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

2020-05-29 16:36侯瑛楠
读写算 2020年6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侯瑛楠

摘 要 时空观念是历史课程独有的核心素养之一,是在特定时空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一种观念。本文基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及特征,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空观念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6-0083-02

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扎实的知识基础、科学的求证意识、良好的辨析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四个方面,而其中的迁移所包括的对历史事件的横纵向分析就是历史时空观念的体现,这也是进行历史学习研究所必须要具备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一、突出历史时序性

历史的时序性指的是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理解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主要目标之一。时序作为历史推理的关键要素,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需要面对大量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需要根据时序进行梳理,进而呈现出真实的历史情景。但从现行教材的模块+专题的结构来看,大部分内容所体现出的时序性不足,使得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受到了阻碍。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了时空观念的存在,也使其成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对应新课程标准的历史教材中也完全按照了历史的时空性进行内容编排,将历史课程内容分为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从必修课内容来看,其按照通史的叙事框架,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的历史延续、发展与变迁,使得教学中对学生时空观念培养上的一些不足得到了弥补。而教师所要做的则是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适应新课标要求。

(一)掌握主要历史分期方式。历史分期指的是对历史时期的划分,目的是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之间的本质差别,便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轮廓。从社会形态史观上看,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而从这个层面具体划分,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即中国的原始社会;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直至公元前476年奴隶制解体,这一阶段称为奴隶社会;公元前475年直至公元1840年,为封建社会。而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的中国一直所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历史阶段,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经历了无数革命与斗争的中国,在1949年迎来了中国现代史,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

世界史过去也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而目前的整体史观则将其划分为了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从人类产生到公元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前为古代史;1500年到1900年之间的400年左右为世界近代史。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及一系列殖民活动、工业革命等,使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了一个整体。20世纪以来即为世界现代史,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特征明显。

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主要历史分期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中国以及世界的纪年方法。例如中国历史的主要纪年方法有公元纪年、民国纪年和干支纪年。公元纪年指的是以西方的耶稣诞辰之年作为公元元年,元年以前称作公元前,反之公元后。而民国纪年则是以1912年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之后,中国所进入的民国时期,1912年为民国元年;干支纪年则是中国自古以来都使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顺序相配即正好60年,此为一周期,共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掌握历史的纪年方法,既有利于换算历史时间,也可以熟练把握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

(二)对比中外历史年表。教材中的模块+专题式的知识结构,容易使学生的历史知识造成隔断,不利于学生系统化知识体系和历史线索的形成。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制作中外历史年表,来将分散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统一,明确历史发展的规律及因果关系。考虑到教材中的中国史与世界史是采用专题分别呈现的,二者之间明显分化,没有适当的过渡,所以中外历史年表的作用便能够更加凸显,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例如在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中,古希腊时期所对应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两者在相近的时间里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教师引导学生就此分析两种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中外历史整合能力,也能够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有所补充。再如,将“哥伦布的航事件”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前者是1492年-1502年,后者为1405年-1433年,分别从时间、人数、船队性质、经费来源、出海目的以及航行者的身份来进行比较,分析造成这些情况不同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对不同历史时空所造成历史现象之间差异性原因的分析能力。

二、灵活运用历史地图

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常见的历史地图就是其中之一。历史教材中的地图既可以从地域空间上来表现人类的历史活动,也可以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前人曾经的生活地点以及生活方式,比如常见的中国古代战争形势图、人类迁徙图等等。历史地图的直观性决定了其能够直接反应出历史事件或是历史现象,使读者迅速地获取到包含在图中的丰富信息,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类的活动,这是一种动态的历史反映。

在历史教学中常见到的历史图有疆域图、行政区划图、分布图、路线图、形势图等等,其内容涉及地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任何历史现象都需要依托于一定的空间来发生,而这些空间位置可以通过地图来呈现,也正因如此,历史地图是一种除了文字、文献意外的重要史料,它具有简洁性和直观性等特点,而解读历史地图同样也需要运用时空观念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中,首先可以明确双方的军力、主战场以及战争路线,基于此教师便可以结合该图来分析当时的占据状况:1894年3月抄袭案爆发了东学党之乱,中国作为朝鲜上国,要派兵前往牙山协助镇压内乱,而在中国海军抵达牙山之时遭遇了日本陆军的袭击。此时再回顾188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于天津所订合约,“载明一日朝鲜有事,中日两国欲派兵往,必先互行知照。”所以两国当时都一同派兵前往,但在内乱平息之后,日本却拒绝撤并,借机挑起了战争。在牙山失守后,中国军队沿战争路线向北撤回平壤,又与三支日军作战,最终以失败告终。也正因此,日军继续北上进攻中国领土。由此可见,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起始目标,就是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而真正的较量也就是中日之间的海战,但最终黄海海战的失败既标志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也使日本获得了战后主动权。

三、熟练迁移历史学科知识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并对后续历史发展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而在高中阶段学习和具体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就必须要学会熟练地从本来时空迁移到另一个时空当中,进行不同形态下的详细分析。以隋朝始建的进士科为例,它标志着我国古代科举制的创立,其直至清末1905年,是1300年间我国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但是纵观历史发展,科举制在历朝历代都经历了不同点改革,如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增加了科目,也正是进士科改革将赋诗作为了主要内容,才使得唐诗得到了繁荣发展。而到了宋朝,重文轻武的选拔理念直接导致了参加科举人数的激增,加上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的改革,更使得科举制度成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从另一个时空来看,科举制的发展使其逐渐沦为了王权的附属品,使得人们普遍的失去了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科技生产力远远落后世界其他国家。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科举制不仅在创立之初被东亚一些国家所效仿,而且英、美、法等国也有所借鉴,产生了一定的世界影响力。因此,从两种时空形态下看待科举制,它既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工具,也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时空观的培养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还要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深化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整个时空观念及其它历史核心素养的渗透培养过程当中,教与学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獻:

[1]姜祝文.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的培养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4):78.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镜头中的组诗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