化剂”。在以上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学习,边阅读,边思考,大胆尝试完成“导学案”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1)画一个三角形,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概括三角形的定义;(2)认识三角形的高的含义,学习在三角形内画高的方法;(3)通过实验体验三角形的特性。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完成“导学案”后,安排小组或同桌合作,交流自学成果,其间小组成员互帮互学,共同质疑解难。这样,让学习真正成为了“学生自己的事”。最后,教师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点,质疑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拓展新知。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自学思考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六、测评
“先学后教”强调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及早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巩固和应用新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练习设计应讲求科学性、实效性,具有层次性,让后进生有收获,中等生有提高,优等生得发展。检测力戒随意性、盲目性,或过度增加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
思考:
1、“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的现状,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把包办代替转变为支持、鼓励、启发、诱导,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锻炼、探索创新的机会。
2、“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加强预设,把知识分解为学生自主掌握理解的基础性知识;让学生思考探究的扩展性知识;需要老师讲解、指导、解惑的疑难性知识。需要通过训练进行掌握和巩固的规律性知识。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把不同层次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更加彰显了教学的针对性,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3、“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新课前,让学生借助“导学案”,自学思考,大胆尝试解决问题,挑战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时,依据“导学案”完成情况,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握住学生的思维水平,捕捉到学生的疑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因而能给学生以更精准、更必要的点拨,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的效益。
当然,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会存在许多困难和障碍。比如,学习资源匮乏,“导学案”的科学性难以得到保障,个别指导工作量较大,学习小组的组织和培训比较费时,对学生的评价费时等。但是“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我们谨记:教师不能只单纯重视教,更应关注学。
参考文献
[1] 洪明,余文森《中国教育学刊》,2011(3: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