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维度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微课模式研究

2020-06-01 10:16姚海芳
理论与创新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多模态大学英语

姚海芳

【摘  要】本文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研究,试解决当下文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多模态维度这一理论为指导,探讨微课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应用,认为该模式能有效地应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学内容不足、教学手段单一和教学效果难以评价等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多模态;微课

引言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这是国内学界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共识。对于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西方语言教育界已经做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最终呈现“兼并”、“融合”、“综合”、“互动”四种理论模式(陈申,2000),其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Kramsch教授提出的多元文化互动模式被国内外语教学界广泛接受。同时,对于如何进行文化教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我们需要寻求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来支持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发展,同时也要顺应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要求,即,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2007)。因此,如何寻找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来进行适合本国实际的文化教学,成为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探讨和研究的热点。

1.多模态维度:文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我们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发现近年来新兴的多模态维度,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背景。多模态话语分析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社会符号学、Kress&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等理论,涉及话语交际的渠道、符号、媒介和模态几个因素。Halliday认为语言作为一个符号可以构建和表述文化的某一个方面,而广义上的文化正是由许多符号系统构成的意义潜式,如建筑、美术、舞蹈、音乐、文化、民俗、礼仪等都可以看成文化的表现符号。在多模态分析方面最早研究者之一R. Barthes在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 Rhetoric of the image)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Kress, G. & van Leeuwen, T. (1996; 2001; 2003)研究了模态与媒体的关系,专门探讨了多模态现象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Royce, T. (2002)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以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问题。

那么如何將多模态维度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相结合呢?这仍然需要从问题找突破口。首先,多模态维度明确肯定文字以外的教学素材可以更多地引入课堂,这帮助我们丰富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图片、短视频、绘画、音乐等,只要有助于展现文化知识点,在教师把关其质量的前提下,都可以引入课堂,这在很大程度上弥教材在文化内容上的缺失与不足。第二,多模态维度对于交际媒介(纸质、电子教材等形式以及黑板、电脑、幻灯、音响等设备)和模态(感官通过媒介和外界环境发生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去思考文化教学的手段,即:可以用更直观、便捷的媒介如网络平台和多媒体终端,更直接地传递更多更丰富的文化符号。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早已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电子设备和教学软件,学生可以作为教学的主体,还可以作为文化教学内容的提供者,在这一过程中,被动学习将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将取代旁观观望。在灵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驱动下,学生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自主搜集文化学习素材,呈现文化学习的内容,呈现的情境可以从课堂拓展到课下,表达与呈现的过程本身就能体现文化内容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真正实现帮助学生提高文化感知能力,这恰好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考查学生文化知识吸收程度的难题。

2.微课模式:文化教学的实践

近几年在国内教育界,微课(Micro-lecture)模式掀起了热潮,在研读多模态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微课很好地契合了多模态维度所涵盖的理念,在文化教学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种时长一般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视频小课程,最早源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教授LeRoyA.McGrew, 他提出了60秒课程的概念,随后英国纳皮尔大学教师T.P.Kee也提出了类似的一分钟演讲。其主旨是以例子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内向学生阐释知识点。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对微课概念加以明确阐释,具体提出微课设计的五个步骤:罗列课堂教学的核心概念;写出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用麦克风或者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最后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网络上以可汗学院与TEDEd为代表的系列微课的广泛流传也激发了国内学界对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以焦建利和胡铁生为代表的学者做出了前瞻性的研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教学传统,胡铁生提出,契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理论,微课可定位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与拓展资源,可整合于正式的现实课堂学习,也可整合于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可在计算机或者手持移动终端运行(胡铁生,2012)。李秉德教授依据语言传递信息、直接感知、实际训练、欣赏活引导探究这五大目的,将微课可细分为讲授、问答、启发、讨论、演示、练习、实验、表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等十一大类型。

在我们的初步实践中,微课模式在以下方面加以应用。首先,微课能有效地完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界学者刘爱珍(2001)提出了微观和宏观文化因素理论,涵盖习语,日常行为,非语言行为,价值观,细微模式等八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我们借鉴这一模式,对本校使用的《新编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进行细致分析,挖掘每个单元的文化知识点,然后与上述八个方面相匹配,如有缺失的方面,则通过教学团队成员的努力一一搜寻,最终文化教学内容材料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图片、视频、音频,也可以是教师个人制作拍摄的微课视频。教材文化知识主要以课文的文字形式体现,而缺失的文化知识点则是以多模态的教学内容呈现,两者有机结合,构成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多模态资源包”。

3.结语:意义与挑战

对于多模态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我们认为其重点在于研究具体的教学实践手段,即微课模式的应用。结合大学英语自主化、网络化的发展方向,(1)丰富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拓宽了多模态话语研究的适用范畴,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2)试图克服传统以语言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关注运用多模态视阈下的各种符号资源来实现更有效的文化教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3)促进微课模式的新发展,使其适应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网络化、自主化、个性化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申(2000). Kramsch 的后结构主义语言文化观[J].语言教学与研究1, 74-8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 (2013). 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 [J].开放教育研究19(1),65-73

本文是浙江省教科规划(高校)研究课题: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微课模式研究(2014SCG047)结题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多模态大学英语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