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碧刚 刘自川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笔者认为,书法教育是实现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的书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艺术的兴盛与繁荣,教育是根本。时下我国的书法教育体系有两条线,即社会书法教育和学校书法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社会书法教育在中国书法热的浪潮下迅速崛起,至21世纪初,便迎来了建立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社会书法教育体系的时机。目前中国文联和中央美术学院都有书法定级考试,并且制定了各级书法教育大纲、教学大纲,编写了系列教材,社会上书法机构也颇具规模。尤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以其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鲜明的教学特色,专业的教学团队,系统的培训体系等,成为社会书法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对于社会书法教育来说,学校书法教育的发展尚不成熟,也颇为复杂,既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也面临着突出问题。从学校书法教育取得的成效来看,中小学书法教育方面:在写字教育上,国家早在1998年发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试用)》(《学科教育》1997年第9期),要求以写字课的形式在中小学校开展书法教育。2002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对书法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2011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指导意见》。2013年1月,教育部又颁发了《书法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文件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并明确了具体教学内容和管理实施细则,推动书法进课堂(张凤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简要解读》,《书法教育》2018年第1期)。2015年秋季新学期,11部义务教育书法教学用书《书法练习指导(实验)》(教育部2014年审定)首次走进课堂。经过七年时间的探索,目前,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广东等东部、东南部沿海省市取得重要进展。如江苏省组织书法名家建设校园书法文化,为中小学生讲授书法知识,创办书法特色校园;积极开展江苏省中小学书法教育论坛,并由江苏省教育报刊出版关于书法教育月刊,书法教育成果丰硕。
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招生考试,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刘江在阅卷
在高校书法教育方面。在近代的学科体系中,书法仅仅是作为中国画(美术)的一门辅助课程,未能取得相应的学科地位,没能走上学科化发展之路,以致书法学科在20世纪上半叶一直处于缺席状态。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书法发展取得诸多实践性成果。毛万宝在《百年筑就金字塔—20世纪以来书法学科建制回眸》(《大学书法》2019年第1期)一文中梳理,自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在国画系设立书法刻印科,开设了第一个书法专业,至1998年首都师范大学设立艺术学(书法艺术教育)博士后项目,书法高等教育形成了体系完整的格局,实现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备学科建制。千禧年之后,开设书法专业或书法课程的高等院校不断增加。以“一带一路”为引领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孔子学院,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特色书法文化,促进了学科建设的繁荣。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书法则上升为二级学科。随着书法艺术发展的繁荣,建立书法学的呼声日益高涨。近三年,开设书法专业的高等院校以每年十几所的数量增长。目前,我国开设书法专业的专科院校约12所,本科院校约有140所,硕士研究生高校约80所,博士研究生高校约16所,覆盖了综合型、师范类、艺术类、理工类等院校类别,颇具规模。
但正如沈浩所言:“从学科教育上说,自上世纪末以来的零星几所到如今具有一定规模,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速度虽然快,但是其质的提升还是相对滞后的。书法进入学科,进入高等教育,也就几十年时间。以中国美术学院1963年建立高等书法教育为例,到目前为止也就只有50多年的时间,所以相比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而言,它还是一个‘晚辈’,存在一些问题。”(詹泗《沈浩:构建书法的社会大教育体系》,《中国美术报》2016年9月12日)
陆维钊1964年给本科生入学考试所出试题手稿
目前,无论是中小学书法教育还是高校的书法教育,都面临的不少的问题和挑战,主要体现书法教育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缺乏与结构不合理、教材不系统等方面。
201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书法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对小学3至4年级、小学5至6年级、初中、高中四个阶段的中小学生,在硬笔和软笔的书写技能、审美能力和文化品质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要求。因此,无论是宏观指导还是具体实施,中小学的书法教育都有了一个较明确的培养目标,后期的主要工作是将《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在高校书法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则存在较多的问题。第一,书法专业的学科归属多样化。“现在全国高校本科生书法专业,归属于美术学的为多数,但也有归入在小学教育、中国画等相关专业。至于书法硕士、博士招生则有在艺术学、美术学学科之下的,也有在文献学、文学、历史学、美学等学科下的,多因各校情况差异而有不同。”书法学科归属的差异性,容易造成忽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虑。第二,不同类型高校对书法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大致分为三类,即综合性、艺术型和师范类。综合性院校主要培养社会实践需求的人才,艺术类院校主要是培养书法艺术人才,师范类院校主要是培养书法教师。据此,综合性院校旨在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研究型的书法工作者,艺术院校应着重于书法技能和书法审美上的培养,师范类的学生应具备书法专业素质和一定的教学实践能力。但是,这三类院校在专业培养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综合性院校的书法专业在培养上与社会市场脱节,艺术院校书法专业重艺轻文,而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则被要求参加各种比赛,疏忽了对教学实践的培养。第三,对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学历层次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在本科和硕士阶段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点画技巧,缺少对书法文化的重视,而博士阶段又出现几乎不练字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学历层次在培养上缺乏系统性。第四,中小学和高校之间也没有形成系统性的书法教育培养。在全日制学校教育中,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教学实践,中小学书法教育和高校书法教育被分割成两个独立的领域,二者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衔接关系,缺乏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在整个书法教育过程中就缺乏了一个有层次的完整的培养体系。
