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治国
摘 要 德育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不容忽视。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始终贯彻德育教育,以自身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通过下文简谈之。
关键词 德育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5-0028-01
教育,包括教和育两个方面。教是指传授知识和本领。而育则是指爱护学生,教育学生。教和育总是同时进行的。学科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陶行知先生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爱因斯坦也曾提出:“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一、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在小学教学教材中,德育教育内涵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德育教育功能,不失時机地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从中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很明确: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的教学应从生活出发,基于生活,为了生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利用数学中的生活因素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是用好习题,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承载德育因素的习题,另一方面还要不断针对教学和学生实际,改变和开发新的习题。其次是用于生活。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体验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
三、在数学训练中,拓展德育方法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笔者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形成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利用插图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插图的形式,蕴含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插图,有很多具有相当生动、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师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德育教育。
五、善于挖掘数学课程中内在的美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如,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就为数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使它处处充满美的情绪、美的感受、美的表现、美的创造。如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奇异美、曲线美等。在教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笔者就向学生介绍了著名的“黄金分割”知识,从而揭示了一种审美的线段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按黄金分割构造的事物。如中外名建筑、窗帘的束带、女孩裙子的腰带等,使学生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笔者还经常让学生用哲学的眼光从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感悟一些人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位伟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的实际价值好比分子,他对自己的评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让学生从这样浅显的数学知识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阐述出这样深刻的做人道理,才是数学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德育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康欢欢.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