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作文特点及备考路径

2020-05-30 18:49黄媚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摘要:2015年,高考全国Ⅰ卷和Ⅱ卷作文以任务驱动的新形式命题。到2020年,近六年高考全国卷共17篇作文呈现出四个思维维度的特点即时代思维、文化思维、思辨思维和情境思维,凸显着學科核心素养。这些特点给2021年高考作文的备考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启示和路径的选择。

关键词:全国卷作文;核心素养;思维维度;备考路径

自2015年始,任务驱动型作文登上高考舞台,和新材料作文各自占据一壁江山,共同落实着国家立德树人的总要求,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依托学科核心素养,以近六年高考全国卷作文为研究对象,挖掘出其所体现的四个思维维度:时代思维、文化思维、思辨思维和情境思维,接着提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提升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效率的路径,以期对一线教师有所帮助。

一、近六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特点综述

(一)时代思维:紧扣时代主题,厚植家国情怀

高考全国卷作文往往是宏大主题、社会热点的表达,与国家、民族、青年成长、时代脉搏等主题有关。作文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理念,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时代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号召学生培植“青春有我,敢于担当”的“大我”精神。

2020年Ⅱ卷“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以2020年春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旨在培养青年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担当感和正视疫情的价值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Ⅰ卷就考察了“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回应“弘扬劳动精神,培养良好风气”的社会倡导。2019年Ⅱ卷“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与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节点契合,鼓励学生树立“强国有我,青春奋斗”的观念。2018年Ⅰ卷“和2035年有个约会”罗列了2008、2020等重要年份,它们都对应当时的大事件如汶川地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旨在展现大国风采,鼓励青年勇于担当历史使命。2018年Ⅲ卷“时代标语”体现的是不同时期国家发展阶段和理念的变化。2017年Ⅰ卷“中国关键词”中的“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词反映了社会热点,展现了民族自信。

(二)文化思维:传承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

文化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下“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的体现。王栋生《不跪着教书》中说:“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完成两个任务就很好: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一是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高考指引考生关注人与自然、自我、他人、社会等之间的温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自豪感。

2020年Ⅰ卷“历史人物评说”的故事与《史记》中的《管晏列传第二》有关,引导学生品评历史人物,汲取个人修养养分,传承传统美德。2019年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出自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出自于《诗·大雅·抑》,强调热爱劳动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的优秀传统,引导同学们传承劳动之魂。2019年Ⅲ卷“毕业前最后一课”饱含师生之间的浓浓温情,这和《师说》及当下提倡的尊师重教、师道传承的文化精神契合。2017年Ⅰ卷“中国关键词”中的“中华美食”代表中国饮食文化,“京剧”代表传统曲艺“国粹”,它们都指向中华文明。2017年Ⅱ卷“选择文化名句”要求考生在理解名句的基础上挖掘其背后承载的文化意义。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是“青年要自强不息,与时俱进,不畏艰险”的人文精神。

(三)思辨思维:立足哲学辩证,强调反思批判

思辨思维要求我们用全面、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辨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落地要求,在“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也有相关表述:“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思辨,可以引导学生严谨地接近事物本质,培养理性思维,防止思维在同一水平面滑行,提高作文区分度。

2019年Ⅰ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评分标准中明确说明立论和驳论缺一不可,要求考生反驳“三不”的错误观点。2018年Ⅱ卷“幸存者偏差”涉及考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近年来少有的直接考察理性思辨能力的考题,极具代表性。2017年Ⅰ卷“中国关键词”中既有“移动支付”等展现大国自信、复兴风采的词,也有“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等反应现实问题的词。没有一味赞扬而罔顾事实,也没有因为问题而否定成就。2016年Ⅰ卷“巴掌之痛”呈现的是教育的奖惩问题,蕴藏着功利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比等。2015年Ⅰ卷“女儿举报父亲”中,有父亲“漠视规则和生命”和女儿“敬畏规则和生命”的矛盾,有网友“点赞”和“质疑”的对比,背后更有“亲情”和“法律”的冲突。

(四)情境思维:设置真实情境,设计典型任务

情境思维也叫应用思维或者实用思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学科核心素养也强调“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任务驱动型作文注重交际语境要素的设置,可有效防止作文过度文艺腔、宿构套作等。

