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翻转课堂提问更要把握好“度”

2020-05-30 10:48周乘波
学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深刻性提问针对性

摘要:语文翻转课堂相比一般课题提问更要把握好“度”,但一些教师的提问往往过于笼统、过于超前和过于散杂。要真正把握好语文翻转课堂提问的“度”,教师设计问题就要做到针对性、梯度性和深刻性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翻转课堂;提问;针对性;阶梯性;深刻性

*此文为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课题《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研究》成果,立项号为:AH2018013。

教师作为翻转课堂的主导者,不仅要娴熟翻转技巧,还要对学生循循善诱,这是翻转课堂取得实效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不可缺少的就是提问,所谓问答式、对话式、探究式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某个主问题或是系统问题而展开的。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容小觑,提出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深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要把握好“度”,适度的问题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让学生在翻转课堂中取得多方面的学习成效。

一些教师尚没有熟练掌握翻转课堂提问的技术,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不够恰当,这突出地变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过于笼统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往往具有针对性,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不可过于笼统。特别是在翻转课堂中,泛泛而问就会失去启发性,学生看了视频之后如“狗咬刺猬,无处下口”,一脸茫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题解环节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同学们,这个标题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学生课前虽然看了视频,可是课堂上再次提问时,学生仍然沉默无言。实际上,因为现在淡化语法教学,不涉及短语分层,提问角度失当导致了问题的笼统。其实如果把这个问题在翻转课堂预习的视频中做如下分解:“这个标题有几个词语组成?”“每个词语向我们透露了诗中的哪些信息?”“题眼词语何在?”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能够打开思路,不会感到陌生和为难。很明显,翻转课堂教师留下的问题也应该选择好恰当的角度,不可过于笼统。

第二,过于超前

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有其规律的,比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一开始就提出有难度的、深刻的问题,学生当然无从下手。比如在翻转课堂教学研讨课上,一位教师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题解之后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作者对风雪的描写有什么特点?2.文中风雪描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多角度地描写风雪?就这三个问题本身来说,在学生没有正式走进课文内容时提出,自然显得突兀。翻转课堂的问题提出也是需要“缓冲”的,不可一下子把过于深刻的问题超前抛出来,学生的思维是最怕跳跃的。如果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风雪”的语句,再引导他们读读作者笔下风雪的特点,最后再留下问题讨论:对“风雪”进行大肆渲染是不是多余,能否删去?如果不删与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又有什么联系?这样学生在思考时就有了方向感,也就消除了超前之突兀。

第三,过于散杂

上面两点都是教师在翻转时没有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考,理解文章内容,难以完成既定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但表现明确,学生兴味盎然、踊跃回答的问题并非都是好问题。例如在《母亲》翻转课堂教学中,一位老师给一群初二的学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们是哪个民族的?”“家里有几口人?”“说说你最喜欢谁?”“能不能讲讲家庭趣事?”这些问题都过于简单散杂,失去准度,学生易知易答,积极性很高,但丝毫不能解决课内问题,更达不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甚至连最起码的一些教学任务都不能完成。这个课例的失败,就在于翻转课堂教学提问太散杂了。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翻转课堂教学中问题失度的情形。那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提问怎样才能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呢?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提问更要把握好“度”,为此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问题要有针对性,这是实用之“度”

人对事物的认识都带有其固有的目的性,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所安排的学习活动、所提出的问题都要趋向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在设计问题时就要有针对性,必须具体、明确、到位。

仍以《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研讨文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①诗眼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形成入口和基点;②诗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反问,写法认定,妙处欣赏;③诗眼是警句,警句具有哪些特点?总结规律,指导学法;④以前的教材句末用的是感叹号,现在却是问号,这是为什么?构成比较,分析异同,规范知识;⑤“摧眉折腰”的同义成语和反义成语各有哪些?旁征博引,温故知新;⑥与警句含义相一致的名言有哪些?如“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毛泽东语),扩展阅读视野;⑦体现警句含义的典型事例有哪些?如文天祥、苏武、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物画廊,琳琅满目;⑧诗人李白为什么会发出同当朝权贵如此势不两立的感慨?显示背景内容,深层探源,明确因果关联。这八个方面的针对性都非常强,设问到位,既利于增强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又利于进行知识迁移,学生积极思考,每个问题都落到实处,翻转价值非常显著。

第二,问题要有阶梯性,这是层级之“度”

事物都是有其规律的,人类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规律,提出问题也应按照事物本身规律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来运作,层层设疑,逐步紧逼,引导学生不断攀升。特别是过于深刻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分解,逐层突破,这就要求翻转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梯度性。

一次公开课翻转课堂教学中,老师教学的课文是《陈情表》,由于年代久远,对文中所体现的“情”学生较难理解,这位教师在课前的视频讲解中,设置了以下六个问题:①为什么“陈”?“陈”什么“情”?②文中什么地方写“孝情”?③文中什么地方写“忠情”?④两难境地,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⑤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呢?⑥你是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的?很明显,这些问题一个比一个有难度,一环紧扣一环,问题的梯度性很强,既促进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又能让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有所提升,甚至对于中国传统美德都有了深刻认识。可见,有了课前预习,翻转课堂教学不温不火,逐步引导,教师有所问,学生有所答,师生共振共赢,推进水到渠成。

第三,问题要有深刻性,这是程度之“度”

在前面的例子里,在《母亲》一课翻转课堂教学中,看似热闹的课堂,并没有受到同行、专家们的认可,究其原因,是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了,只停留在文章表面,显得极为肤浅。因此可知,课堂教学不能仅仅留在表面,必须要深化。问题的指引方向明确,渐入深度,方能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

在高中选修教材中,人物传记篇幅都比较长,一般较难把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局限于理清人物生平主要事迹,对其精神面貌的探究和文章主旨的挖掘往往一带而过,不作深刻讲解。这类课文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为适宜。笔者有幸听过一节比较成功的《贝多芬传》,这位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就突破了这一难点。问题如下:①贝多芬遇到了哪些苦难?②找出文中肖像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③划出文中语言描写的语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④如何看待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特别是失聪后的音乐创作。⑤听音乐——《第九交响乐》,思考贝多芬竭力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⑥如何看待作者对贝多芬一生的评价?⑦指导学生怎样写好评传?这七个问题很好地挖掘了教材的深度,由引导学生阅读到感悟,再到写作,既抓住人物生平主要事跡,又能对人物精神面貌进行很好把握,还能延伸到课堂之外。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篇人物传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把问题留在课前预习,应该是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能很好的促进学生动脑思考能力的形成,教学效果应该是理想的。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提问有所不同,切忌过于笼统、过于超前、过于散杂,而是要针对文本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提问有“度”。教师在语文翻转课堂提问中要把握好“度”,就必须在设计问题时注重针对性、阶梯性、深刻性三个方面的统一。

(作者:周乘波,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第三中学教师)

[责编夏家顺]

猜你喜欢
深刻性提问针对性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利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让经典不再遥远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