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语》的主题阅读,就是确立主题,聚散为整,把散见于《论语》全书某一论题的论述集中起来,作专题性阅读。主题阅读是由《论语》语录体的文本特点决定的。主题阅读有多种思路,它是文本精读的深化,也是专题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论语》;主题阅读;事实真理
文本精读是主题阅读的基础,主题阅读则是文本精读的深化。所谓主题阅读,就是确立主题,聚散为整,把散见于《论语》全书某一论题的论述集中起来,作专题性阅读;通过系统性的主题阅读,在《论语》“整本书阅读”的同时,可以对孔子思想体系获得“整体性认识”。
从《论语》阅读史看,主题阅读也是《论语》阅读的传统方法。清代学者阮元的《论语论仁论》就是一篇“主题阅读”的典范之作,全文超过万言。“仁”是《论语》的核心。此文专取《论语》论“仁”之语,依类排列,并逐条加以阐释,对孔子“仁学”思想做了通贯研究。
那么,读《论语》为什么要采用主题阅读法?《论语》主题阅读的思路有几种?主题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一、“事实真理”与主题阅读
方法是对象性质的自然延伸。采用主题阅读的方法,是由《论语》语录体的文本特点和中国哲学“事实真理”的性质决定的。《论语》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广泛涉及人生、社会、历史、文化、教育、政治等各方面问题。但从文本结构看,一部《论语》,却是一部不成体系的语录,“一部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1]。全书20篇,500章,篇目次序散乱,编排缺乏层次,篇章之間没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不是一个纲举目张的有机体系。西方人看不懂《论语》,中国人读《论语》也有茫然之感。即使程颐也有“《论语》一书未易读”之叹。面对这样一部“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中学生难免不知所措,望而却步。学生即使读完了《论语》的“整本书”,也很难形成《论语》的“整体感”。
如何读《论语》?如何读《孟子》?如何读中国哲学著作?对于中国语录体哲学著作与西方思辨体哲学著作的文本差异及阅读方法,思想史家徐复观有独到的认识与做法。
首先,他对中西哲学家的著作结构作了比较:“西方的思想家是以思辨为主,思辨的本身必形成一逻辑的结构。中国思想家系出自内外生活的体验,因而具体性多于抽象性。但生活体验经过了反省与提炼而将其说出时,也常会澄汰其冲突矛盾的成分,而显出一种合于逻辑的结构。这也可以说是‘事实真理与‘理论真理的一致点、结合点。但这种结构,在中国的思想家中都是以潜伏的状态而存在。”[2]换言之,西方哲学是以思辨为主的“理论真理”,其思想结构与著作结构是内外一致的逻辑结构;而中国哲学是以体验为主的“事实真理”,其思想结构与著作结构往往是不一致的,潜在的思想体系隐藏于无序的语录或短章之中。如何把中国思想家潜在的思想结构如实地显现出来,便是现代思想史研究者的任务,也是较之研究西方思想史更为困难的任务。
其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为了如实显现中国思想家潜在的思想结构,徐复观实际上采用了“主题阅读”的方法。他在总结《象山学述》一文的研读思路时写道:“先是按着象山的各种观念、问题,而将其从全集的各种材料中抽了出来,这便是把材料的原有单元(如书札、杂文、语录等)加以拆散,再以各观念、各问题为中心点重新加以结合,以找出对他所提出的每一观念、每一问题的比较完全的了解,更进一步把各观念、各问题加以排列,求出它们相互间的关联及其所处的层次与方位,因而发现他是由哪一基点或中心点(宗旨)所展开的思想结构(或称为体系)。”[3]这种按照各种观念、问题,把全集中的相关材料,先“拆散”再“组合”的阅读方法,不就是“主题阅读”法吗?中国古代思想家,从孔孟、程朱到陆王,他们的思想大都是以体验为主的“事实真理”,潜在的思想体系隐藏于无序的语录或短章之中。因此,主题阅读是读通他们的著作,全面系统地把握他们的思想,不可或缺的阅读方法。
二、主题阅读的三种思路
20世纪以来,主题阅读法被反复运用于《论语》的研读中。1925年梁启超的“《论语》解题及其读法”,1944年蒋伯潜的《论语概论》,2012年钱宁的《新论语》,代表了《论语》主题阅读的三个阶段,也是《论语》主题阅读的三种思路。