荣维东教授说:“任何一个写作任务,都应该包含直接或间接的交际语境要素,即读者、话题、作者、目的、文体等。”如2020年Ⅰ卷要求你(作者)选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中的一个(话题)在班级读书会(读者)上以发言稿(文体)的形式说出你的感悟(目的)。2020年Ⅱ卷的情境是考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发表演讲。2020年Ⅲ卷的情境则转到学校,要即将毕业的你给高一新生写一封信,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合理规划高中生活。2019年Ⅰ卷是要考生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2019年Ⅱ卷要考生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慰问信、观后感等。2017年Ⅰ卷导引学生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可以选择书信形式。2015年Ⅰ卷请考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这些都是情境思维的体现,要求考生考虑具体情境,运用符合应用文内容、格式、语言等要求的语言文字。

二、2021年高考作文命题展望

(一)守正创新,凸显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近六年的全国卷作文有创新,如在命题形式上或新材料作文或任务驱动型作文,在材料类型上或单一或组合,在文体要求上或自选文体或明确规定应用文体等,但实质上都遵循《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2021年高考作文依然大可能会以任务驱动材料为载体,侧重在对立统一的真实情境中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或结合文化热点、痛点鼓励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审美能力。无论材料如何变化,文体如何选择,学生的思想观点都要通过语言文字呈现,无时无刻不在考察“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素养。

(二)关注情境,贴近实际生活

“情境”在《课程标准》里出现多次,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板块有两处非常典型,其一是“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其二是“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两处都强调了情境、任务、活动的重要性,高考作文命题从2015年开始也逐渐情境任务化,多设置真实、典型的情境,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2021年高考作文也会秉承《课程标准》的命题导向,更加侧重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检验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路径

(一)紧盯时代热点,和时代同频共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青年与时代同脉搏、共呼吸,是青年自身成才的需要,更是国家培养有“徳”人的需求。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即“青春的价值”,意在引导学生探索青春与国家、时代的关联。备战2021年高考,考生应具有公民意识和家国情怀,阅读时评,积累素材和观点。如关注2020年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李子柒田园生活、《民法典》离婚冷静期、地摊经济、高考顶替案等典型时事。教师需要给学生明确时评的概念、范围,提供给学生可以参考的时评公众号,如人民日报评论、光明日报、南方周末、曹林的时政观察等。笔者现在尝试的是让学生每周一次摘抄时评,格式为:典型时事(50字左右)+时评(理性观点3段)+我的看法(100字左右),并在周五阅读课分享大家摘抄最多的时事和最理性客观、有深度的时评。这一举措旨在拓展学生视野,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二)搭建思维支架,让思辨有章可循

支架,也叫脚手架,是帮助学生跨过最近发展区的辅助手段。思维支架,可以通过图表、问题、范例、建议等形式搭建,它是思维过程可视化、透明化的有力帮持。其中,鱼骨图是因果分析的重要思维支架。鱼头是事物发展的结果,鱼骨是产生结果的原因。如:请运用鱼骨图分析重慶万州公交车坠江的原因并找出根本原因。学生总结出以下鱼骨维度:女乘客、司机、其他乘客、装置、立法、心理等,进而找出“心理”是坠江的根本原因:漠视规则、公共权益和生命的心理因素。老师借此鼓励学生找出常见的鱼骨维度,如主观、客观;个人、社会;心理、制度、历史文化;直接、间接;表层、深层等。

(三)设置情境任务,进行段落微写作

教师要创设贴近时代生活和学生实际生活的真实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邓彤在《微型化写作教学研究》一书中提出“写作的情境化特征需要微型化写作教学范式”。在设置具体的情境任务后,教师要避免“一榔头式”和“提纲式”的作文教学,而是要指导学生完成解决情境任务的段落表达。如: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很多人不理解、不配合政府的管理,依然出门聚餐,不戴口罩,私自复工等,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对象(可以是你的亲人、小区邻居、疑似患病却不就诊不隔离的人、复工企业老板、囤积倒卖口罩的商家等,也可自行模拟对象)进行一个段落的劝说表达。这个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任务设置具体,对象清晰明确,提供多个劝说对象,让学生有话可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若是首次进行劝说类的微写作,教师还需提供劝说的思维支架和表达支架,帮助学生聚焦到本次情境任务写作上,避免一次解决过多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作者:黄媚,广东省中山市桂山中学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