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类课程汉语节律感培养初探

2020-06-04 12:24李华平
现代语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语感培养

李华平

摘  要: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汉语节律感存在的问题,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节律类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节律观念的引导,强化节律知识的教学,落实汉语节律实训的课程活动,在观念认识、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方面同步推进,促进学生汉语节律感的提高。

关键词:汉语节律;节律感;语言类课程;语感培养

为了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汉语语感层次情况,我们选择了该专业314名在校大学生,从语法、语义、形式、节奏等角度对学生语感层次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汉语语法感相对较好,但语义过渡衔接能力需要加强,语言形式的和谐感存在较大问题,语言节律感问题尤其突出。因此,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语感的训练,更应该重视语篇层面的衔接、节奏、韵律等语言要素,加强学生汉语节律感培养。

节律,即节奏的规律,节奏指的是事物有规律的重复和变化。语言节律的客观依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构成节奏时有特定的可供选择的要素和方式,二是在安排节奏时要考虑到某些选择限制[1](P22)。也就是说,语言节律既受某些规则限制,又有一定的选择自由,表现为语言单位有规律的重复和变化。针对大学生语感状况,本文所谈的节律特指由语言中的意义群、结构群、音节群或停顿群构成的语言组块之间的和谐的、有规律的变化,它包括衔接过渡、句式选择、节奏韵律等语言特征。我们认为,对大学生节律感的培养,要围绕这些要素,在观念、理论和实践各方面同步推进。

一、结合学生实际,加强课程引导,提高对汉语节律感的观念认识

(一)加强对教材节律类知识的引导,提高学生认识

语言课程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与语言节律相关,如现代汉语的修辞、语音语调、押韵朗读,古代汉语的古书辞例、诗律曲律,语言学概论的韵律层级等。这些内容分别研究语言节律在词语、句子、声音层面的体现,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和谐而有变化地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节律性。修辞(以及古书辞例)综合地研究语言所有组成部分的运用手段,包括词语的选用和配合,句子的锤炼和选择,篇章的组织和安排,风格的运用和协调等,它们具体“研究怎样运用具有不同表达效果的词语、句子、声音来有效地表达我们的思想感情”[2](P394)。这些知识点的落实都同时要考虑到语音的抑扬顿挫、语脉的轻重徐疾、语势的起伏跌宕,可以用来做节律训练。尤其是句子语篇层面的句子锤炼和选择、篇章的组织和安排等内容,更是对语言的节律起到重要作用。诗词曲律等语音知识则从声、韵、调的角度直接研究语音的和谐与变化,是节奏韵律研究的主体内容。不过,由于这些知识点并不直接研究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本体知识,也不容易进行卷面考查,不少师生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讲得不多,学生学得不够,最多只学一点狭义的修辞方法,使得语篇层面的语言能力点最终得不到落实。根据学生的语感实际,我们认为,这些内容不但不能忽视,而且应该加强。

在教学中,教师本人要更新观念,抛弃唯考试论的功利思想,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高度认真对待这些内容,并引导学生对此重视起来。一是要向学生讲清这些知识点在课程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知识不是简单的识记性或理解性知识,更多地涉及到知识的综合加工与创造,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也是课程知识体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是向学生讲清这些知识点对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尤其是培养语言的节律感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结合中国汉语水平考試(HSK)的等级标准和语言能力描述,向学生说明: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不能只停留在说得对(语法正确)、说得清(语意正确)等基本要求上,还要说得语意贯通、节奏和谐、气韵如流;修辞、诗律等内容正为这些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训范例,是语言节律训练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加强对学生语言节律性错误的纠正,引起学生重视

教师要有意识地搜集学生语言运用中节律失误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失误原因之所在,使他们认识到节律类知识及其运用的重要性。例如:

(1)众多的底层人物充当着社会的基数,他们的话语作为多数民众的诉求理应得到重视。

(2)如今,全院教师正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争取培养更多人才。

(3)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楚文化发祥地,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生活习俗。