梁启超是最早进行《论语》主题阅读的现代学者之一。1925年,他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草拟了《论语》主题阅读一个纲要。梁启超认为:《论语》“字字精金美玉。实人类千古不灭之宝典”,也是“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然而,“其书编次体列,并无规定,篇章先后,似无甚意义,内容分类,亦难得正确标准”。据此,为有助阅读理解,他把《论语》全书按主题分为八类:
一、关于个人人格修养之教训;
二、关于社会伦理之教训;
三、政治谈;
四、哲理谈;
五、对于门弟子及时人因人施教(注重个性的)的问答;
六、对于门弟子及古人时人之批评;
七、自述语;
八、孔子日常行事及门人诵美孔子之语。(映入门弟子眼中之孔子人格。)
根据分类大纲,梁启超对《论语》全书内容作了简要评析:“所列第一二项,约占全书三分之二,其余六项约合占三之一。第一项人格修养之教训,殆全部有历久不磨的价值。第四项之哲理谈,虽著语不多(因孔子之教,专贵实践,罕言性与天道),而皆渊渊入微。第二项之社会伦理,第三项之政治谈,其中一部分对当时阶级组织之社会立言,或不尽适于今日之用,然其根本精神,固自有俟诸百世而不惑者。第五项因人施教之言,则在学者各自审其个性之所近所偏而借以自鉴。第六项对人的批评,读之可以见孔子理想人格之一斑。第七项孔子自述语及第八项别人对孔子之观察批评,读之可以从各方面看出孔子之全人格,《论语》全书之价值大略如此。”[4]
梁启超学贯四部,精研经籍,对《论语》更有精深体会,故分类颇为系统,评论也极中肯。然而,只有分类大纲,没有具体内容,仅具草创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视为梁启超为撰写“孔子传或孔子学案”草拟的主题大纲。梁启超的主题阅读思路,也可称之为以孔子为中心、逐层展开的“传记”或“学案”式思路。
比之梁启超的“主题大纲”,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中的主题阅读则更为精细而具体。《十三经概论》是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大学教材,作者秉持“经为古代文学哲理政俗所汇萃,固有文化之精华”的立场,向当时青年学生介绍“群经知识”。其中《论语概论》有八章专论《论语》的主题阅读,每章分为几个层次,有纲目,有内容,对初学者很有帮助。
首先,它把《論语》内容分为六大主题,即“论语论道德”“论语论修养”“论语论教学”“论语论政治”“论语记孔子”和“孔门子弟”。
其次,每一主题根据问题的逻辑层次又分出若干细目。如“论语论修养”分出四个细目,即“人格标准”“修养方法”“修养进程”“处世之道”,然后在每一细目下摘录《论语》的相关论述。
再次,某些主题因内容丰富,又在细目下分出若干层次。如“论语论教学”纲目分得最细,在七个细目下又分出层次,在每一层次下摘录《论语》的相关论述。如:一、教学精神:学不厌,教不倦。二、教学方法:1、启发;2、因材施教。三、教学项目:1、诗书礼乐;2、文行忠信。四、教学步骤:1、下学上达;2、不言之教。五、有教无类。六、师生感情。七、学重躬行:1、学思并行;2、温故知新;3、为学难易等等。
《论语概论》的主题阅读,以现代学科分类为基础,从《论语》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而对每一论题做有逻辑层次的逐层阅读。这种阅读思路可称之为“思想史”或“哲学史”的阅读思路。与之不同的是,“思想史”或“哲学史”的作者,主要是围绕核心主题,侧重于思想体系的建构和概念命题的阐释;《论语概论》的作者,则是围绕不同主题,分类摘录《论语》原文,以供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阅读。分类摘录《论语》原文,是主题阅读的特点,也是《论语概论》的特点。如《论语》论仁,摘录了28条,《论语》论君子,摘录了近70条。
《论语概论》的主题阅读,比之梁启超的“主题大纲”,更为有血有肉,更为名副其实;但毕竟是“概论性”的主题阅读,而非“整本书”的主题阅读。钱宁的《新论语》,则是一部对《论语》全书作整体性和系统性主题阅读的“新编《论语》”。作者试图遵循孔子的思想脉络,在不加一字,不减一字的前提下,“重编”一本“有逻辑、有深度,让全世界人”都能读懂和理解的“新经典”[5]。如何对《论语》进行“重编”?
