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梅
【摘 要】小学数学是构成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学科,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还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有重要意义。小学高段数学所涵盖的数学知识要比小学低年级更有深度,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紧跟教师的教學节奏,数学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而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针对小学高段数学教学对学生思维的有效进到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思维引导
在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更应该重视学生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要比当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在课堂上为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定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数学问题,为此数学教师要重视教学方法的运用,寻找适合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一个人学习最好的动力,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很多学生学起来会感觉吃力,如果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会产生退缩心理,导致学生越学越难。但是当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之后,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兴趣越浓厚学生就越能学好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是在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
(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在新课改之后,我国小学数学教学非常重视对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学科在融入了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不得不对传统教学做出改革和创新。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动地位。这样的教学改革不仅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更是让学生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维的措施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问题的提出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最好机会,但是在传统的问题情景创设过程中,很多数学教师不重视问题的质量,导致教学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没有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为了发挥教学问题的作用,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问题的创设,提出有质量的教学问题。
教学问题紧紧围绕教学主题。教师在创设教学问题的时候要有明确的目标,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主题来展开,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问题有比较强的针对性,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路。比如,当数学教师在给学生上《多边形的面积》这节课时,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三边长度分别为9cm、12cm、15cm的直角三角形面积怎么计算?那长和宽分别为6cm、4cm的长方形面积怎么计算?这两个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之上的,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推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方法来尝试推理如何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先给学生画一个上底10cm、下底17cm、高7cm的梯形让学生计算面积。运用合适的问题引导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进而实现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目标。
注重提问方法。好的问题不仅仅要有针对性,还要有好的方法,即提出的问题要比较新颖,让学生一听就比较感兴趣,愿意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多下功夫,思考学生会对什么样的问题有兴趣。比如,数学教师在教学生算小数乘法的时候,可以用学生比较常见的生活情境来设计一个问题:小李到超市买了7支碳素笔和5本笔记本,每支碳素笔的价格是0.7元,每本笔记本的价格是1.2元,小明给了老板20元钱,问老板应该找给小李多少钱?这种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教师提出之后学生会积极的去思考研究。
(二)重视师生互动深入引导学生思维
通过问题的提出固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但如果教师无法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生的探究很有可能流于表面,无法实现拓展学生思维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与学生进行互动,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尤其是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的深度引导。
例如,当数学教师在给学生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准备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积木若干,在教师给学生讲过什么是体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如何用教师准备的这些积木来拼出体积为4立方厘米、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尽量多的拼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可以得到很好的拓展,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为学生的深度思考提供助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重视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杨守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2011(32).
[2]苏运臣.浅谈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