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旭初
三月底,邻居家读初一的孩子来我家,要我看看她的作文,做些指导。她妈妈告诉我:小学的语文老师从每次作文中选一篇写得好的,要全班学生背下来,然后按这篇文章的“套路”去写。我说:“怎么能这样呢?那全班的作文不都一个样了吗?”她说:“是啊,但老师就这么规定,没有办法。”
这使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当时,我敬重的一位同事庞声闻老师,托人送来一篇他孙子(五年级)写的作文让我看。他对他孙子的语文老师的评分提出异议,希望我主持公道。当时的题目是:以“为希望工程捐款”为主题,写一篇记叙文。他孙子作文的内容是:我在校听了动员回到家中,对着小泥猪(储蓄罐)说:“小泥猪,我要给不能上学的小朋友捐钱,没办法,只好把你砸了。”但真要砸,又觉不忍心,因为小泥猪已陪我两年了。小泥猪好像很理解我的心情,露出了笑脸:“你砸吧,我为你的行为感到光荣。”第二天,我高高兴兴地把从罐中取出的钱交到了老师手上。
这是一篇饱含积极意义的、很有儿童情趣的作文。可语文老师却说写得不好,要重写,并规定开头要写听了动员后的想法,文中要谈及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意义。这就是“套路”,让孩子从小“务虚”,说大话,讲套话。
由此我想到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他记得最清楚的全是官府的各种禁令,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不仅自己成了个可笑可悲的人,也束缚了周围人的思想。别里科夫毕竟是漫画式的小说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完全跟他一样的人是没有的,但“别出什么乱子”的思想却依然大有市场。人,绝不能做别里科夫那样的“套中人”;作文,也绝不能写循规蹈矩的“套路”文。一味强调“套路”,时间一长,学生必然厌恶写作,不想写作。
对规定按“套路”写作的老师,也要作具体分析。我首先看到,讨厌“套路”、尊重学生天性、提倡个性写作的老师越来越多,这是观念的更新、社会的进步。但以下情况依然存在:一种是,“上面”要求这样做,只能服从;一種是自己专业水平不够,不会写文章,只能按“套路”来指导。
做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坚持育人宗旨,根据年龄特征,遵循写作规律,对学生作实事求是的指导。对刚学写作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不妨放开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没关系,至少学生不怕写,愿意写。此时,可针对出现的毛病,作些具体指导,使文章不失真、有个性。总之,要让学生走出“套路,迈上大路,做真实的自己,写真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