以上三句均来自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书面语料库。这三句在语法上并无问题,但读起来感觉有点不自然。例(1)很明显受到西化语言的影响,尤其是后一分句,限定语“作为多数民众的诉求”糅合中心词“他们的话语”构成长句,使得全句句式繁长,缺乏停顿,读来节奏急促,吃力拗口。修改的原则是将长句短化,分散停顿群,可改为:“众多的底层人物充当着社会的基数,作为多数民众的诉求,他们的话语理应得到重视”,限定语单独作为一个结构和停顿组块,使节奏得以舒缓。例(2)是一个结尾句,从文意和语势角度来看,最后一个分句“争取培养更多人才”应该是语势最重之处,方利于收束全文。而该分句只是一个简单的动宾结构,无论从意义、结构还是语音上,这个组块都没有前面的“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组块有力,不足以承载全文语势,语感强的人会觉得此句力度不够,收束无力。排除朗读重音等因素,在书面上修改该句的方法是:或者与前面分句组块构成一组整句以加强气势,如换成“力争再谱新乐章”;或者将该句叠加若干词句以加重气势,如改成“力争为社会培育更多、更好的有用之才”。例(3)的节奏和语势都没有问题,但语意的衔接不够顺畅:第一分句和第三分句所言都与地理相关,而第二分句谈的却是人文,这样就割裂了语意的连贯性,使得转换不自然,也打乱了篇章节奏。较好的表述是将第二句改为“这里土地平旷,湖泊密布”,既扣住了前句的“江汉平原”,也为后句的“独特的地理环境”提供了支撑,同时又句式整齐,与前后句形成整散交错的节奏。

类似的语言现象还有很多,也很少受到重视,学生也许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存在的此类语言偏误。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搜集这样的语句,多强调、多引导学生运用节律类知识审视自己的语言实践。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逐步养成节律观念,从而为节律感的培养打好良好的认识基础。

二、重视材料和方法,强化课程教学,提高对汉语节律感的理性认知

为了使节律类知识点落到实处,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限于对例句的表达效果或存在问题进行描写说明,还要对例句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注重分析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理性认知。

(一)从变换分析看节律

静态地看一个句子,句子的有些特点是不易被发现的。因此,对教材中的描述或解释性语言,学生大多只能被动接受,结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将句子置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采用替换、增删、移位等方法加以变换分析,其特点就容易凸显出来,也易于被发现。如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个例句:“我们这儿也是个好地方,牛羊遍野,骆驼成群,夏天的草原是一片碧琉璃,冬天的草原是一片银世界。”[2](P484)教材用这些对偶句来说明整句的形式美和声音美之效果。对学生而言,他们一眼就能看出形式上的整句,但对节奏上和韵律上的表达作用却体会不深。那么,用其他的句式表述是不是一样呢?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我们可以将句子作如下变换:

(4)我们这儿也是个好地方,遍地的原野是成群的牛羊,满处的山岗是成群的骆驼,夏天的草原是一片碧琉璃,冬天的草原是一片银世界。

(5)我们这儿也是个好地方,这里有一望无垠的草原,牧草茂盛,到处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骆驼。夏天,草原上绿油油的一片,就好像一片碧琉璃。等到了冬天,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成为一片银色的世界。

上述两个句子并无语病,某种程度上看还相当流畅。但和原句相比,例(4)的四个分句形成了一个结构群,整齐却缺少变化,匀称但略显单一,也就谈不上节律了。例(5)则没有一个由相同句式构成的结构群,也就没有相似的韵律组块,给人的感觉是变化太多而显得散乱。这样变换之后,既可以让学生比较它们在形式上的不同;同时,结合朗读,还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句式在节奏、衔接上的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节律性的理解。

在讲授古代汉语中的文选或语文知识时,教师也可以对重难点语句进行变换分析,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左传·成公二年》中的一段辞令:“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对“摄官承乏”的注释是“人材缺乏,自己只好承担充数。言外之意即我要履行职责,俘虏你”[3](P34)。由于远离当时的时空语境和文化语境,即便是把这个注释放到上下文中,学生还是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可将“摄官承乏”改换成“愿御君侯”,让学生讨论哪一句接续起来意思更为通畅。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摄官承乏”的意思:“我(韩厥)已追及战败了的您(齐侯),请您允许我自请代摄您的御者之位,为您驾车,俘获您归至晋国。”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语义衔接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句义理解能力。