自教育部推行书法进课堂以来,中小学的师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主要体现在师资的缺乏上,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没有书法教师资格认定。当前,书法教师的资格认定划分在美术学科之下,但是书法专业的学生在升学考试过程中,主要学习书法理论和书法史,在教师招考过程中不占优势。二是对书法教师的师资水平要求苛刻。在众多招聘信息中,对书法教师的招聘条件要求省市级书法家协会会员,招聘条件不尽合理。三是没有专职的书法教师岗位,也无编制配置。实际上,高校培养出来的书法专业人才已经颇具规模,但由于中小学没有配备相应的书法教师岗位和编制名额,大量书法人才转行他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四是书法教师的内部培养机制不成熟。很多中小学缺乏对书法教师培训的管理,很少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没有将内部具有书法潜力的教师转变为合格的书法教师。因此,中小学书法教师招聘渠道的堵塞,以及内部培养的缺乏,使得当前书法师资力量非常薄弱。
高校的书法教师除了面临师资缺乏问题之外,还包含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方面,根据各个高校的招生数量,专职书法教师少则3至5人,多则8至10人。而事实上,2017年以来,开设书法专业的高校每年以十几所的速度增长,但有些高校只有一两名专业教师,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从目前教师构成上看,全国高校书法专业的师资主要由两方面人员组成:一类是综合院校或美术院校书法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另一类是由文学及汉语文字学、历史学及考古学、美学及哲学、美术学及设计学等专业转过来的专家教授。在高校专职书法教师的配置上,师资结构不合理,存在大部分是书法专业教师,或大部分是非书法专业的教师。专业教师容易强调专业性,忽视基础理论的讲解。而非书法专业的教师容易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专业知识反而讲得不通透,缺乏深度和力度。
教材是书法教育的重要内容。书法进课堂实施后,中小学面临着书法专业教材的选择问题。从社会提供的书法教材上看,存在缺乏严谨性、专业性太强、字帖风格太强等问题,而自主研发的校本教材又缺乏整体性,对各地区教育部门开展综合性指导工作,以及学生各阶段书法教育都产生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全国80余家出版社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工作,2014年教育部审核通过了11部义务教育书法教学用书《书法练习指导(实验)》,并于次年秋季新学期首次走进课堂,这就解决了多年以来缺乏专业教材的问题。高校本科、硕士、博士各梯次的培养,需要有教材作为培养的起点,并且教材内容的深浅和结构的合理与否,都会对本阶段及下一阶段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的教材问题存在教材不统一,甚至有些高校没有教材的现象。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和学科特色上的差异,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上大相径庭。再加上各类院校都将点画技巧放在教学的首位,形成重实践、轻理论的氛围,高校书法教材则无人问津。因此,要建立覆盖小学、中学、高校的完整的教材体系,高校书法教材的编写工作亟待解决。
构建书法教育体系,需要解决“破”和“立”的关系。所谓“破”就是将原先阻碍书法教育体系的制度障碍解构掉,在解构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因为,解构制度容易建构制度难。不要急于解构制度,一下子把制度都解构掉,而是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不要让制度体系出现“真空”地带。所谓“立”就是要建构起新的促进书法教育体系的制度体系。在“立”书法教育体系制度的过程中要精确制导、协同创新。
在书法教育的培养目标上,教育部颁布的《书法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已对中小学四个阶段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是解决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1.普通高校培养目标的确立,需要建立在中小学培养目标的基础之上,使得二者之间有衔接、有联系、有层次
2013年教育部颁发的《书法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不仅对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培养科学地划分了四个层次,而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确了具体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同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小学书法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说,中小学书法教育培养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是高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并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相反,割裂中小学书法教育,仅仅考虑高等教育因素,就容易造成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问题,或重复性学习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或跨越式的学习造成学习基础不扎实。因此,建立中小学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良好的衔接关系,是实现高校书法教育人才培养科学性的重要基础。
2.明确各类型院校和各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
杨庆在《地方院校书法学专业的应用性转型及相关学科建设构想》(《中国书法》2018年第12期)一文中,针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学科方向上,提出了书法考古方向、书法鉴定方向、书法设计方向、书法陶瓷装饰方向、书法市场营销方向、书法国际传播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向彬在《当代书法人才的类型与教育》(向彬《当代书法人才的类型与教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将书法人才分为“艺术型”“学者型”“文人型”“师范型”“应用型”和“综合型”等六种类型。也就是说,各个高校要根据自身优势、院校类型、研究方向等因素,尤其是社会市场的需求状况,明确学科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对本学科方向的本、硕、博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需要做到有差异、有层次、有系统。本科阶段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书法技法,对书法传统有尽可能的理解,硕士研究生阶段要加强学术规范训练,博士阶段要确立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只有对各层次的教育教学进行合理规划,在书法人才培养上才能有的放矢,教学工作井然有序。
