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志武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当代的青年人来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规范学生的行为,提升学生的民族信心,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为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积极融入传统文化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传统文化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逐步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树立学生民族自信心,打造高质量语文课堂。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9.050
在现阶段的高中生活中,学习压力使得学生逐步产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无法深化学生的语文思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教学内容没有较大的帮助。因此,教师需明确课堂的教学问题,积极带领学生了解不同地域风俗,欣赏不同内容的传统文化,逐步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特色。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留下丰厚的文化精神,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依靠,引领着当代青年人正确的价值理念。在高中语文课堂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传统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节日习俗等内容的理解,还可建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使学生在课堂内就能接触到不同的传统文化,进而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喜爱,锻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问题
1.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不注重传统文化内容
由于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点时期,决定着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步增加,再加上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仅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未在课堂内渗透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的文化理念不断下降,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2.教师占据主导的教学地位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多数教师引领学生进行学习,使得学生逐渐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且,教师在讲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给予学生时间进行思考探索,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逆反的学习心理,无法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渗透。
3.传统文化教育不彻底
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结合逐渐受到教师的关注,也有部分教师已经开始了传统文化在课堂内的渗透,但是由于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性,仅是将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全面的传统文化理解不够透彻,无法站在文化基础上深入剖析文章内容,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高中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挖掘教材內容,增强人文氛围
高中语文教材包含了较多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可引领学生反复阅读,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教师在教学前需深度挖掘文章内容,明确其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采取多种途径了解文化内容,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导入传统文化内容,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实现高效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从全方位、多层次感受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并讲解其中的传统文化,树立学生的礼仪意识。首先,教师可引领学生通过粗读了解文章中的大致内容,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划分段落,进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其次,教师通过精读引导学生感受古时候的行为礼仪准则,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如讲解“她只‘度锦辱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中林黛玉的座位,以此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并拓展课外知识内容“在古代尊卑比较重要,官位较高的居于上方,官位较低的居于下方,并以右为尊,《仪礼》中记载,在西墙面前而坐,面向东面,即所谓东向坐,是崇高的座位”,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林黛玉要坐在面向西面的位置,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2.借助古诗内容,实现传统文化教育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古诗词的内容也非常重要,古代作者往往借助景象或事件表达自己内心中的无限感慨之情,并且,古诗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为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古诗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明确作者的写作风格,继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教师可以课文内容为核心,拓展诗词,增强学生对不同诗词的理解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蜀道难》时,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理解李白的情感,并阅读比较将其他热爱祖国的诗词,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教师要介绍李白诗歌的特点:他的诗词多以抨击当时的黑暗统治为核心,热爱祖国山川景色,并对自由具有较高的向往之情,故而李白的诗词内容多以夸张、飘逸的手法展开。以此提升学生对李白写作风格的认知。其次,教师要引入令狐楚的《少年行》“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的诗句,或是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诗句,引领学生体会文人志士笔下壮丽的河山景色,感受传统文化鲜明的色彩基调,进而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树立学生的民族信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弘扬传统文化节日,带领学生体会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中也有重要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具有节日色彩的文章时,要具体讲解每个节日的习俗,并说明习俗的重要性,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此外,教师可开展多样性活动,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指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并阐述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继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离骚》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使学生借助屈原诗中的内容理解他的政治情怀,领略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学生是否知道端午节的习俗,并为学生讲解:为何屈原要投江?是因为屈原的国家灭亡了,屈原认为自己没有对国家贡献力量,继而哀伤投江,后来人们为避免江里的鱼儿将屈原的身体吃掉,就开始包粽子投入江中,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习俗。以此丰富学生对端午节的全面理解。其次,教师要开展演讲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节日进行演讲,并从来源、时间、发展历程等各个方面进行描述,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意识,提升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实现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实现新型的传统文化教学课堂。
4.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育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则可以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事物感兴趣,有强烈的探索欲,才能吸引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兴趣,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模式、情景扮演等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鸿门宴》时,为了增进学生的趣味性,可在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影视作品,以此增进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该典故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从而更好地了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课堂不仅肩负着教导学生文化知识的责任,还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引领学生欣赏古诗词文化,加快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能力,弘扬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以此不断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发挥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尤国军《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中国校外教育》2017年第1期。
[2] 谢明仲《试论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神州》2019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