(二)从比较分析看节律

孤零零地看句子,不易看出句子的特点,只有将句子与同类现象进行比较,才有利于发现问题。吕叔湘先生说:“要明白一种语文的文法,只有应用比较的方法……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4](P157-158)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问题例句与同类型的自然语言进行比较,来体会节律的作用。如胡裕树《现代汉语》中所举例句:

(6)江南水乡,是捕鱼捉蟹的好地方。到了捕蟹季节,渔民们入夜便在河边湖畔,处处是灯火在闪光,每个公社可捉到数千斤螃蟹。[2](P443)

“到了捕蟹季節,渔民们入夜便在河边湖畔”这个结构开启了一个意义群,但其意义尚未自足:渔民们在河边湖畔干什么呢?接下来的句子不但未补足意义,反而话题一转,由近景描写转到远景概述:处处灯火闪光……。一个意义组块没完成却又冒出一个新的组块,听者的心理期待还停留在前一意义,突然接收到新的意义组块,便会有前言不搭后语之感,顿觉节奏失调。正如一个走路的人左脚还没落地,右脚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步伐自然凌乱。但是在教学中,可能有学生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先请学生合上课本,教师朗读例句或出示例句至“湖畔”一词时停住,先让学生按照自然语言的表达思路接续下句,学生们也大多都会说出描写渔民捕蟹的句子,然后再出示例句的后半段。两相比较,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例句的问题所在。教师也可以选取与例句结构相当的范文作比较。如范文:“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热闹了一天的上海世博园渐渐安静下来。志愿者为最后一批观众介绍便捷的回家之路,保洁员们对道路、饮水管、厕所、垃圾桶等进行彻底清扫,安保人员仍坚守岗位,为世博园第二天的开门迎客做着各项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图片新闻“夜晚为世博园默默奉献的人们”)在这个语段中,“上海世博园渐渐安静下来”一句是总体概述,语意并未自足,而有了后续三个分句的支撑补足,就使这个意义组块变得完整清晰。

再比如下面的用例:

(7)请勿坐或搁放重物在桌上。

这是张贴在高铁列车座椅后背的一条公益提示语。从语法和语义上看,句子没有任何问题,但读起来总是觉得不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与这一结构类似的提示语加以比较。如:“请勿切换账号或更换设备”(百度集好运提示)、“请勿嘲笑或抵制垃圾分类”、“请勿带食物或饮料进展厅”等。经比较发现,“请勿”领起的部分如果是由“或”组合成的单位,则很注重结构和语音的协调与对称:要么是“V1O1或V2O2”(如“切换账号或更换设备”),要么是“(V1或V2)O”(如“嘲笑或抵制垃圾分类”),要么是“V(O1或O2)”(如“带食品或饮料”)。换个角度说,由“或”连接的并列结构的两个部分,其语法性质和音节数量大多相同,不会反差很大。而例(7)中,谓语中心词部分是由“或”连接的并列短语(“坐或搁放重物”),但并列的两个部分字率不一,单音节动词对双音节动词,单一动词对动词短语,读起来觉得音节不谐,轻重失衡;而且,“搁放重物在桌上”也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说法。如果改成“请勿搁放重物或坐在桌上”,结构虽然不完全对称,但至少音节平衡,比原句顺口多了。多与同类的自然语言比较,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加深对节奏变化的感受和理解。

三、整合教材资源,落实课程活动,提高对汉语节律感的感性体验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的。除普通话训练课以外,语言类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语言技能培养,但适当的语言训练能增加语言积累,提高理性认知,提升语言直觉。因此,语言学课程组可以针对学生语感实际组织一些课程活动,培养汉语节律感。

(一)经典语言的积累品味活动,体验汉语节律感

提高汉语节律感,首先要培养语言节律的直觉,在这方面,经典语言是最好的训练材料。经典作品之所以能成为书面语言的典范,不仅因为其用词精美、立意高远,而且还具有行文流畅、节奏自然、韵律和谐的特点。朗读经典,在得到人文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在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婉转中获得美的享受。叶圣陶说:“诵读得其当,于理解课文内容,于养成语言好习惯,关系皆重大。”他还指出,“读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感和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5](P20-21)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久而久之,语音语调、节奏韵律等言语要素就会固化为一种语言格式,进而内化为一种语言习惯。