首先,通过解构和梳理,确认孔子学说的核心和逻辑起点是“仁”。因此,应当以“仁”为核心来重新结构《论语》。当编者用“仁”重编《论语》后,发现一个令人惊奇事实,即在不增不删一字一句的情况下,《论语》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其次,在文本结构上,组成一个以“仁”为中心的多层次的主题结构。一是将《论语》分为内编、外编。内编是孔子之语,外编是弟子之语。“内编”五篇,为核心篇、路径篇、实践篇、例证篇、哲思篇。“外编”三篇,为评价篇、记忆篇、阐释篇。二是每一篇又根据内容分若干分主题。如“核心篇第一”分三个分主题,即“仁为核心”“仁之形态”“外化为礼”。三是每一分主题又根据内容列出若干小主题。如“仁为核心”,列出四个小主题,即(一)仁是什么;(二)仁不是什么;(三)如何做到仁;(四)仁者之仁。
再次,每一小主题之下,摘录“解构”后的《论语》相关章句。如“仁是什么”,从《颜渊》篇的“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开篇,共四章。“仁不是什么”,从《学而》篇的“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开篇,共三章。“如何做到仁”,从《述而》篇的“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开篇,共七章。“仁者之仁”,从《里仁》篇的“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开篇,共九章。
最后,每一篇的每一分主题之下,撰有简短引言,概括这一主题的基本内容。如内编第一篇“仁为核心”的引言:“仁者,二人也,即人与他人的关系。一部《论语》,以‘仁为核心而展开论述。‘仁的定义及内涵,以及如何做到‘仁的具体要求。”每一章之下,各有“注释”“译文”和“评点”;“评点”对《论语》原文作简要的阐释和点评。
经过这样的解构和重编,《新论语》成为一部以“仁”为核心主题,由内、外两编共八篇,由31个分主题和70个左右小主题构成的主题阅读文本。《新论语》的阅读思路,是一种赋予《论语》以现代学理体系,纲举目张,逻辑有序的阅读思路。《新论语》的“重编”不同于《论语概论》,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论语》的重编,是对《论语》全书而非局部的解构和重编;二是《新论语》的重编不加一字,不减一字,编而不作,使《论语》呈现出全新面貌;三是《新论语》的重编,以“仁”为核心逐层展开,孔子的深邃思想获得了纲目清晰的现代理论形态。
一部《新论语》,成为一部最具有现代学理品格、最为系统完整的《论语》主题阅读文本。如果进行《论语》的主题阅读,《新论语》不失为一部实用而富于启示的参考书。
三、从主题阅读到专题研究
《论语》的主题阅读应当注意什么?主题阅读的意义何在?对此,至少有三点需要说明。
首先,“主题阅读”不同于“主题索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题阅读”摘录的原文具有内在的逻辑层次;二是摘录原文的前后都作必要的阐释和说明。以蒋伯潜《论语概论》为例,在《论语》论君子主题下,分层次摘录了近70条原文,并对孔子的“君子标准”作了这样的概括:“由上所录各条观之,则‘君子之标准当如下:(1)仪容庄重。(2)慎言敏行。(3)好学。(4)崇德”;进而又强调:“读者如能就《论语》说‘君子各条,加以研究,综合比较,可以得修养上标准人格之概念焉。”[6]
其次,《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论语》主题阅读的角度多种多样。《论语》500章,章章是警句,可以提炼出无数主题。上述三种思路,从“学案”“概论”到“新论语”,已经提炼出了大量主题,为《论语》主题阅读提供了有益借鉴;同时,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语境不同,阅读主题也自然不同。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确立合适的主题,进行切合学生实际,有益学生身心,启发学生心智的主题阅读。在中学生的《论语》阅读中,提炼出“切合学生实际,有益学生身心,启发学生心智”的主题,最为重要。如果远离当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就可能无的放矢,事倍功半。一部经过文本精读,有标题、有目录的《论语》,为主题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针对学生实际,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创造性转换也极为重要。
再次,主题阅读是文本精读的深化,也是专题研究的基础。在主题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撰写研读《论语》的专题小论文了。所谓论文,简单说就是观点加材料,即根据特定主题,先对材料作有逻辑层次的排列,然后围绕主题,对材料作有理有据、层层深入的论析。换言之,一篇论文就是系统提问的系统回答;主题即提问,材料即回答。主题阅读需要对全书先拆散、再组合,这就为专题论文写作提供了基础。阮元的《论语论仁论》一文,就是阮元在对《论语》论“仁”专题阅读基础上撰写的。再如,让学生在《论语》中搜集10条论“学”的材料,就可以从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步骤、学习方法等方面,写出一篇“孔子论学”的精彩论文。
精读一部书,是为了运用一部书;而运用一部书,从主题阅读入手,从专题研究开始。
参考文献:
[1][5]钱宁重编:《新论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2、7页。
[2][3]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第2页。
[4]梁启超著:《饮冰室书话》,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99至100页。
[6]蒋伯潜:《十三经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52页。
(作者:陈文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