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把 “方方日记”现象作为课程资源

2020-06-01 08:02糜荣华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方方理性观点

糜荣华

一场新冠疫情,“方方日记”成为网络热点,特别是以《武汉日记》为书名的外文版在亚马逊上架预售的消息,更成为微信群、朋友圈最热的话题。“方方日记”现象,这是疫情下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妨把 “方方日记”现象作为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的课程资源,深度挖掘“方方日记”现象中蕴含的教育元素,自然地把抗疫题材融入教育,指向“理性判断”“开放包容”“负责表达”等核心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理性地判断不同的观点。对于“方方日记”及其相关代表性的评论,应引导学生理性地判断其不同的价值取向。于教师而言,可组织学生就各种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指导学生理性地交流对话,完成对相关事实和观点的价值判断和建构;对学生而言,就要通过交流把相关事实和观点内化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弄清不同观点所代表的真正意义,进而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或者转变自己的观点。在引导中,要让学生理性地认识:作为日记,写疫情期间武汉民间疾苦,写应对疫情的种种不完善,这无疑是作家的一种社会责任;把武汉疫情期间若干悲剧和应对不力无限放大为“抗疫主流”,这是一种不宜提倡的思维方式;无视疫情控制持续向好和武汉解封,在这时间节点与境外出版商签约出版《武汉日记》,这会对仍在坚强抗疫的中国人民带来一份新的刺痛。

引导学生开放地包容多元的思想。当下,消息传播快捷多元,教育面临着如何既实现主流思想的传输又不阻碍学生包容选择的问题。正如烈士李文亮医生所说:“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只有一种声音。”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关于“方方日记”各种有代表性的评论,让学生从中甄别和选择。不妨让学生读读《环球时报》胡锡进的评论:“中国社会需要包容‘方方日记的存在,这是社会多元所应有底线涵义。同时我要说,公众有充分的道义权利表达他们对‘方方日记的强烈不满,这同样是多元的重要维度。”这样的教育,就是要在加强主流思想传播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开放地包容多元思想,培養学生包容异质事物、不同观念、对立思想、多元文化的胸怀、气度和能力。

引导学生负责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今天的我们已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人人有话筒,人人有相机,人人是编辑,人人对人人进行交流。如果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一种专业机构,有职业编辑保障消息的真实、客观、公正,那么每一个“自媒体”用户,就应该是自我表达的“全面把关人”,一个人一旦拥有了使用自媒体的权力,与之伴随的就是责任。要在对“方方日记”现象的对话中,让学生明白:既然方方已经成为武汉封城中的一个符号,她就应该为这个符号尽量多地承担一份建设性的责任。“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朋友给我发来视频”“一个朋友给我发来照片”不是一种负责任的表达。负责任的表达应该立足实据,理性表达,而非随意爆料和表达非理性情绪,更不能为博取眼球、吸引粉丝而罔顾事实,夸大或编造信息,刻意制造社会矛盾。

猜你喜欢
方方理性观点
80年代款的媳妇
圆圆和方方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欲望膨胀
圆圆和方方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