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红艳
摘 要 在的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作文难,难作文”的现象,一提上习作课,就是一片唉声叹气,一顿抓耳挠腮,一篇胡言乱语。这还是好现象,总算有话可说。难就难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无感可发”,甚至一篇空虚的“三无作品”都难以诞生。本文针对如上述问题,展开探究。
关键词 小学生;写作;素材
中图分类号:G212.2,TM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5-0150-02
清渠活水,半亩方塘。大山深处,林边溪旁,鸟儿鸣叫,虫儿呻吟……农村孩子最不缺少的就是自然风光、田园风情,外加村邻里道儿、家长里短,这所有的一切都给予了农村小孩独特的优惠,他们的童年是自然的、他们的童年生活是古朴的,他们的童年生活经历是丰富的。然而在小学生语文课程中,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习作课程上也存在这些许问题。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尤其是习作课堂总体是以下几种现象:
(1)写作兴趣影响着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写作文实在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儿,或者是觉得“这是老师交给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得完成”,再或者是考试的时候这个题占分多呀。于是就有了“硬着头皮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瞎写一通”“头大尾短肚子瘪”“一逗到底豆腐乱炖”等等各种奇葩。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可言,包括三年级开始的日记训练,目的是积累生活经验,积累情感体验,积累写作素材,为正确运用语言文字发挥语言文字的交流工具的作用做准备,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还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里负担,甚至有的学生因为明天有习作课或是今天要交作文而请病假、事假,总之我“明天有病,不能上学”。习作课堂不是培养学生习作水平,而是打压学生写作兴趣,失去训练学生写作水平的意义啦。
(2)阅读量不足,积累匮乏
由于课时的限制,老师很少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给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学生在校七节课时间,每节课都有其他科目要学习,除了课间没有其他自由时间属于自己支配。一般农村家庭很少花钱给学生购买足够的甚至是必须的课外书籍,期刊杂志之类的课外读物更是少之又少。手机当道,几乎占用了学生所有的课余时间,五花八门的电子游戏、交流媒体吸引着所谓的“新时代少年”。“地球村”给孩子们开辟了广阔的游乐空间,足不出户就可有无数的虚拟小伙伴来自己的“家园”游戏,而真实的情感交流在此缺席。农村孩子很少有机会走出家门、走出校门,生活内容比较枯燥,积累不足,缺乏必要的写作素材,因而导致写作能力的萎缩,因而写作时“无话可写”“无事可叙”“无感可发”,甚至是“有话说不出”“有事叙不清”“有情道不明”。
(3)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现偏颇
作文指导上偏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习作上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是作文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然而,教师指导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着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教师科学的指导和系统的训练尤为重要。好一点的老师,会按程序进行模式化习作训练:审题——明确写作内容——提出写作要求——交代写作方法——范文分析引路——学生作文——集体交流评议。每学期十六课时习作课,要八篇习作,每每如是。这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方式使习作训练课成为了一种没有情趣、没有灵性的机械重复,学生多上几节少上节作文课没有什么差别,学生作文仍然是“无话可说,言之无物”。
综上种种,探索摆脱这种尴尬局面,让作文指导情趣盎然,学生习作丰盈隽美,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具有现实的意义。
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教研中,与同事针对学生作文难,尤其是农村小学生或者是少数民族的小学生习作训练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与实验,现就此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低学段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重视作文的入门指导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寫话提出了如下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是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厚味食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的过程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因此,低段语文教师要明确自己担负着培养学生习作兴趣,引导学生作文入门的重任,转变旧的观念,走出认识上的误区,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说话、写话的机会,使学生从小“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表达,会表达。
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分析生活
作为教师,无论是哪一学科都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重任。教师应根据本学区、本学段的实际学情,制定科学的实验方案,切实有效地对各学段小学生做好习作训练,更高效率地发挥语言的交流工具的作用。
(一)积极参与生活
