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芳
摘 要: 主题阅读模式将课内外阅读充分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主题阅读模式,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存储能力。
关键词: 主题阅读 小学语文 阅读学习
主题阅读是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开展的课外阅读工作,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外阅读与课堂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程度,有效促进学生主动阅读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成效。
一、主题阅读概述
主题阅读就是通过明确的阅读主题,围绕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学内容等因素开展的阅读活动。主题阅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最初通过对文章关键词进行提取的静态形式开展,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为根据课堂具体内容开展的动态形式。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书本、同学及教师的沟通自主选择阅读的主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主题阅读,在进行主题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遵循开放性的基础原则,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提高小学语文主题阅读的具体方法
1.整合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主题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把教材作为基础的内容,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作为基础材料,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发展学生的文章阅读能力,通过特定主题的设定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如教师在教授《称象》一文的时候,可以把曹冲作为阅读的主题,通过对其相关资料的阅读,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2.结合教学单元主题,开展主题阅读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单元主题作为阅读主题,通过对相同类别的文章进行总结,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定的思路。如在进行《汤姆·索亚历险记》(小学生人教版六年级的第四单元)的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以单元主题为单位,开展课外名著的主题阅读活动。例如通过“名著世界”的主题阅读活动,组织学生通过校园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及同学之间的互相借阅等形式进行名著阅读。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对自己阅读的名著进行总结,表达自己阅读名著之后的感受,自己最喜欢哪本名著、哪个作者等,通过学生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3.创设情境,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实际教学过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效的情景,加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音频资料等方法,点明主题,提高学生的感染能力。例如在教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时,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比萨斜塔的具体状况、倾斜角度等实际状况,通过将其图片悬挂在教室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教师通过视频播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视频,让学生真切地了解这一物理现象。这种情景带入的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题阅读兴趣。
4.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提高学生对主题阅读内涵的理解能力。主题阅读主要是通过对文章进行阅读,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与内涵。教师在实际阅读课堂中,要通过朗读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阅读模式,通过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认知能力。如在进行《触摸春天》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朗读课文的同时,让学生闭着眼睛感受文章中要传达的思想与感受,通过朗读的抑扬顿挫让学生深切地感觉到盲童的内心情感。
5.根据生活情景,设置阅读主题。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教学资源与生活案例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师可以根据我国传统民俗、假日等生活元素开展主题阅读。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开展“端午”主题阅读,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追根溯源,了解其历史知识、关键人物、相关诗词及端午民俗等,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可以得出端午节的关键人物是屈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屈原著有《离骚》等经典诗词等相关知识。这样具有民族性质的主题阅读间接地起到文化传承的教育意义,为培养学生的精神面貌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可以通过特定的主体改善学生的精神面貌,提高学生的知识累积程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主题阅读模式可以通过优美的文字、浓重的民族精神、高质量的文学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语文手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琳.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想[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10):12.13.
[2]陈霞.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研穴[J].小学教学参考,2011(36):45.46.
[3]郑洁.让主题阅读引领儿童精神成长.语文教学通讯学术,2015(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