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鑫
前一阵任正非、马云都说要让最优秀的人才去做教师,网络跟帖也很多。其实,“让最优秀的才去做教师”这事一直有人在倡导,但是一直没有蔚然成风。赵宪宇老师《让优秀的人才去做教师》(《校长》杂志 2020.1)一文,虽然短小,却十分的精粹旨在“优秀”二字上引导人们思考,别开生面,给人诸多启迪,今天我也凑个热闹,赘言几句。首先,“让最优秀的人才去做教师”,说明了一个尴尬的现状,即“最优秀的人才没有去做教师”。注意,这个说法不是说我们的“教师队伍”里面“没有”“优秀的人才”,而基于两个基本事实:我们现在的高考选拔中,“最优秀的人才”一溜烟去了“北大”“清华”“985”“211”……师范学校招生的绝对不是“最优秀的”。大学读完了,那些“北大”“清华”“985”“211”出来的“优秀的人才”“大军”也没有几个来到“教师队伍”。其次,“让最优秀的人才去做教师”,说明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铁律”,即教育是传承,传承中有创新,当然也有遗失,所以《易经》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一无所得”。一个民族,花了 12年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最优秀的高中生去了北大、清华、985、211;在最优秀的学校里,这些人才受了四、五年的高等教育以后一溜烟跑到了国外……“让优秀的人才去做教师”,就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梦想,只有这个梦想实现了,才能够给我们的后来学生提供一个“取法乎上”的可能性。回顾人类文明史,我们看到:苏格拉底,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他做了教师,培育出了柏拉图;柏拉图也去做了教师,培育出了伟大的亚里斯多德。是最优秀的人才去做了教师,才点亮了整个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也影响着整个人类文明和人类文化的熠熠星空。
最后,“让优秀的人才去做教师”,是倡导,但决不可看做是一句喊喊的口号。要使之成为现实,我们全社会都要思考,要想清楚:“最优秀的人才”何以不去做“教师”?如果我们在搬开了那些阻碍“优秀的人才去做教师”的因素以后,还是没有能够“让优秀人才去做教师”,那么我们就该好好思考如何激勵“最优秀人才去”“趋之若鹜”般做教师。退一万步来讲,即使我们的“教师”这个职业,虽不能让“最优秀的人才”趋之若鹜,总该让“最优秀的人才”“心向往之”。如果“最优秀的人才”都去了他国,那就真的成了“解放了全人类后才能解放自己”的“无产者”。
我想起了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渴望,想起了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诚意和愿景。来吧,“最优秀的人才”,教师队伍需要你,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你!
face="宋体" >宣传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宣传是为了教育教学需要,反之不行。但现实中反过来的现象又客观存在。一些学校,开展的活动还没结束,效果也没显现,报道却早已写好了,微信制作也只差照片,照片一到,手指一点,新闻就出去了。表面上看是效率高,实际上是心太急。为了宣传而策划活动的思维,不能有。如果有了,宣传报道中的摆拍现象、补拍现象、美图修饰现象就会“乱花迷了人眼”,老师们、百姓们背后就会说:“这些人整天在忙些什么呀!”
还有一点不能不说,学校宣传追求的是“正统”,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忘了“我是谁”。学校有别于其他组织,宣传不宜故弄玄虚,要尽量少用坊间语言、网络时髦语言,不能油腔滑调,不能迎合低级趣味。当然,“正统”并不意味着刻板。学校宣传不能出现语病,不能出现错别字,因为学校在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上要起表率作用。但是现在学校的宣传报道,没有语病,表达规范,反倒成了奢望。不信,打开手机,随便看看一些学校的宣传内容,你琢磨琢磨。
上述问题,都是没有审美自觉的表现。校长,请认认真真地审视一下自己学校的宣传报道,因为,这关乎学校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