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垚
摘 要 笔者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结合西师版教材和部编版教材的差异性,把握教材版本的过渡,从而针对性的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部编版;西师版;阅读教学;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6-0054-01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原来的西师版教材被部编版教材所取代,这给本校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两个教材版本之间的差异性做好把握,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部编版与西师版教材差异性分析
(一)教材编写风格的差异
结合部编版和西师版教材的编写风格来看,部编版教材的总体特色在于突出核心价值观,注重对内容进行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同时,注重接地气,满足一线需要,对教学中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有效纠正。西师版教材编写过程中,突出“美”“趣”“雅”“情”,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品德之美、人格之美、童真童趣、古典文学之雅、友情、亲情、师生之情、爱国之情渗透于教材当中,从而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树立审美意识。两部教材在编写风格方面,前者立足整体,突出核心价值观;后者则把握人文素养,对语文的美、趣、雅、情进行把握。总的来看,部编版教材更侧重于“大体”,西师版教材注重人文细节。
(二)教材编写特色的差异
部编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强调了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贴近当代学生的生活,突出了时代性的特征。在细节方面,注重把握选文的经典性、时代性,突出文质兼美的特点。西师版教材编写过程中,融合了文章内容的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在选文方面,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学、当代杰出文学、国外优秀文学进行选编,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和创作水平。部编版教学的创编,注重对语文教育规律进行把握,对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吸收和转化。在课外内容上,与西师版教材相比,“时文”相对较少,传统文化的篇目有所增加,并且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从课文数量来看,总体减少,但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突出教学的作用,对单元结构进行了灵活地设计,突出教学的综合性,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立足教材差异,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针对性
(一)突出指导思想,把握教学方向。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對部编版教材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把握,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部编版与西师版教材之间的差异性,注重对部编版教材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进行把握,并立足于新课改的需要,使语文课外内容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体现。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把握,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西师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注重突出童趣,设置了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奇妙有趣的动物世界等内容,注重对美好生活进行探究,以对学生进行文化浸润和审美熏陶。教师把握二者的差异性,突出教学指导思想,使小学语文阅读分析理解过程中,把握教材编写特色和方向,以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促进小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掌握。
(二)感受文章之美,培养审美情趣。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西师版教材向部编版教材的过渡,要结合部编版“文质兼美”的特点,区别于西师版教材的差异,使小学生能够感受文章之美。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地引导,感受文字之美、语言之美、风景之美、意境之美。借助于部编版阅读教学,对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有效培养,以促进小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例如结合部编版和西师版教材的差异,在五年级上册教材设置上,部编版教材设计了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原地五大部分,对比西师版的卷首语、课文,突出阅读教学针对性,以使学生感受文章之美,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有效培养。
(三)把握教材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西师版教材向部编版教材的过渡,要注重对二者的侧重点进行把握,从而立足于整体角度,把握教材差异,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开展更具针对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做好引导,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把握优美的文字、丰富的内涵,以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知。例如相对于西师版教材而言,部编版教材突出了语文教学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向、教学要求等做好把握,以结合教材内容,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认知。
三、结束语
总之,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西师版教材与部编版教材之间的差异性,结合实际情况,对阅读教学工作进行针对性的开展,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邹翠翠.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