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煜
摘 要:学校教育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学校中的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学校教育更加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导致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过于单一,而忽略了学生各项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国家及教育部门逐渐将核心素养的发展任务与目标融入教育过程的各环节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其中小学班级文化即是基于核心素养展开建设与优化的重要方式,以此达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提高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班级文化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9.059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提出之后,教育部门已经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融入课程、教学方式、文化与教学活动等多方面进行开展,已经逐步形成稳定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适应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要品质与关键能力,是教育行业不断追求与探索的目标。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有效结合,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文章将以班级制度的制定与管理、重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时优化、开展主题活动以及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四个方面,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班级制度的制定及管理
传统的教育理念中,班级制度的制定与管理问题均由教师及学校单方面完成,学生缺乏参与感,进而导致学生对班级制度置若罔闻,缺乏重视意识。学生常常无法意识到班级制度的重要性,这种传统的班级制度管理机制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并无优势,甚至学生会出现无视或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当改善传统班级制度的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参与,以此培养学生民主意识,进而使其在参与过程中深刻理解与遵守班级制度。
1.学生参与制定制度,培养民主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教师常常忽略学生的感受与体会,这是非常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学生在此阶段已经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当加以重视,加强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感受民主意识。例如: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中,教师即可组织开展班会,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与学生共同商讨班级制度的制定。可以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制定班级发展目标。或者引导学生以《倡议书》的形式,对班级制度的制定提出建议。以此促进学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使学生在共同制定班级制度的过程中感受平等与民主,有助于学生优良习惯的养成,以及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因此,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制度的制定中,使学生具有参与感,这种方式是促进学生遵守制度的重要环节。
2.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创建和谐氛围
在以往的班级制度管理问题中,常常以教师或班干部作为主要管理者,大部分学生无法体会参与管理的感受,导致学生容易忽视班级制度。在此问题上,教师应当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促使每名学生均有机会参与进班级制度管理中,成为一名“小小监督员”,以此促进每名学生的参与度,使其充分感受平等、和谐与公平的氛围。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成立班级制度监督者,安排每组学生为期一周的班级制度管理时间。在小组监督班级制度遵守情况的时间内,应做到公平、公正与公开。每名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真切体会管理者的乐趣与遵守制度的重要性,进而在班级管理问题中提升自我管理意识。因此,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是创建和谐班风与提升学生参与感的有效方式。
3.及时更新优化制度,使其不断完善
班级制度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制度不断更新与优化,是完善班级管理与促进良好班风形成的重要环节。同时,在班级制度优化问题上,同样需要学生的参与和建议。例如:在班会中讨论针对班级制度的不足之处提出更好的发展目标及完善措施。或者根据班级存在具体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如某种行为或做法是否合理?是否具有更好的方法?以此类问题作为班会主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更新优化班级制度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班级制度,并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与价值观念,以此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二、重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时优化
班级文化的建设主要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方面进行开展。物质文化的建设是必要的环节,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更加倾向于物质文化的建设,进而导致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时进行改善及优化,是促进班级团结,加强学生集体荣誉感的重要因素。
1.物质文化的建设
首先,对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方式很多。常见的促进学生阅读学习的“读书角”建立,以及教室环境布置、桌椅摆放和环境卫生等方面,均是班级物质文化的基本建设。物质文化的建设使班级内的各种物品均体现班级个性与文化,给予学生高尚的文化享受与催人奋发向上的感觉,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并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其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中提升自我综合素养。
2.精神文化的建设
另外,在精神文化的建设问题上,教师应当加以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是长期且系统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创新方式引导学生从精神层面培养班级凝聚力以及集体荣誉感,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诚信概念等。例如:与学生制定共同的班级目标或组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班风以及良好的合作精神。
三、开展主题活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集体意识与团队凝聚力的重要环节。实践活动可以从多个方向进行展开。首先,可以组织学生以“安全教育”“地球日”“科技节”为主题开展活动。比如在“地球日”的活动中,以多媒体展示地球,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的美好以及现状,继而引发学生对“怎样保护环境”进行讨论与探究。也可以引导学生到校园中,观察校园内的草坪以及环境,促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美化环境与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象,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另外,也可借助班会为活动的载体,以集体游戏或者活动,促进学生感受团队以及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在集体活动中,以游戏形式为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升个人基本素养与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开展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加强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以更加完善、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以达到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1.创设贴近生活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在主题活动的设计问题上,应当以贴近实际生活为主,以此促进学生在真实感受与体会中培养人文情怀。例如与生活中节日结合设计活动是非常恰当的方式,更是不可错过的教育时机。比如春节、清明节、母亲节、端午节、教师节、重阳节等,教师应当依据节日的特点结合教育的基本目标,利用合理、科学的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提升个人道德品质与核心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在节日性的活动中避免形式或主题重复,以创新型的活动方式和内容,给予学生新鲜感,鼓励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意识。因此,实践活动的设计应当以贴近实际生活为主,使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能力。
2.组织多元化活动,培养学生凝聚力
多元化的活动方案,是促进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活动设计中,避免活动的单一化以及枯燥化。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質,而单一的活动形式与活动内容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甚至会导致学生对实践类活动失去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与探究,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和分析,利用创新且具有深刻意义和发展目标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凝聚力,以达到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目标。
将核心素养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有效结合,运用科学、合理、公平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是小学教师应当不断学习与提升的方向,以此保证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 蒋有民《核心素养视角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年第17期。
[2] 苟旭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策略》,《学周刊》202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