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楠 ,张红茹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分公司 天津市中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3)
传统的中药临床评价多为医生在临证实践中对病例的经验总结,临床研究往往缺乏严格设计,产生难以控制的偏倚,试验结果不易重复,因此需使用规范化、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评价中药疗效,并尽可能遵守随机、盲法的设计原则。使用合格的安慰剂,是盲法试验实施的关键[1]。安慰剂首先不得含任何活性或毒性成分,同时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2]规定,在双盲临床试验中,试验用药品与对照药品或安慰剂在外形、气味、包装和其他特征上均应一致。但在中药临床研究中,安慰剂的制作存在很多难点,由于中药制剂组成成分复杂,且天然药物自身具有独特的口味、气味及颜色,安慰剂制备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化学药[3]。尤其是中药颗粒剂,需保证固形物、水溶液二者的性状均与原治疗药物一致,否则在临床试验过程中很容易被破盲,影响临床试验结果的客观性。因此,针对中药颗粒剂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在安慰剂的制备过程中,要根据原治疗药物的性状、生产工艺、处方、辅料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1]。而对于安慰剂的效果评价,目前尚缺乏统一明确的标准,但结合安慰剂的定义来看,主要应关注无治疗作用和外观性状一致,包括有效成分评价和外观评价[4]。
安慰剂是实施盲法的关键,但很多研究者对安慰剂的关注不足,往往容易在研究中忽略安慰剂的制备和评价[5]。本研究对某中药颗粒剂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临床试验中中药颗粒剂安慰剂的制备工艺及评价方法进行探索。
Agilent12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公司);AL204-IC型万分之一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公司);FA1604型电子天平(上海舜宇恒平);WFH-201B紫外投射反射仪(上海精科);HU1026B超声仪(天津恒奥);DK-98-II型电热恒温水浴锅(天津泰斯特);SY101-36电热鼓风干燥箱(天津三水)。
乳糖(药品级,批号:20180115,镇江康复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麦芽糊精(药品级,批号:20190201,西安天正药用辅料有限公司);焦糖色素(食品级,批号:20190411,河南新乡科兴添加剂有限公司);牛奶巧克力棕(食品添加剂,批号:20418001,上海染料研究所有限公司);蔗糖八乙酸酯(食品级,批号:20180428,武汉华龙现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柠檬酸(食品级,批号:20171201,湖南华日制药有限公司);苦荞米(批号:20190412,环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苦瓜片(批号:20190325,亳州雅丽百花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
原治疗药物处方由黄芪、当归、丹参等药味组成。对其固形物及溶液的外观、颜色、气味等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颗粒为棕褐色,溶解性较好,水溶液呈褐色,略有浑浊,静置无沉淀;气味微苦,有中药特有的香气;口味苦,微酸,微甜。
由于原治疗药物为颗粒剂且能在水中全部溶解,因此需选择具有较好成型性及水溶性的原料,单独使用不同原料(糊精、可溶性淀粉、乳糖、麦芽糊精)或将以上原料按照不同比例混合使用,制得颗粒,考察样品的成型性及溶化性,结果见表1。
乳糖:麦芽糊精(5:5)混合使用时,成型性及溶化性好,溶液澄清,性状与治疗药物最为接近,因此选用乳糖:麦芽糊精(5:5)为原料。
原治疗药物味苦,微酸,微甜,且具有中药特有的香气,因此单纯依靠矫味剂很难准确模拟。本实验采用了食品添加剂蔗糖八乙酸脂作为苦味剂、柠檬酸作为酸味剂。取具有苦味的食品苦荞米、苦瓜,单独或混合(1:1),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3次,每次1 h,第一次加8倍量水,第二、三次分别加6倍量水。合并3次提取液,过滤,60~80℃下减压(-0.01 MPa)浓缩,干燥后加入原料,对原治疗药物的口味和气味进行模拟,结果见表2。
表1 原料及其配比筛选结果
表2 食品原料及矫味剂筛选结果
表3 矫色剂筛选结果
试验中发现蔗糖八乙酸脂用量过大易产生苦涩的口感,且没有药物的香气,加入具有苦味的食品原料后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苦荞米具有类似药物的香气,但苦味不明显,采用苦瓜:苦荞米(1:1)提取物,同时加入蔗糖八乙酸脂0.15 ‰、柠檬酸5 ‰可较好地模拟原治疗药物的口味和气味。
在原料基础上加入矫色剂模拟安慰剂颜色,考察不同矫色剂(焦糖色素、巧克力棕色素)单独使用或按不同比例混合使用,制得颗粒剂原型及溶液的颜色情况见表3。
根据筛选结果,确定加入1.5 %焦糖色素:巧克力棕色素(7:3),制得的安慰剂原型及溶液颜色与原治疗药物最为接近。
根据以上研究,确定安慰剂处方为:乳糖,麦芽糊精,苦瓜:苦荞米(1:1)提取物8 %,蔗糖八乙酸脂0.15 ‰,柠檬酸5 ‰,焦糖色素:巧克力棕色素(7:3)1.5 %。
2.6.1 人工打分评价 由于本次临床研究中安慰剂与原治疗药物采用统一的规格及包装,因此对安慰剂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其外观、颜色、口味是否容易被辨识出来从而导致破盲。本次试验采用人工打分的评价方法,为保证测试结果不受个体差异影响,选择10个以上志愿者进行测试[6]并进行两次独立的评分。
评价方法:取原治疗药物作为对照样品,另分别取原治疗药物与安慰剂,随机标注为A样品和B样品,请20名参与评价的人员分别打分。分数设定参考金冠钦[7]、王云飞等[8]研究者采用的方法,与对照品完全一致记为10分,比较一致记为7.5分,不能确定记为5.0分,差别较大记为2.5分,完全不一致记为0分。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使用Origin 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做图,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治疗药物与安慰剂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认为安慰剂不易破盲,可用于临床试验。
表4 实验数据分析结果
2.6.2 指标成分测定 按原治疗药物质量标准,对安慰剂进行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结果均为阴性,表明安慰剂中不存在原治疗药物质量标准中的指标成分。
3.1 原治疗药物具有微甜的味道,在安慰剂制备中使用了自身带有微弱甜味的乳糖作为原料,能较好地模拟原治疗药物的口味,因此未额外加入其他甜味剂。
3.2 目前中药安慰剂制备的难点,主要在于气味和口味的模拟,因中药复方制剂由多种药物组成,具有独特的复合型的香气和味道,很难仅通过辅料和矫味剂来达到一致。因此加入5 %~10 %原治疗药物是常用的做法,但大部分的中药量效关系并不十分明显,如采用加入原治疗药物的方法,则应确认其没有治疗作用,不干扰受试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
3.3 如使用药食同源的食品作为原料制备安慰剂,也应关注该原料是否具有与原治疗药物相近或相左的药理活性。如常见的酸味来源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等作用,药典规定用量为9~12 g,由于其通常都作为食品食用,往往容易被研究者所忽视。
3.4 随着近年来检测技术和手段的进步,已有一些学者采用智能感官技术[1,9],如机器视觉技术、电子鼻和电子舌等,对安慰剂及其治疗药物的一致性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对中药安慰剂性状的客观评价,避免了人工评分所导致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其评价结果仍需通过其他评价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