3.规范书法专业学科归属
2011年,艺术学从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书法学则成为美术学下面的特色学科。但是,由于书法载体—汉字的特殊性,与美术学、教育学、文字学、美学、文献学、传播学、考古学等相关,书法被归入不同的学科门类之下。这种学科归属状况虽然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但同时也分散了书法学科建设的力量,不利于书法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由此,建议各高校将书法统一归入美术学科之下,而对于书法的不同研究方向,可以通过跨学院、跨专业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
启功先生观看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教学成果展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成立
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十六字方针”
要解决中小学和高校师资上的问题,应做到多管齐下,整合师资力量:
1.充分利用好校内外教学师资力量
中小学在没有专业书法教师之前,可以任用好语文教师、美术教师、其他科目教师,甚至是行政老师,只要他们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或者具有浓烈的书法兴趣,学校可以通过自身或社会举办的各种培训,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书法教师。例如2013年,《浙江日报》《美术报》联合陈振濂教授,针对农村、城镇基层中小学地区,共同发起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的公益培训项目,培养了一大批人才;2014年7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实施“翰墨薪传工程”,组织专家团开展各省市的中小学师资培训,极大地缓解了中小学师资匮乏问题。2015年6月始,教育部语用司先后委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中国书法研究院承办了多起全国中小学书法培训研修班。同时,一些高校也通过公益培训项目的方式,培养在职书法师资队伍,如北京师范大学自2012年以来举办了多期的全国书法骨干教师高研班。对于高校书法教师来说,可以任用校内具有一定书法功底的各科教师或与书法相关学科的教师。同时,还可以利用好校际教师资源和社会书法人才,充实书法教师队伍。
2.打通引进书法师资渠道
一名中小学书法教师从招聘到入职,首先需要持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再通过规定的笔试和面试。由于书法归属于美术之下,当前只能考取美术教师资格证,建议师范类高校设立中外美术史和绘画实践的相关课程,同时,加强学生说课或试讲的能力培养,为后期顺利入职做好充分准备。实际上,书法师资缺乏的核心问题是没有专门的书法教师编制,没有设置专职的书法教师岗位。高校每年培养出大量的书法人才,很多书法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任教工作的意愿强烈,但因为缺编,也没有设置相应的职称序列,书法专业的毕业生对此望而却步,转向他行,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3.建议师范类院校书法专业加强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书法教师,不仅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应具备担任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但这些素质和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培养。因此,师范类院校可以加强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在中小学设立教育实践基地,既可以使得书法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又可以为中小学输送合格的教学师资。
目前,中小学的书法教材已经比较完善。对于高校教材的编写来说,主要做好两点:
1.应建立在中小学教材的基础之上
从中小学书法教材上看,审核通过的11部教材是教育部组织专家精选出来的,并在投入使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可以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够为高校书法教材的编写奠定良好的基础。从中小学和高校教育的衔接上看,二者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难易程度上,都需要做到有梯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材系统。
2.注重抓好基础教材的编写工作
20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出版过一套15册的高等书法教材。后来,教育部教育司也组织出版过各种教材。但是,各高校依据自身书法教育的特点,在使用中各执一套,最终没有统一教材。实质上,高校教材的统一问题反映的是对书法学基本属性的思考。书法学基本属性体现在学科基础的知识、技法和理论,不管书法存在多少种属性、多少个研究方向、多少个培养目标,它都应该具备公共的课程和基础的教材,而基础教材的内容则是书法学科的基础知识、技法和理论。
书法即“书中有法”,书是“写”,法是“度”,中国书法从古到今都十分注意“法”,先意而后法,意中有法,法中有意。书法是技法,更是文化,理解书法必须首先理解它的深刻文化内涵。(汪碧刚《书法史研究逻辑之我见》,《中国书法报》2019年7月30日)
在中国古代,从启蒙教育到入仕为官,从民间教育到官方儒学机构,文人士子掌握书写技能的教育主要是基于“实用书写”的需要。近代以来,随着毛笔运用在实用领域的逐渐式微,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不断增强,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符合时代发展的书法教育体系。就当下现状而言,我国的书法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相对于韩国和日本来说,还存在差距。而建立健全我国书法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对小学、中学和普通高校之间的书法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一个有联系、有梯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寇学臣说:“如果将书法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比作金字塔的塔中和塔尖的话,那么中小学书法教育就是最厚实的塔基,只有塔基、塔中、塔尖三者共同作用,才能形成书法教育的良性循环。”(寇学臣《高等书法教育体系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例》,《中国书法》2016年第16期)
有鉴于此,笔者着眼于统筹规划中小学和高校之间的书法教育,针对建立书法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培育目标不明确、师资缺乏、教材不系统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总之,中小学在培育目标、教材上日臻完善,需要进一步解决师资问题,高校则需要在中小学书法教育建设的基础上,明确培养目标,整合师资力量,完善教材系统,从而在中小学和高校之间,构建一个循序渐进的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