生活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源泉。学习生活越充实,体会越深刻,写作的基础也越扎实。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开掘和充实生活,使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有所悟,让他们“有所为而作”。“有所为而作”就是要求学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小主人,而不做生活的袖手旁观者。因此,指导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多做、多练、多“玩”,小学生既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又要学会痛痛快快地“玩”,在“玩”中思,在“玩”中悟。用心灵去实验、去体会、去感受、去创造,在痛快淋漓的“玩”中获得丰富多彩的素材。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教师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应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动人画面,之后在课堂上或生活中说出来、写出来,在锻造成文。例如,笔者结合少先队组织的感恩教育活动——“给妈妈送去一份爱”的活动,组织各学段语文教师就此做文章,低年级说说、中年级写写、高年级作作,让孩子们把此次活动的经历、过程、感受以及妈妈的感受等等或说或写出来,孩子们情绪高涨,不仅设计了精致的“爱”,还郑重其事的向妈妈表达了自己的纯真的感情。教师要把一次少先队活动看似平常的工作做成了收益颇丰的项目,效果良好。类似的活动可以是学校各部门的联合举动,也可以是各学科的合作之举。学科整合思想在此得以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三、留心观察生活
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课堂上发言时话很少的孩子在课下和教师唠家常头头是道儿,说起自己的家长里短有理有据、有因有果,并且表情丰富、肢体语言恰当,让人一下子就看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爱恨情仇,让人很容易就明白了他说话的意图、目的,他的观点表达的非常合章法。究其原因就是他所说的是他亲身体验、亲身感受的东西,他说出来“自己的事儿”不需要如何组织开头、结尾、时间地点,也不需要考虑章法结构,甚至都不会出现语句不通顺的情况。但如果实录他的表达过程很可能就是一篇立意新颖、结构紧凑、主题鲜明的好文章,还有很大的可能会超越他的学段水平,当然文采不一定十分优秀。
这也就给语文老师提个醒,教师们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要求他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人和事物,通过全面、细致、有序的观察,了解事物的特点,认识事物发展的始末,熟悉人物的言行举止,将周围的事物视为素材的海洋,不断观察和撷取。这样,无论是父母兄弟、亲朋好友,还是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更有山泉流水、日月风霜,无论是鸡毛蒜皮的邻里小事,还是亚运东奥、神州飞天,这些素材都会在作文里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例如,一年级的美术课《春天的色彩》,上课时正好是柳树泛黄、小草发芽的季节,于是美术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到户外,去找春天、看远山、玩近水、挖草芽、追红牛,不用太多的时间,孩子们不仅找到了春天的色彩,而且说起《春天的趣事》头头是道,一堂美术与语文的学科整合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作家刘厚明说:“写文章最要紧的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离开亲身体验,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情实感。从实践获得第一手材料,获得感同身受的东西,是观察生活的第一要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多接触,多了解,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同时引导学生留意自己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进而把自己创造生活的喜怒哀乐作为习作的主要反映对象。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一个作文题目《我的老师》,是产生优秀作文比例最高的一篇习作。究其原因就是“我的老师”每天与我相处,打我、骂我、训我、爱我,我都“刻骨铭心”,说起我的老师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为美文提供“清水”。
(三)丰富生活,体验生活、分析生活,开源引流,活水自来
农村孩子虽然缺少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缺少走出去看风景的机会,但他们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他们有上树爬墙的机会,有招猫逗狗的能耐,有青纱帐可以钻,有小河沟可以趟,有麻雀窝可以掏;他们有淳朴善良的民俗文化做底蕴,奶奶仍然会讲那过去的事情,爷爷仍然会在灶膛里烤一个香喷喷的地瓜给他吃,爸爸更会顶着风雨夜里背他去找医生,妈妈那双巧手每天早晨会给她梳起俏皮的羊角辫......甚至是家里的小花狗每天都能到大门外、道路口来接他放学,摇着尾巴说“小主,辛苦啦”!
(四)没有生活经历,就没有写作素材
指导学生作文之前应该先指导学生生活。在家,学生要多与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交流,多参与家庭生活,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有礼貌地待人接物,体谅父母劳动的艰辛,并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在学校,学会尊敬师长,学会团结协作,学会帮助他人,......博学睿智,善良开朗。一个优秀的人,说出的话也文质彬彬,写出的文章也才华横溢。文如其人,三岁看到老。不要认为孩子小,而忽略个人素养的培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生活,就有素材,有素材才有可能产生好文章。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核心素养非常重要。
四、加强阅读教学和引导,提升学生的素材加工能力
通过几年的新课程改革,小学生阅读的问题提到首要问题当中。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間房子没有窗子。”可想而知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像一束阳光、一片风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生活情趣,而且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读名著,即使是简装本,即使是小学生读本,都是作文书所不可比拟的,它的丰富内涵可以使人受益终生。一本好书,不同年龄段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收获,无论是文采的临摹、还是章法的效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每年寒、暑假开展的“读一本好书”活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小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学校图书室准备足够的小学生读物、课标必读丛书,并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进一步丰富了小学生书架。教师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多读书,读整本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教育虽有很多困难,但教师要学会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源辟流,引得活水,让农村孩子也能妙笔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