在教学中,除了专业系部组织的读书活动、常规教学中的语料分析和品味之外,语言组还可以组织自己的语言感悟活动。一是把背诵积累典范作品作为课程任务之一,并确保落实。课程组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有语料积累的目标意识和基本篇目背诵的目标体现,精选节律感强的典范作品,如简括流畅的先秦散文、音韵和谐的诗词曲赋、整散结合的唐宋古文等,以此拟定课程背诵篇目。语言课程中的经典作品主要来自古代汉语和普通话训练等教材,教材以外的散文诗词也可以作为补充。背诵任务可以分解到各个学期,作为常规学习任务,成绩按照10%—20%的比例,纳入课程总评范围。考查方式,可以专门组织背诵考核,作为基本功考核之一,也可以在考试中设置默写题目,成绩均计入课程总分。二是在课外组织开展诵读吟唱、语言对白表演等活动。朗读也可以和背诵结合起来,其目的除了积累语言外,还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语篇中音律的节奏变化之美。可以在学习诗律词律时组织吟诗、唱诗活动。吟诗与唱诗均依字行腔,依韵行调,音调高低起伏,节奏徐疾变化,对语言节律的体会更为直接、更为感性。也可以在学习先秦等文选时组织开展人物对白表演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将书面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在话语场景中体会人物话语的语力、语脉、语势。需要强调的是,作品的节律感必须要在诵读的节律感中才能体现与感受,因此,在语言品味活动中,教师要提前注意对学生朗读吟诵等相关能力的指导,把句子层面的节律感和语音层面的节律感完美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发现和领悟语言的节律之美,提升感性认识。

(二)规范语言的实践运用活动,训练汉语节律感

不可否认,当今网络语言的碎片化、非连贯性等特点,正悄然改变着大学生的语言风格,对汉语的规范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须坚守汉语的纯正,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因此,加强学生规范语言的实践运用是重要的专业任务之一。

首先要强化实践运用的基本功。在教授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教师口语等实训类课程时,教师首先要细化语言训练各项评价标准和标准在具体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尤其要强调话语篇章的语意流畅、句式错落、节律和谐和话语表达的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等具体标准,如语义的自足与衔接、句式的长短与整散、节奏的徐疾疏密、语音的轻重强弱、语速的快慢缓急等,不能只停留在语法规范、表意明确等笼统的要求上。在此基础上,通过辩论、演讲、故事会等实训环节,重点训练学生的过渡衔接、句式选择、节奏和谐的语篇能力和吐词发声、轻重音把握、语速语调控制等表达技能。在实训过程中,一定要切实抓好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环节,让每一项训练要点落到实处。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教学内容进行节律训练活动。如在诗律、修辞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对联接续、排比仿句、长短句交错练习,让学生切实掌握句子结构的整齐匀称、音韵协调和纡徐委婉、灵动多变的风格;在古文注解教学时,可以做古文标点练习,让学生熟习语意群的组构和语意转换的方法;在现代汉语修辞部分,则可以多做一些語篇修改练习,培养学生语篇层面的意脉贯通、节奏和谐等能力。教师也要多收集一些学生的语篇习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修改。

汉语节律感培养是一项新课题,也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利用教材节律类知识,加强课程引导,强化课程教学,落实课程活动,在观念认识、理性认知和感性体验方面同步推进,学生的节律感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文炼.汉语语句的节律问题[J].中国语文,1994,(1).

[2]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5]刘汉青.重温叶圣陶关于读的论述[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21).

Abstract: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sense of rhythm about students major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we should make use of the knowledge of rhythm in linguistics textbooks, emphasize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concept about Chinese language rhythm,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of rhythm knowledge, carry out the curriculum activities of Chinese rhythm training, by which synchronize education of language rhythm in the aspects of concept understanding, rational cognition and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sense of rhythm.

Key words:Chinese language rhythm;language sense of rhythm;linguistics courses;language sense 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语感培养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刍议小学语文语感培养
始于精心行于精致成于精彩
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育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自觉开口,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注重学生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