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芬
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并且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本人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着手,提出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数学语言教学应具有有效性
首先,小学时期学生的智力正处于发育的起步阶段,逻辑、抽象、转化等数学能力十分有限,因而在理解起来数学语言显得特别吃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用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教师用来搞“题海战术”,不注重对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过分注重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这不仅容易使学生丧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还不利于作为数学交流载体的语言能力的培养。
其次,小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对他们数学能力的培养虽然十分重要但是难度很大。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的重要前提就是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数学概念、术语、符号等的讲解,从一点一滴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数学语言作为二者交流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时会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要注意区分日常语言和数学语言,并实现二者的有效转化;注重数学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为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教学方法应具有有效性
(一)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数学教学成效的重要策略之一。”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能够有效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较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够独立进行思考问题。
(二)开展团队协作的有效性
教师在带领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候,还应该注重学生开展有效的团队合作,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学习。例如在學习《分数的混合运算》的时候,通过小组进行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的混合运算,让小组内的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解题思路,提高数学能力。因此在面对小学数学有效性这一问题上,我们要抛开所有阻碍孩子对数学认知的障碍,让孩子充分的体验到数学与生活能够充分结合,如此才能调动孩子的兴趣,进一步增强有效性。
1.教师提出问题,激励引导
教学时,教师对于学生完成任务的方式与方法和要达成的目标,要进行基本的讲解。比如,在进行《年月日》的讲授时,我就联系生活,告诉学生特殊的日期有特殊的名称和意义,让学生学会如何看日历,知道这个星期的每一天分别是几号。教学的开始,给出一个谜语:有个宝宝真神奇,身穿300多件衣。每天都要脱一件,年底只剩一张皮。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进行发言,阐述原因。待学生基本阐述后,老师公布正确答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日历。这样不仅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习探究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
2.师生合作交流,协同进步
比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你知道了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不同和联系呢?”分组合作交流后,学生得出“长方体有六个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等结论。我对于正确的给予了肯定,错误的也进行了及时纠正,然后对学生没有发现的特点进行总结。如告诉学生“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等。这样既做到了学生内交流,还实现了教与学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共同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组合作模式,不仅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还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帮助,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培养学生成为服务社会的多元化人才。
三、有效性策略应走向生活化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怎样才能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化,这就是在备课时需要积极进行思考的问题。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不论是针对教材还是针对学生,研究出较有效较适合学生发展进步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教学方法的制定还要满足循序渐进的过程特点,使得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由易到难,由基础到复杂,层层深入,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应用。利用适当的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悉心教导,引导他们实现学习上的进步,并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鼓励,能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总之,我相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性的探究学习中,只要我们能够创设一种平等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能鼓励学生进行有效性的尝试,找到更多问题的解决方法,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会稳步提升,同时,我们教师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全面提高。